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卞小莉
摘 要: 课堂提问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师生互动可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思维能力 相互作用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位数学老师孜孜以求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激发与引导学生思维是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呢?学生的思维是怎样发生的?怎样才能使它持续发展呢?显然,学生的思维不是自然发生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指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教育家无不注重问题设计。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思路,为学生创造性发挥提供广阔天地。新课程背景下,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应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
一、数学课堂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目前新课程数学课堂中教师提问情形如何呢?
1.重数量轻质量。课堂提问数量并不等于质量,问题越多并不等于教学效果越好,关键是问什么问题,是否问到点子上,怎么问,是否问得学生感兴趣。新课标下很多教师为了避免出现“冷场”、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往往会设计很多提问,结果容易从一言堂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提问的弊端是:学生都懂的要问,学生不懂的不问;一眼就明白的多问,无需解释的还问。这样,学生产生提问倦怠情绪,教学效果肯定受到影响。
2.重提问轻反馈。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思考问题的,沉默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而我们在讨论中很少给学生思考时间。大部分课堂讨论中,学生只有几秒钟就必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其实对于学生而言,在课堂上认真独立思考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所以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对增强学习效果具有巨大的作用。
3.重形式轻实效。过多地提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这样的问题,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表面轰轰烈烈,实质上许多学生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而已。
二、数学课堂中提问的优化策略
1.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深钻教材,研究学情,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避免头脑中闪现出一个问题时,不加斟酌,就脱口而出,往往会造成无效提问。
例如,《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中,用分割思想启发学生获得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n-2)的教学片断:
[师](用从一个顶点出发的对角线分割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及n边形得出公式后)“大家还能再用分割方法得到这个公式吗?”
[生1]: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由这点向各顶点连线,有几条边就能分成几个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由于以点p为顶点的周角不属于多边形内角,应从中减去,从而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是180°(n-2)。(欣赏的眼神)
[生2]:“老师,我们有第三种方法。”
走到黑板前画图讲解,只见她在黑板上画了图,又在其中一边上取一点p,然后向各顶点连线,也得到了多个三角形,分割好的三角形的个数比边数少1,所以这些三角形所有内角和为180°(n-1),由于所有三角形的其中一个顶点都在点p上,组成一个平角,不属于多边形内角,应减去,因此,多边形的内角和为180°(n-1)-180°,即为180°(n-2)。(掌声)
[生3]:“我第四种方法有了!”另一位同学快步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个多边形,在多边形的外边取了一个点p,然后从点p向各个顶点连线,这样就可以得到(n-1)个三角形,这(n-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n-1),其中多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应减去。n边形的内角和就是:180°(n-1)-180°=180°(n-2)。(长久的掌声)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的位置。”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答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高兴。
2.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一堂课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教学是不可取的,频繁的提问往往借着“讨论式”教学幌子被人们容忍。事实上,提问过多,教学重点、难点就难以突出。有专家指出,单一的课堂提问弊大于利,有的教师一节课中竟有100多次提问,且都是一些浅易的问题,如“是不是”、“懂不懂”等,甚至教师自问自答。根据心理学原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一般来说,学生一节课中只能集中精神25~35分钟。所以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节课中最需要提问的问题,形成紧凑有效的问题链,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思考、讨论。教师的提问次数应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切忌过滥。
3.课堂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在提问过程中,首先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有资料表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如果只给学生短暂时间思考问题,并在学生还没有想好时就重复问题或请另外学生回答,结果就会使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信心,思维受到抑制,达不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提问后,要学会使用等待技巧,一方面提问后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回答,为学生提供一定问题思考时间,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后,应等待足够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者提另外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详细说明、补充或修改回答,使回答更加系统、完善,以此树立学习决心和信心,成就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
4.课堂提问形式多样,面向全体。依照课程标准,成功的数学课堂提问应当是从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实际出发,即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掌握一定的知识,然而课堂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师没有做到这一点,出现教与学相脱节的现象:教师设计的内容呈现少数优等生可以“吃得饱”;而中等生和后进生“吃不了”的局面。如有一位教师讲述“二次函数的应用问题”时曾出示过这么一道题:
在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部作一个矩形ABCD,其中AB和AD分别在两直角边上。设矩形的一边AB=xm,矩形的面积为ym,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教师从出示问题到让学生回答,前后不足4分钟,提问时连续抽查3名学生均未能回答完整。
剖析:大多数学生看完此问题一定会感觉到漫无边际,原因是问题的设计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的教学规律。问题之间缺少过渡,因为该问题中的矩形的面积为y=AB·AD,而从已知条件中能够看出的却只有AB=xm,于是学生要解决问题的思路便陷于僵局,导致课堂氛围不和谐。
5.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每天在课堂上拿出5分钟作为“提出创见的时间”,由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具有某种天赋的孩子,然后为这些孩子安排一些单独的活动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通过提问教学,将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可使学生终生受益。我们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好问,教会学生学习,培养学生正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能力。不能因为学生问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为学生问得离奇而随便搪塞,更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责怪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提问,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位教育家曾说:“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结合日常教学实践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参考文献:
[1]刘泽兴.新课程怎样教[M].开明出版社,2003.10.
[2]夏小刚.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能力的评价再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8(2).
[3]李国芝.浅析教师课堂提问的新误差[J].教学与管理,2006(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