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不同文化产生于不同的环境,通过不同的语言及形式表达,而汉文化主要依靠汉字记录才得以传承下来。中意两国人民在思维认知、价值观念和性格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把中意文化差异内嵌于对外汉语,特别是汉字教学中。
【关键词】中意文化差异;思维认知;价值观念;性格习惯;汉字教学
【作者简介】杨晶晶(1991- ),女,安徽亳州人,硕士,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
文化,意大利语为“Cultura”,甲骨文中的“文”是
“”,指刀具在兽骨上刻出来的图画性表意符号。《说文解字》“文”的解释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表现为彩色交错,引申为“文雅”。而甲骨文中的“化”是“”,在《说文解字》中的本意是指变化,诠释了人们由生到死的转变过程。中国的“文”“化”两字合用是始于西汉时期的,以“文”“化”人,表示通过对人的“感化”或者“教化”,移风易俗。语言是文化的基石,任何一种语言都传达着相关的社会文化,而同时文化也赋予了语言丰富深刻的内涵。不同文化产生于不同的环境,通过不同的语言及形式表达,而汉文化主要依靠汉字记录才得以传承下来。中意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完整、影响力最大的两条文化巨流,需要语言的承载及传播。虽然在中国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意大利就是欧洲的中国”,但中意两国的文化形成于不同的群种、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因此中意两国人民在思维认知、价值观念和性格习惯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汉语教师把中意文化差异内嵌于对外汉语,特别是汉字教学中。
一、思维认知的差异
从思维认知方面来看,中意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中国人注重整体性,通常是由宏观到微观,注重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偏好整体认知与直觉认知;而意大利人注重分析性,偏好直线认知、分析认知与理性认知。
第一,中国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至今喜欢追求“天人合一”,主张把世界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待。在书写汉字时,国内的学习者更习惯于先从整体上把握整个汉字,再具体到各个构成部件的书写,最后兼顾笔顺细化到笔画的书写。例如汉字“安”,甲骨文字形为“”,上下结构,会意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其本义为安定、安全、安稳。中国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一般先确定整体结构为上下结构,由构成部件“宀”和“女”组成,因此按照笔画笔顺进行书写。中国人在学习人体部位的汉字时,通常会根据相关性选择整体识记,例如学习“目”,甲骨文字形“”,会习惯把表示五官的汉字一起记忆,包括耳(甲骨文字形为“”)、鼻
(甲骨文字形为“”)、口(甲骨文字形“”)、眉(甲骨文字形“”),而中国学生还可能会借助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帮助自己识记汉字。而意大利学习者通常会按部就班地按照汉字基本书写规则,机械重复地书写汉字的一笔一画,特别是在识记“鼻”这样复杂的汉字时常常一筹莫展,在认真书写地过程中也会因为觉得汉字笔画细节过于复杂,十分容易产生各类偏误。
第二,对于母语为意大利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倾向于用理性去分析所感觉到的事物,并把它转变成自己的有层次的、有规则的系统。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由小到大、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到一般的。例如汉字“安”,特别是对于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来说,他们没有汉字意识,会先按照自己的感觉去观察汉字,并正确写出了“丶”“冖”的笔画,然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及潜意识的书写规则进行排列组合,最后写成了左右结构且笔画错位的偏误汉字“”。实际上,意大利学习者可以从笔画的细节入手,再把握各个构成部件,最后掌握整个汉字,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十分适合汉字学习,若运用得当,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要关注意大利学习者的认知模式,利用他们理性认知与分析认知的能力,在遵循學习者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培养学习者总结、比较记忆汉字的能力,帮助其从宏观上把握汉字,并注重在识记汉字的过程中联系相关因素,例如汉字的构形规律、文化内涵来帮助学习者识记,提高汉字学习的效率。
二、价值观念的差异
从价值观念的角度来看,首先,中国人一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其主要文化思想可以概括为“谦、恭、信、敏、慧”,十分强调集体和社会关注。与儒家文化中所强调的社会关注相比,受意大利文化影响的人们更关注个体。特别是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以后的意大利文化,十分关注个体精神的安乐,重自我、重个人的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其次,中国人以勤劳俭朴、谦虚守信为美德,而意大利人时间观念差,处理事情悠闲随意,注重享受生活。因此意大利学习者学习汉字时,常常随性而为,不按时完成作业,汉字书写效率低下。
价值观念的差异,从根本上影响着两国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情况。中意俗语“条条大路通罗马”和“不到长城非好汉”就非常深刻地体现了中意人民的价值观念差异。在汉字学习过程中,意大利人们十分懒散,注重享受,于是常常会以不同的方式来逃避学习汉字时的困难,畏难情绪十分显著,很容易就会放弃学习汉字。而中国人常常本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价值观念,从最开始学习汉字时就十分勤劳刻苦,例如一个七八岁的初级阶段的汉字学习者,常常会从笔画开始练习,不断重复抄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直至完全掌握。
另外,价值观念的差异还深刻体现在中意双方不同的教学期待上。受意大利文化影响下的教师、教材、课程设置及学习者对待汉语都十分强调语言的实用性,最主要的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常常忽略汉字教学。而中国人非常注重夯实基础,认为学习者“听、说、读、写”四种语言技能都要兼顾。这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这就需要我们平衡好中意双方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防止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所导致的理解和学习中的障碍,同时运用各种策略方法来缓解,避免冲突。
三、性格习惯的差异
从性格习惯方面来看,中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人内敛谦虚,表达十分含蓄,注重“意会”;而意大利人热情外向,喜欢直接表达。正如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篇中多以四言为主,言简意赅,能够极其精炼地用几个汉字组成脍炙人口的诗行,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共有305篇诗歌,至今仍广为流传。每个汉字都拥有着丰富的内涵,可以表达出无穷的意思,共同承载着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以意大利最为著名的民族诗人但丁所写的《神曲》为例,它是用意大利的方言写成的,此书原名是《喜剧》(Commidia),分别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篇,每篇有33曲,再加上序曲部分,共有100曲。由于意大利文字是拼音文字,且但丁直接抒发了自身强烈的爱恨感,因此形成长篇大论,篇幅较之于《诗经》差异显著。另外,一些精美的中国诗歌被翻译成意大利文字时就失去了其本身所蕴涵的韵味,且篇幅较长。
其次,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意大利人关注自身,倡导自由,追求平等,因此在课堂活动中,意大利学习者的课堂氛围十分开放轻松,而中国课堂常常是“填鸭式教学”,差异十分明显,这就要求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及方法增加学习者学习汉字的积极性,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同时,汉语教师在联系文化教授汉字时,要注意对一些汉字本身所包涵的文化含义进行解释和疏通,如汉字“女”,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为“”,像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意大利学习者可能会受母语文化思维的影响,觉得在中国仍然是处于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这与其平等自由的思想严重不符,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影响学习者学习汉字,增加语言疏离感。
另外,意大利艺术气息浓厚,尤其体现在音乐表演、绘画、设计等方面,就连意大利的建筑风格都与中国建筑差异显著,这对于汉字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国的建筑风格通常是四平八稳、天圆地方,例如天安门;而意大利的建筑风格通常是崇高奢华、高耸神秘,例如佛罗伦萨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汉字蕴含着中国文化,自然也和建筑风格特点相通,中国人在书写汉字时方方正正,四平八稳;而意大利人在书写其文字时注重书写的艺术性及美观性,形态各异,书写特点各不相同。这就提醒着我们在教授汉字的过程中要注重消除汉字对于意大利学习者的陌生感,认真比较两者的不同,明确汉字基本书写规则,同时注重利用意大利学习者自身的性格特点设计课堂或者课外活动,增添汉字教学的生动趣味性。
总而言之,中意文化差异会产生文化障碍,带给意大利学习者,特别是初级阶段的学习者一定的阻碍,从而影响汉字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中意文化差异,努力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差异,利用有利因素,消除不良因素影响,帮助学习者量身安排教材、教师和教法,最大程度地提高汉字教学的效率,促进意大利汉语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張永奋,白桦.意大利汉学史[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246.
[4]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1.
[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第2版)[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 271.
[8]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4.
[9]王杰.意大利国别化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以《当代中文》和《意大利人学汉语》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05).
[10]臧克和.结构的整体性——汉字与视知觉[J].语言文字应用, 2006(3):43-48.
[11]陈晨,冯丽萍.意大利汉语初学者汉字基本笔顺书写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 (04):6-11.
[12]薛飒飒.意大利学生汉字学习情况研究[D].广州大学,2011.
[13]吴勇毅.不同环境下的外国人汉语学习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
[14]马蓝.意大利初级汉语教材文化内容研究[D].中山大学,2015.
[15]王澍.意大利初级汉语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