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

时间:2024-04-23

王旭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性质与宗旨,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能否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上漠视群众、感情上疏远群众、工作中脱离群众的问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

一、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是一种政治要求。民心如水,载舟亦覆舟,群众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价值信念决不是无所谓的事。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核心的群众路线,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赢得大多数群众对党的拥护和支持,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江泽民曾经指出,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的党来自人们,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坚持走群众路线,必然涉及党员干部对待人民群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也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是其目标和目的所在。群众意识和群众情感,其背后是群众立场和群众观念的反映,其源泉在于,根本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执政为民的党性意识。立场是指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所持的根本态度,群众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观念是指思想意识。 “意识”一词比“观念”指向更集中更明确,意识一旦形成,就能形成自觉方向。感情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越深刻,感情也越深厚,认识浅薄,感情也必定浅薄,感情体现了认知的深度,决定着行动的力度。感情取决于观念和认知,感情决定立场,影响态度和行为。一个对群众缺乏感情的人,不可能真正关心群众疾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情为民所系是基础,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手中的权力就很难为民所用,也就难以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坚持群众路线,首先就要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

(二)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是一种工作要求。要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必须坚持正确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毛泽东指出: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 更丰富。”[1]p899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体现了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一路径方法是科学民主决策、惠民生、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证。要做到科学民主决策,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系统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要尊重民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的最大利益。要惠民生,就要知道惠在何处,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盼出发作决策、定政策、谋发展。 “民主”是决策的关键途径和内在要求,发展民主政治与贯彻群众路线相辅相成。这一切都要求必须具有群众意识,必须坚持走体现着民主精神的群众路线这一路径。

(三)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是一种人格要求。人格的存在样态是个体性的,通常表现为角色人格。共产党人的人格体现着党性的要求。正如黑格尔所说:“人格的要义在于,我作为这个人,在一切方面都完全是所规定了的和有限的……我是在某种有限性中知道自己是某种无限的、普遍的、自由的东西。”[2]p45党的历史使命需要共产党人以品行与人格赢得人心所向。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其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必须具有为民、爱民、亲民的群众意识和情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人格内省为精神素质,外显于行为实践,它包括两个因素,一是个体内在的自我意识,二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特征。由此观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质上蕴涵着对党员干部深切的人格要求,从作为个体人格外在呈现的作风建设,到作为人格内核的理想信念建设,到“为民务实清廉”的实践要求,以及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方法手段,都体现了这一点。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是就党员干部的主体身份和主体认识而言,但能否密切党群关系,能否感召和凝聚群众,能否增进感情,还取决于老百姓通过对身边党员干部而形成的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应该是什么样的人的认知、评价和期待,因而必然涉及对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人品、能力甚或性格等人格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具有人格魅力。

二、当前党员干部群众意识、群众感情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群众意识淡薄、缺少对群众的真挚情感。主要表现在:其一,精神懈怠,庸碌无为。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和群众情感,集中体现在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和责任,归根结底应落实在忠诚履职、尽心尽责上,体现在为民谋利益上。但一些党员干部,理想动摇、信念缺失,宗旨意识不强,人民情怀缺乏,不思进取、庸碌无为,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没有为人民干事创业的激情和责任担当。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等,突出地反映了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失职渎职、为民责任意识不强、漠视群众问题相当严重,引起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其二,不关心群众疾苦,对群众没有真挚情感。是否具有群众意识和群众情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是否关心群众疾苦。一些领导干部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对群众呼声置若罔闻,甚至粗暴对待群众,造成了情感伤害。其三,做决策,办事情,不尊重群众。一些党员干部,自我精英意识太浓,看不起群众,不听群众意见,不注重群众参与,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上。由于在思想意识深处轻视群众,自然不会亲近群众,更难和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而群众感到自己的意见无足轻重,也不会和干部交心换心。其四,打官腔、摆架子,疏远群众。还有一些领导干部,为官的意识太强,权力意识太浓,享受尊崇的意识太重,刻意显示威严和保持距离,给群众的突出感觉就是傲慢、冷淡,或可敬不可亲,最终敬亲俱失,无法令人尊重,给群众造成疏离之感和心理反感。

(二)与基层群众的密切联系不够,服务不够。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带来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迫切需要掌握群众思想现实,迫切需要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而一些党员干部却存在着不愿下基层、想下又下不去、偶尔一下基层的知行脱节状况,存在着“脱离群众的危险”。有些党员尤其领导干部,联系群众或仅止于中层所谓的干部群众,对基层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缺乏应有的重视和了解,不注重倾听基层群众的愿望和心声。有些党员干部,内心也有着下基层的意愿,但或缺少机缘,或陷于事务堆里,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有些党员干部偶尔下基层也是“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走马观花,不注重与群众深入的交流,对群众所思、所盼、所惑不了解,对基层的矛盾和问题不闻不问,这种疏离的姿态,实际上疏远了同群众的感情。有些党员干部下基层,仅止于走走看看,看看就走,不帮助群众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或者把服务群众、为百姓办好事当成某种“恩赐”,而非职责践履。这些状况,主要在于我们缺乏一种实现“三贴近”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渠道或机制保障。

(三)人格形象不佳。党员干部的人格形象直接反映着党和政府形象,关乎群众的情感信任问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也是通过身边一个个党员干部来勾勒的,对党员干部始终具有人格期待,并不断进行着某种人格评判。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人格形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四风”盛行。作风就是人格的集中写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群众深为反感。“四风”问题,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归根到底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态度问题。其二,知行不一,双重人格。一些党员干部在人格面貌上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言行不一,知行相悖,说一套、做一套,明一套、暗一套,表里不一,两副面孔,双重人格。人格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私心利欲的驱动。这种虚伪、不真诚的人格表现,无法形成心悦诚服的道德权威和凝聚力,也令群众心生反感。其三,以权谋私、贪污腐化。现实中,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最甚、伤害民心最深、损害群众利益最大的,莫过于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了。那些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败下阵来、反腐败斗争中受到惩处的人,一个共同的恶劣表现就是人格品行极其低下,灵魂肮脏,他们不畏法度,利用职务之便肆无忌惮地拼命捞取,直接背离了执政为民的宗旨和原则,严重削弱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增强群众意识、增进群众感情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理论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真正弄清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具有群众意识,即做到心中装着群众、思想尊重群众、感情贴近群众,才能真心服务群众、真正赢得群众。各级党组织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把群众观点学习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列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员干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修课程,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群众观点的自觉意识。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党性教育党史教育。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性教育的根本内容。抓好党性教育,要始终把宗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教育党员干部始终牢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本色。党性教育要在引导干部拜人民为师上下功夫,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政治智慧和增强执政本领,使广大干部真正深入了解群众、贴近群众、热爱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要注重以史为教,强化对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优良传统的认识,在思想深处真正理解和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从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情感。

(二)完善联系群众制度。人的情感不是在真空发展起来的。现代社会,虽然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便捷,但也不能替代面对面、心贴心的直接、深入、透彻的情感交流。党员干部必须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常下基层,真心实意融入群众,体会民声,感受民意。要善于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联系群众不是空洞的,要以服务于群众的生产生活为重,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在办事过程中要充分倾听和尊重群众的意愿,把事情办在群众心坎上。要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在今天,对于个人来说,真正深入生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为组织,要探索建立定期定点深入基层制度,使其人员走得出,沉得下,使党员干部定期走访、对话、谈心、调研、帮扶等一时的行为成为明确的制度,并不断得到完善。此外,要健全完善选人用人机制,以用人导向来引领群众观的践行,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对干部的选任、监督管理和绩效考评中去。这些制度化的实践将会从根本上解决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情感动力问题,促进联系群众的普遍化、常态化。群众是最讲感情的。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四风”也会逐渐减少,党员干部在为群众做具体事情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愉悦、赢得的认可和尊重,会进一步培育其服务群众的思想自觉和感情基础,在深入群众中保持对人民群众的赤诚情怀。

(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崇高风范。党员干部的形象好坏,不是取决于其权力大小和地位高低,而是取决于其思想、才能、品行、作风的综合表现。邓小平曾经说过,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领导干部只有用高尚人格的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凝聚力去赢得群众的信任,才能去统率群众共创伟业,赢得群众的真挚情感。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具有人格意识,注重形成道德权威,加强自身人格修养和锻炼,提高精神境界,严格自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共产党人的人格要求和人格力量所在,是群众意识的体现,也是增进群众情感认同的基础。为民,强调的是宗旨意识,务实,强调的是工作作风,清廉,强调的是人格形象。以人格为基础,把群众放心中,一切工作都能取得实效。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增强宗旨观念,强化为民责任,有激情、有理想、有抱负、有坚守,摒弃一切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作风,带头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四)党员干部要主动与群众交流情感,善用群众语言。交流沟通是增加了解、增进感情的有效方法。党员干部在与群众交流的过程中,首先,要投入真挚的感情,积极主动与群众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带着感情去做事,群众感受就不一样。人是有感情的,联系群众也需要投入真感情。领导干部由于其身份地位,本身就有不易接近之感,所以,干部要淡化官的概念,强化群众意识,少打官腔,少摆架子,把自己当作群众一员,真诚、主动与群众交友、与群众交情、与群众交心,拉近心理距离。其次,要善于倾听,能够将心比心,集思广益。领导干部要具有宽广的胸襟,乐于倾听,虚心听取群众意见,集中群众智慧,从善如流。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普通老百姓与群众的立场、角度想问题和做事情,多为老百姓着想,有一种同情心,诚心诚意帮助群众解决他们切身的烦恼和困难,要洞悉不同群体的诉求,特别要关注弱势边缘群体,体现出一种深厚的人文情怀。再次,要善用群众语言,讲究表达的艺术,使他们产生亲近感、倾诉感,多说温暖人心的有情味的话,多做一些有情味的事,做一个对人民群众有着真挚情感的人。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