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淑琚
2022年7月21日,我国长江特有物种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正式宣告灭绝。长江白鲟的悲歌,敲响了生态保护的警钟,维护生物多样性,人类任重道远。
深思考
在地球上生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走过白垩纪、熬过冰河期,最终在这个科技日益进步的时代,走向灭绝。这不仅是自然的损失,也应引起人类的反思。
反思一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自古以来,长江便是中华民族一条重要的生命线,丰富的水产资源孕育了无数百姓。而人们长期过度地索取,早已让其疲惫不堪。拯救长江濒危动物,已没有时间可以浪费,也没有时间再去犹豫,保护长江生态,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关键节点。
反思二
保护物种,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冰冷的数据背后是无数生命的逝去,更难过的是,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物种会因为人类活动所带来的蝴蝶效应而逐渐从地球上消失。人从来不是孤立于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链始终都是环环相扣的,当我们为了利益而破坏了自然环境,最终后果会反噬到我们自身。如今,我们应当承担起保护生态的责任,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
反思三
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节点即是当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来都不是一句空飘飘的口号。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当下。同样,拯救濒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最佳节点即是当下。建立生态修复、实施禁渔政策、建立濒危动物保护区、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等系统性保护机制刻不容缓。与此同时,提升生态保护意识是从根本上保护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解决办法。
素材拓展
几十年来,无数有识之士为保护生态环境和野生物种奔走呼号,他们为此奉献了青春,捐献了财富,甚至付出了生命。
可可西里“护羊人”
每年5月至7月上旬,数万只藏羚羊会前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等地产仔。可可西里索南达杰保护站修建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巡山队员们义务当起“奶爸”,照顾着与羊群走失的藏羚羊幼仔。每次巡山,他们都是面对生命危险,孤独行走在无人区。夏季沼泽泥泞,大河拦道;冬季冰封雪冻,呵气成霜。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一代代可可西里人扛起生态文明大旗,执着守护这片土地。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和打击盗猎力度的加强,中国藏羚羊数量已从以前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从濒危物种降为近危物种。
种子猎人钟杨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杨的一生是永不停歇的一生,是与种子紧密联系的一生。16年间行程超过50万公里,每年100多天在最偏远、最荒凉、最艰苦的地方穿梭,他带领团队收集4000万颗种子,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钟扬说:“任何生命都有其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
熊猫之父潘文石
在中国的动物保护史上,离不开被称为“熊猫之父”的动物学家潘文石。在北大生物系任教的潘文石,不满足于象牙塔内的学术生活,亲身投入到保护野生动物一线的工作当中。在秦岭山区,零下十几度,潘文石与同事轮流值班站岗,缩在帐篷里,一遍又一遍地用无线电监测大熊猫。研究熊猫的工作告一段落后,59岁的他又跑到广西崇左,住在一个山洞里,每天生啃方便面,兑着山泉水,研究珍稀动物白头叶猴和中华白海豚。为了保护白头叶猴,他捐掉了60万的积蓄。如今86岁的潘文石,觉得自己还有余力,能够继续为中国野生动物事业服务。他说,“科学的道路没有尽头,我愿意荒野终老。”
微评
面对空前的生态危机,保护生物多样性已经刻不容缓。生物多样性将我们这个世界的每条独立但又彼此关联的生物链相连接,每一种生命形式,无论多么微小,于整体都必不可少。因此,人类必须携手,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从生态、国际、社会等多个层面采取一致行动。——周威,《新京报》
(编辑:王冠婷)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