时间:2024-05-09
邓进 张志远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著名戏剧家狄德罗说得好,“美之为美在于善”。美是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是人们正确对待伟大与卑微、善良与丑恶的最基本原则。
社会上不乏这样的人,他们醉心于八卦,盲目跟风,总喜欢拿吃穿用度来说事,他们的词典里,外在形象胜于一切。对这样的人,你有什么看法?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写作指导
材料的第一段,命题者首先引用戏剧家狄德罗的名句旨在让学生认识美的意义。“美之为美在于善”,从哲学角度分析美和善,其实二者属于不同性质的范畴,但本题不需要对“美”和“善”做过多本质层面的比较,因为结合第二句话,可以发现材料强调的“美在于善”,其实是指美在于具备高尚的灵魂,即真正的美在于内在的心灵。
材料的第二段从现实层面列举了如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总结为“外在形象胜于一切”。显然,材料对这种观念持否定态度。盲目关注外界,缺乏主见,一味通过外在物质来包装自己,只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道题重在探讨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的辩证关系,学生应结合材料客观、全面地分析二者的关系,进而引发对于美的深入思考。
例文
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江苏省姜堰第二中学 夏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追求美的事物,已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人性之中。然而,繁华妖娆的都市风景与杂乱无章的生活节奏,使许多人流连于名利虚荣的角逐场中。他们对别人言谈中的真知灼见充耳不闻,仿佛对于真相的探知伤害了他们可怜的虚荣,冒犯了他们尊贵的自我。
歌德说过:“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才能经久不衰。”
故而,人更应该追求内涵学识之美。充满学识的人,从书中读到了人生无常的感悟,体会到社会百态的复杂,他们有更好的能力去适应社会,内在的气质也更容易吸引他人。他们习惯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的眼睛常常焕发出迷人的光芒,心灵也是一片澄澈。这种美,是深刻而久远的。
一切物质束缚所带来的美,都是短暂的。“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真正内心高尚的人,可以超脱外在的形式。北京冬残奥会上,残疾人运动员在积极昂扬的命运交响曲中与世界一起,向阳而生:高山滑雪女子滑降(视力障碍)比赛中,朱大庆在引导员闫寒寒的引导下喜获銀牌,这是我国冬残奥会历史上首枚雪上项目奖牌;冬季两项男子短距离(坐姿)比赛中,刘子旭贡献中国队“首金”……这些生命绽放的每个美丽瞬间,无不传递着他们身有残疾心有光的坚毅,诠释他们突破自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
子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提高内在修养,并不意味着要抛弃外在的装饰,内外兼修亦是一种境界。
求美求善,是人类社会一直追寻的目标。但是,真正要做到“文质彬彬”,即内在修养和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极其困难。它需要我们擦亮眼睛,洗涤心灵,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求真的心态拨开迷雾,可谓“任重而道远”。
体验美是一种幸福,用心除去美丽中的瑕疵,将美丽留在心中的那一小片净土中,日积月累,就如给花草浇水般,终有一日,她会生根发芽。
随波逐流,抑或是勇立潮头,我们终究要交给时代一份答案。不妨让追寻内心深处真正的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评点:文章紧扣材料立意,开篇强调求美这一人性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紧随其后交代了如今社会中一些只求外在美的不良现象,由这种反面例子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应该追求内心的美。接着从内在涵养与外在形式两个方面,论述了内在美的重要性,可贵的是,文章结合孔子“文质彬彬”的观点,辩证地论述了二者的关系,进一步交代我们在当下社会中应持有的心态。总体思路清晰,语意连贯,语言精致,可以看出作者对“美”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
(编辑:王冠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