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来信

时间:2024-04-24

“三服务”不能光蹭“热度”

非公君:

我是杂志的忠实读者,也是一名机关干部。今年初以来,浙江全省各级响应号召,广泛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各地各部门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三服务”活动,切切实实地解决了一些困扰企业、群众、基层已久的难题。但是,我在与企业、群众的交流中,发现“三服务”活动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走访座谈存在“招呼”“安排”情况。在“三服务”开展前期的走访座谈时,基层仍然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心态,安排参会或发言代表都是大企业或好村居,暴露不出真实问题。但在走访新引进的项目建设时,由于负责人和当地干部不熟悉未被事先招呼,反而会说真话,例如某项目落地投产后,市领导走访调研时发现企业负责人想配套建立群团组织却无人帮助。此外,被走访单位两三日前已经做好迎“检”准备,上级部门看到的都是成绩,听到的都是无关大局的“小问题”。例如某镇在工业消防大检查时未能发现消防隐患问题,但媒体因污水问题去现场采访时却还发现该企业消防器材严重缺失损坏。

服务活动存在“集中”“扎堆”现象。很多单位会根据企业“热度”来选择服务对象,选择范围过窄,部分企业服务过多,部分企业备受冷落,存在服务盲区,需要查漏补缺。某明星纺织企业门庭若市,每周甚至每两到三日就要接待好几拨前来开展服务的单位,但是路程偏远、不在集聚区办厂的小微企业却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各单位选择服务开展时间,往往参照机关单位的工作安排,忽视了企业、基层的生产生活规律,造成服务时间过于集中。例如全省各地都出台了类似“走访调研日”“服务周”的规定,却造成了机关部门干部下乡、下企赶集现象,走马观花了解不到基层实际,同时也加大了企业、基层的接待压力。

解决问题存在“难”“不长效”短板。“三服务”开展过程中,各单位发现了不少需要多部门联合协调的“老大难”问题,由于彻底解决问题耗时较长,各部门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这些问题持续遗留,无优质打包服务仍然是政府服务的短板。同时,许多问题解决后有反复。如从业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开展服务时有“突击式”“运动式”工作方式,问题在短时间内能快速“解决”,但治标不治本,问题在短时间内又出现。同类问题“难根治”、解决机制“不长效”都会让企业、群众对政府的服务效率产生质疑,觉得开展“三服务”流于形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