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汇编
在燕园里,曾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他的学问很大,大到可以装下魏晋南北朝;他的房间很小,小到客人来了只能坐马扎。他“喜新厌旧”,常说“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他“喜旧厌新”,常穿着洗得发白的半旧中山装为学生们讲课。他就是祝总斌,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2022年7月8日,祝总斌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人物角度一: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
祝总斌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和周一良、田余庆并称魏晋南北史学界三驾马车。他的《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史学生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人。
祝先生的文章有其独特的风格,经常设问自答,论证的逻辑环环相扣,读起来犹如看老吏断狱,办成铁案。他常说: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叙述性的、介绍性的文字可以写成书,写成教材,但写文章就不行了,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新见,一定是深入研究某个问题的成果,没有新见就不能算是研究成果。叙述性的、介绍性的文章也不能说毫无贡献,但是价值不大。毕竟实质性的话别人已经说过了,你再说一遍,无论说得多么好、多么光鲜,也还不是你的创见,能有多大意义呢?
直到去世,祝先生都保持了这样对学术的态度。他曾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发表一百万字。粗粗一算,所著成果的总字数已然超过了这一目标。这是祝先生一生勤奋治学的证明。
运用示例:在追求真理的长征中,只有不断创新创造、求新求变,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北大历史学系教授祝总斌,从始至终都保持了“没有新见就不要写文章”的学术态度,直至去世,他所著成果字数已然超过百万;“核潜艇之父”彭士禄勇于拓荒,敢于求进,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突破;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以兴趣为友、以好奇为师,在物理科学的求新路上不断迈进,终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鲁迅说:“从原虫到人类,从野蛮到文明,就因为没有一刻不在革命。”科学和文学永远以开拓性和创造性打动着人类,推动着文明,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变革,在发展中坚持创新,才能让国家和社会真正与时俱进,充满生机与活力。——浙江省缙云中学 施卓作
人物角度二:处事宜用复杂脑,待人当以单纯心。
祝先生的书柜上挂着一幅字:“处事宜用復杂脑,待人当以单纯心”,这也恰是他人生的最好写照。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是所有与祝总斌有过深交的亲友们一致认同的,这构成了他人格魅力的重要部分,也因此备受景仰。这一辈子,祝先生没有任何一个超越北大教授之外的头衔。退休时,他开心而轻松地说:“这下,时间都是自己的了。”
祝先生待人也特别好,这是有口皆碑的。无论是否熟络,但凡有人登门拜访,临别时,他都会送到楼下,有时还会陪着走到小区门口。祝先生对物质的追求不高,自己的生活,无论衣食,都是简单朴素到了极致。然而碰上有需要的用钱之处,无论是给生病的学生捐款,还是请弟子们吃饭,他却总是不假思索且毫无保留,就连涨工资的机会,也总是让给更需要的人。
在学生们眼中,祝先生宽容、平易。他不以老师自居,也从不支使学生为自己做事,而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碰到祝先生,是我上北大之后,最幸运的一件事情。”他的学生曾动情地说。
世上再无祝先生,中国古代史的研究道路上,却永远留下了先生的脚步,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运用示例:以复杂脑处事。世间一切事物在瞬息之间发生万变,纷乱且繁复。而处在这样世界中的我们,在着手处理任何事物时都应保持一个辩证的视角,以复杂的方式处理复杂的事物。《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生活简单者顺应天道,处事复杂者负累更深。很多人将之奉为至理名言,但我却不能苟同这种观点。在我看来,世界是复杂的,我们若是只以一颗单纯之心处事,则必然达不到心中期待。
行事于脑,做人于心。脑者,思也。事事离不开思考,即事事离不开脑;事事离不开脑,则思之复杂的作用可见一斑。祝总斌以“复杂脑”对待学问,研究问题始终坚持论从史出,从史料解读考证入手。正因为他能够比他人多想了一些,考据得多了一些,才成就了“魏晋南北史学界三驾马车之一”的名声。——浙江省缙云中学 施含仪
(指导教师:黄晓露/资料来源:新华社、《文汇报》等/编辑:关晓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