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刘雪静 任焕如
摘 要: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坚持文化氛围熏陶,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浸润传统文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高职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关键词: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刘雪静(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任焕茹(1962-),女,河北保定人,保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探索与实践”(编号:SZ141040),主持人:刘雪静。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40-04
2013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院校的建设实施意见》,强调传统文化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建构与传承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在各级各类院校分学段有序推进。
传统文化教育,对于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来说,犹如重新发现一片思想政治领域新大陆,更像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文化精神沃土。如何开发利用好这片深沉厚重的沃土,使之重焕生机、充满活力、孕育新生,俨然成为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全新的课题。
一、高职人文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多年来偏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工具主义、技艺教育渐次成为其主流教育观,单向度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广阔视野和人文情怀。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成熟完善,高职人文教育也不断被呼吁提倡,强调人文精神打底、综合素质提升,高职院校也积极着手尝试进行文化的重置和补位,但仅仅是局域性增添架构,论及传统文化这一蓄势待发的综合系统,在高职教育体系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契机启动。
(一)割裂人文建设,单向度锤炼工具人
高职院校发展前期,普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在有限时间里搞文化素质教育是对技能教育的削弱和对高职特色的抹杀,因此将原有大学语文等相关人文课程删减殆尽,职业技能学习与文化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完全分离,高职院校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技能培训领域,学生只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高。学生成为单向度工具人而非全面人,缺乏综合素质学习养成,文化底蕴、道德品质相对薄弱。
(二)重视校企文化,双主体塑造企业人
高职教育进入内涵发展时期后,更多强调企业文化进校园,不断探索校企文化对接融合,为企业量身打造适应岗位、具有职业精神的企业人。高职院校培养出企业人,但不是发展的人,学生缺乏再学习再深造后劲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三)发展人文教育,全方位完善传统文化
近年来,高职教育开始向内转,提倡厚德强能,提出育人为本、育德为先、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高职院校也逐渐开始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相应增设了影视佳作鉴赏、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语与修身、应用文写作等人文选修课程,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的软肋和薄弱环节,尚未建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体系,没有适合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材,缺乏文化素养过硬的教师队伍,校园文化中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不足,因此需要全方位完善传统文化。
二、高职院校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以德润身,提供道德启示和精神示范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职院校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学生而言比较消极落寞,整体精神气质偏于颓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道德观念相对薄弱,亟待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和精神风尚,亦然成为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必修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三位一体”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高度重视个人德行修养,将个人修身修德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传统文化推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倡导以诚待人、推己及人,孜孜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崇尚刚毅自强的品格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提倡诚信敬业、克勤克俭,鄙视侈奢享乐的生活态度。诸如此类丰富的道德精神,为高职学生重塑价值体系提供道德启示和精神示范。
(二)以文化人,积淀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高职学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其相对薄弱的文化素养会直接影响到通过学习能力开发潜能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底蕴是锤炼和凝聚的一些基本思想、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升华,对一个人整体素质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补齐文化素养层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下具备突围竞争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和深厚学养,成为最丰厚的文化精神土壤,高职学生必须深入学习自己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根脉,陶养心性,通古博今,袭承中华文化精神,将其作为人生底蕴和成长底色,扎下深厚的人生根基。
(三)传承创新,开创新的社会风向和人文景观
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一方面要注重道德修养,注重文化底蕴,认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更为重要。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1]。要将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道德传统和人文精神移植并激活到这个多元的新时代,用传统精神重塑当代价值体系,在当代文化精神中追寻传统精神,将传统和现代精神有机融合,开创健康崭新的社会风尚。
三、完善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及路径研究
作为一项综合系统工程,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领域的推行必将是一场艰巨持久的教育硬仗,要做好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积极发挥高职院校课堂主渠道作用,在高职课程和教材体系中添设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打造一支文化功底深厚的教育骨干队伍;营造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熏染陶养学生;建立丰富开放的传统德育教育传播网络;建构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在高职院校逐渐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惯性和文化引力,使传统文化教育蔚然成风。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在课程和教材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1.开设人文课堂,尝试建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课堂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高职院校在人文课程体系中,尝试为学生开设必修或选修课,加深并拓宽诸如中国历史、儒家文化和古代哲学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内容和文化视野,如在新生入学时,设立“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必修课程,为大一年级新生打下深厚的人文基础。近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开设论语与修身、燕赵民俗文化、武侠文化等选修课程,“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程的增设,激发了高职学生浓厚的人文兴趣,提升了师生的文化素养水平。与此同时,地方高职院校也要积极发掘并利用本地区厚重深沉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打造富有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如发掘保定城市的人文底蕴、历史渊源及革命背景等,尝试建构保定古城文化课程。
2.融合德育课堂,尝试建构德育课程体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积极的道德教化、心灵启迪等教育功能,它深刻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思维观念、价值选择、道德情操以及心理健康状态,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宝贵财富。高职德育课程要充分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德育资源,选择典型案例或经典故事,将传统道德文化、民族精神等巧妙自然地融入到思政德育课堂,拓展创新德育课程体系的文化维度。近年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心理教研室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独辟蹊径地将中华传统文化引入到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将中华之“道”与西方之“术”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精神,在社团活动中强化传统文化意识,效果很理想。
3.编写高职传统文化教学教材,建构文化课程体系。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精神的教化与传播,高职院校要尝试结合高职特色,为高职学生量身定制教材书籍,编写高职文化教材,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而且也要将专业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综合素养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同时,在传统文化体系建设中,要遵循理性教育和生命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在强调传统文化入教材的同时,也要注重让校园文化生活充满传统文化的元素和意境,使学生在传统文化语境、传统文化方式中,润物无声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培养传统文化师承者,打造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
1.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实现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的有效传播,一支博学多识的教师队伍必不可少。整合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人才资源,选拔培养优秀的传统人文课程老师,形成传帮带梯队式人才队伍;在高职院校成立大师工作室,设立技艺指导大师特设岗位,积极引进聘请技艺大师、民间艺人等特殊人才参与到高职院校教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双向进入机制”,调动一切师承的积极因素,确保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承。
2.加强面向青年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率先垂范的教师要想真正做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自身必须具备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当80、90后更多年轻教师走上讲台,他们的价值理念、文化修养、素质水平直接决定并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素质。所以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文化培训,每月组织一次传统文化集中培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中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多管齐下提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传统文化素养,进而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能力。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建立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机构,充分利用人文学科,聚集相关研究力量,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重点围绕***提出“四个讲清楚”原则,致力于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等,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撑和学理基础[2]。
(三)坚持人文环境熏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传统文化
1.书香校园文化建设中熏染陶养。只有打造好书香校园,方能彰显高职院校传统文化的气质和活力。一是开设经典读书班、国学诵读班,坚持晨读晨练、温故知新等传统学习习惯,激发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并通过举办传统文化读书征文、文化演讲等课余活动,指引师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精神。二是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独特的文化教育功能,结合各自独有的校情校史研究,挖掘整理彰显特色的学科史和人物史,形成文化深厚、自成一脉的高职校园文化传统。三是积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学者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课堂、进校园,解读传统文化精髓要义,传授传统技能技艺。
2.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植入传统文化。坚持传统文化精神,高职校园文化应首先从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素入手,从礼仪、人格、心理等方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一是发扬传统文化重“礼”思想,开展职业礼仪训练。通过修身与礼仪必修课程、服务礼仪培训、职业礼仪大赛等,提升职业化仪态仪表。二是职业人格养成。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高职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推进传统文化吃苦耐劳、勤奋务实、自强不息、诚信善良等品格素质的养成教育。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从人格的建构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以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例如开展团体辅导,帮助高职学生从个性、兴趣、能力等方面深入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培育优势、规避弱点;组织高职学生参加恋爱情感与心理健康教育讲坛,完善其恋爱观和感情观;此外,各年级还应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辅导与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其求职提供依据。
3.第二课堂主题活动中传递文化精神。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丰富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利用特色社团活动传承国学精粹。成立如书法协会、纸艺社团、德新社、茶艺社、礼仪社、武术协会、象棋社等文化社团,开展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传承文化精粹。二是依托党团组织开展文化传播。利用学生会、团委、学生党支部等组织,开展传统文化主题教育、理论研究、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越挫越勇、助人为乐、精益求精的坚韧品格和传统精神。三是利用各种节点契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抓住新生入学契机,通过入学教育大会、班导师见面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入党启蒙教育、团队精神教育、学校规章制度学习等多项教育活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强毕业生文化思想教育,开展毕业生综合素质答辩与毕业生文明离校系列活动,如以“师恩难忘,母校难忘”等为主题的毕业生寄语恩师活动、师生茶话会活动、毕业班党员畅谈会活动。结合各种传统节日风俗礼仪,做好传统文化的普及推广传播。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打造传统文化新媒体平台
1.推进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网络化。在网络文化带来的全球视野和多元理念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正加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传统文化要想重新回归主流,成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借势再起,建设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网络资源共享成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尝试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网站,或者在高职院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如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网络“博闻讲堂”,精选傅佩荣讲论语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视频,建设文化经典资源库,便于学院师生学习。高职院校要学会抓住合适的节点和契机,利用QQ、校园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精品佳作,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2.建立开放互动的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网络。高职院校首先应尝试建立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高职网络文化示范中心等,占领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制高点,拓展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吸引更多的网络学习者。如目前一些示范院校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网站或教育专栏,推广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在线学习。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进行博客交流,采用飞信发布文化信息,用微信平台进行即时文化信息推送,利用网络空间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与互动等,实现零距离流畅沟通,达到人际和谐理想效果。其次,高职道德教育应积极向外部延伸,延伸到家庭,使更多的家长、教育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到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网络体系中,将学校的“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使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工作迈向社会化,从而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拓视野,缩短对社会的适应期。第三,统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文化修养、行为养成、艺术鉴赏水平,增强高职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识。
(五)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背景和人文精神,当代文化不仅要继承和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精神实质,更要通过赋予新义、改造形式、增补充实、拓宽延展、规范完善等途径,实现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3]。高职传统文化教育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4]。一是开展高职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建设。引进民间大师进校园,成立大师工作室,建立高职现代学徒制,提高文化创新能力。二是整理挖掘国粹,研究阐释新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如调研保定市拥有定瓷传统烧制工艺、顺平桃木雕刻工艺、曲阳石雕、易县易水砚、安新苇编画、定兴宫绣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引进对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是鼓励大胆创新实验艺术,不断提高文化与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学艺术价值的影响,拓展传播渠道,创新文化艺术交流。四是创新载体和抓手。在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方面,高职院校要组织形式活泼、贴近学生、易于参与的文化活动,如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家风调查、品读校训、经典阅读、礼仪普及、大众讲座等形式,汲取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2]***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2-25.
[3]李军.坚持”创造性改造 创新性发展”方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14-10-10
[4]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htmlfiles/moe/s7061/201401/166543.html.
责任编辑 韩云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