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近十年我国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研究述评

时间:2024-05-09

胡娜 朱琼莉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有关移动学习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库CNKI 为数据来源,通过主题词检索相关文章,对2009-2018年间有关外语教学中移动学习的18篇核心论文进行梳理,分析了近十年间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针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移动学习;外语教学;研究特点;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胡娜,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讲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移动学习、中国文化;朱琼莉,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教育技术、教师发展、中国文化。

一、前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要为教育教学服务,实现技术与教学的双向深度融合。近十年来,在外语教育教学中,移动学习技术的应用方兴未艾。

“移动学习”的概念是由德斯蒙德·基更(Desmond Keegan)在2000年初的上海电视大学建校四十周年庆祝会上介绍引入中国的。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简称为M-learning,即可以移动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移动学习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在现代通讯终端,如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随时随地”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实现的设备应有这样的特征: 可携带性(portability),即设备形状小、重量轻,便于随身携带; 无线性(wirelessness),即设备无需连线;移动性(mobility),指使用者在移动中也可以很好地使用。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本文以中国知网上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来源,以“外语教学”和“移动学习”为主题词,对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检索,得到70篇论文,再通过对这些文本的进一步阅读分析,剔除非外语教学类移动学习的相关文章,确定18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作为研究内容(论文出处和数量详见下表1)。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核心期刊,指的是北大(2018年)核心目录、CSSCI(2017-2018)南大核心目录(含扩展版)中的核心期刊。

有关这18篇核心论文的发表时间和主要的研究内容分别见表2和表3:

从表2中可以看出,2009和2010两年是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有关研究成果的高产期,随后两年的研究没有很大的突破,2013年两篇有关理论方面的研究对移动学习的深入开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随后几年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平稳地推进,相续有重要的一些研究成果出现。关于研究内容,从最开始相对侧重于理论的探索,到应用型研究(其中包括有关教学模式方面的研究)占主导,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研究朝着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向发展推进,研究关注点逐渐偏向于如何使移动学习的模式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于外语教学。

三、研究内容分析

1.研究共识。现在的学生,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其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和方式正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外语教育面对这样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学生,如果还是以传统方式或简单地借助多媒体实施教学,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和需求。因此,必须根据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变化,依托“互联网+”,重构兼具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外语教学新范式,重视学生移动学习和深度学习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高度发达,加上移动设备的普及,能够支持移动学习向常规化发展。某种程度上说,移动学习是中国外语学习未来发展的最重要形式之一。

2.理论性探讨。李兴敏(2009)从移动学习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述了移动学习更适合于外语教学的内容,分析了外语移动学习系统的缺陷及其有效的改进措施,阐明外语移动学习应该主要面向广大的继续教育学生对象。胡茶娟和张迎春(2014)结合对移动写作反馈的实现技术分析和对受试学生写作反馈需求分析,讨论了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模式构建要素,以期促进适合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写作反馈模式的构建,提高写作反馈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

3.移动学习应用于外语教学中的研究。如何将移动学习的技术和理念应用于外语教学是老师和学者们的关注重点。陆映波,郅平(2013)探讨了移动学习的应用模式和外语学习资源的选择与设计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新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曹超(2010)基于移动学习理念,构建了以Pod-casting等Web2.0技术为核心的针对英语听说教学的移动英语学习模型,激发“数字土著”学生的学习特性和兴趣,并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总结出几种常见的移动学习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大學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宓小土等(2013)基于联通主义理论,设计了以移动网络等技术为依托的外语移动学习平台,突破了传统外语教学在时间、地点、知识量及更新周期等方面的瓶颈。其教学实验表明,该平台操作性强,实用性高,在外语教学上实现了预期目标,提升了学习效率。王济军、修永富(2014)基于移动学习理论,设计并开发了符合移动学习情境性、趣味性、微型化特点的基于移动学习的跨文化学习系统,即ILSBML(Intercultural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Mobile Learning),并在大学文化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八周的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大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兴趣和意识,促进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周丽、冯建平(2016)通过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展开了新媒体语境下自带设备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利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与决策树算法的模式识别原理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了深入挖掘,最后指出,自带设备进入英语课堂,是传统课堂的有益补充,并对如何使用自带设备提出了建议。潘荔霞等(2017)将语音处理技术引入到移动学习中,通过语音识别学生身份,获取语音答题,实现非接触式的人机交互,同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实现自动评测和个性化听力材料推荐,并为教师课内教学提供参考数据。该方法经线上运行测试,学生参与课后听力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综合听力水平有较大幅度上升。曾罡、于连芬(2017)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框架,将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即时文本交流与传统面对面交流进行比较,以语言形式片段(LRE) 为单位对语言形式聚焦进行分析,36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参与了本研究,他们结对在移动学习与面对面学习两种学习模式下完成听写重构任务。研究表明,移动学习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在交互中注意语言的使用。

4.教学模式研究。外语教学中的移动教学模式研究也是近十年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王丽、戴建春(2015)在分析翻译教学改革趋向、移动学习模式的基础上,尝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整合利用微信的交互功能,构建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使交互真正做到不受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从而提高翻译教学质量。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证明了该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促进了翻译教学的交互进行,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这一研究是移动学习在翻译教学应用中的一个开创性研究。郭士香及其研究团队构建了AAWP 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即以真实写作任务为驱动 (authentic writing task-motivated),以应用为导向(application-oriented),以培 养 写 作 技 巧 为 目 的(writing skill-targeted),以 项 目 检 验(project-checked)为考核方式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并将该英语写作教学模式与微型移动学习相结合,从微型移动学习设计、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两个方面探索了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写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其实证研究表明,该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四、思考和建议

移动学习引入中国已有18载,在外语教学的领域,其相关理论和应用研究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一些老问题和不断涌现的新情况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和研究。

1.移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老问题仍需要在研究中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移动学习本身的不确定性往往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无法保持必要的连续性,这样会导致学生很难通过移动学习获得完整和系统性的知识。其次,移动设备可下载的五花八门的APP,严重分散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对真正需要掌握的知识却囫囵吞枣,并且容易使学生出现焦虑和消极抵抗的情绪。再次,网速和资费问题目前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部分地区由于WIFI信号差,网络不太畅通,移动教学效果会受到大打折扣。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如果教师和学生接入学校的局域网,在同一间教室进入某个移动教学平台,网速就非常不顺畅。而如果使用移动流量,观看视频等学习过程必然会产生更多的资费。建议国家和教育机构加大投入,能够为有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移动学习设备低价租赁,以及在公共领域,尤其是公共教育场所,实现高速、且最好为免费或是低价的WIFI信号全覆盖。

2.有关个体学习者的移动学习体验的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纵观这18篇核心论文,不难发现,研究均是针对学习者群体,如参与实验教学群体的写作教学成果、写作能力提高、听力能力提升等进行,对个体学习者在移动学习中的个人体验还未给予足够的关注。而个体学习者在移动学习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学习体验,对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提高有着怎样的影响等问题,都未开展相关的实证研究。因此,笔者建议,未来的移动教学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个案研究、叙事探究等方法,开展与个体学习者移动学习体验方面的相关研究,以期进一步探究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教学成效等方面的相关问题。

3.继续完善适合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适合各种不同外语学科的移动教学模式,比如,翻译移动教学模式、听说移动教学模式、写作移动教学模式等,但这些教学应用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有必要通过实践检验,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形成相对科学和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并加以推广实施。

4.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提高教师个人信息素养,形成教研团队合力。移动教学能否全面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教师个人信息素养和团队合力仍是关键的两个因素。文科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往往比较薄弱,因此,学校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技术培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鼓励外语教师敢于并擅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推进移动学习,提高外语教学成效;另一方面,还要鼓励进行移动教学的教师建立自己的团队,这样可以更好整合教學内容、完善教学设计、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减轻移动教学带给老师们无形的工作压力。此外,教育机构还要加大经费投入,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团队,支持外语教师开展多样化的移动教学活动,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向纵深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

五、结语

近十年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既有不少研究成果,又有许多还要继续关注和深化研究的领域。一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应用型研究,都在多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发展;另一方面,面对还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亟待深入探究的领域,我们必须意识到,与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模式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既要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客观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和需要继续拓展的研究领域。只有这样,外语教学中的移动学习才能稳步推进,技术也才得以真正促进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info_list/201407/xxgk_171904.html.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203/t20120313_133322.html.

[3]胡茶娟,沈春蕾.国内移动英语学习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5,(10):15-21.

[4]李兴敏.外语教学的移动学习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9,(3): 109-120.

[5]张增良.移动学习下的外语远程教学探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 2009,(2):53-55.

[6]杨丽娜,余胜泉.交际教学法在英语移动学习中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4):46-50.

[7]曹超.利用Podcasting技术构建英语听说移动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0,(9):99-103.

[8]宓小土,戴海兴,王一鸣.基于联通理论的外语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与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4:99-102.

[9]胡茶娟,张迎春.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反馈模式构建要素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7):71-78.

[10]王济军,修永富.移动学习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验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9):47-57.

[11]王丽,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译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5,(3):35-41.

[12]郭士香.基于微型移动学习的AAWP模式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外国语文2015,(6):145-150.

[13]郭士香.AAWP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对英语专业学生写作焦虑影响的实证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4):111-118.

[14]符雪喜.基于课内+移动学习模式的高校英语教学研究[J].广东师范大学学学报,2016,(4):140-144.

[15]周丽,冯建平.新媒体语境下自带设备(BYOD)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6,(6):64-67.

[16]毕鹏晖.大学英语微移动词汇学习融入形成性评估模式的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2):35-43.

[17]曾罡,于连芬.基于移动学习模式的语言形式聚焦探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7,(12):12-16,31.

[18]潘荔霞,徐文斌,任迎春,李世宝.基于语音处理的外语听力移动学习平台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1):274-278.

[19]陆映波,郅平.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72-75.

[20]郭士香.英语写作课AAWP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应用[J].山东外语教学,2011,(1):44-4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