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增强心理素质的愿望,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本文通过一例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疏导案例的处理过程,从宏观和整体角度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心理压力;危机干预
【作者简介】张波,宝鸡文理学院。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辅导员应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均衡地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增强心理素质的愿望,帮助大学生挖掘个体心理潜能。笔者从学生工作经历中,选取一则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压力疏导类案例,通过发现、了解、干预、关怀等,稳定学生情绪,引导学生缓解压力,摆脱不良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生活。
一、案例简介
李想(化名),男,汉族,家中兄妹5人,2015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6年11月的一天午休时,我(李想班主任、辅导员)突然接到李想的电话,语气急促、情绪失控地在电话中对我说:“张老师,我要杀人,我就是告诉你一声”,并不断重復这句话。在电话中,我语气缓和地让他别着急并慢慢和我说清事情原委,但他仍旧呼吸急促地重复同一句话。于是,确定其在宿舍后,在一边稳定其情绪、一边拖延时间的同时,我用另一部手机给李想的班长发了短信,让他立刻带其他同学赶到李想宿舍控制局面。而后李想挂断了电话,在此期间我已经从住处赶到了他的宿舍楼下,并相继给学院负责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和主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简单汇报了情况。
赶到李想宿舍后,班长告诉我已经从其手中夺走了水果刀,并将与之有矛盾的同学分离到不同宿舍。我看到的是一个仍旧呼吸急促、情绪极不稳定的李想,用尽身上所有的力气坐在他的书桌前举着手指着门口。接下来,我疏散了楼道围观的同学并让李想宿舍的其他同学都暂时离开,只留下我和李想两人,前后用了整整半小时时间才慢慢舒展开李想紧握的手并说服他和我一起到校园里安静舒畅的地方坐下聊聊。
二、案例分析处理
1.处理过程。在与李想的交谈过程中,起初他特别抗拒,几乎不回答我的任何问题,在几次尝试都没能有效交流后,我选择不再询问事情经过,转而与之闲谈。因周围环境开放、舒适且安静,他慢慢放下了对我的防备心理,他讲述了自己的家庭情况、近期遭遇和当天发生事情的经过。看到他情绪逐步稳定,并开始与我建立信任,一方面我努力用自己的学习经历鼓励他,另一方面由于他是在做出极端行为前主动给我来电话,我判断其对我有基础信任,于是我试探性的询问他是否愿意与其他压力疏导方面的专业老师交流(我意欲将其转介给负责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旨在从专业角度了解他的情况同时解决他的困惑和问题)。出乎意料的是,他很爽快地答应了,并提出立刻就想与专业老师交流。见到此状,我既欣慰又很担忧,欣慰的是他能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担忧的是他的问题是长年各方面压力导致,解决起来存在诸多困难。
在后来转介的过程中,其实并不顺利,先后几次与专业老师的约谈进行的都不太顺利,李想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抗拒和抵触,甚至渐渐减少了对我的信任。咨询过专业老师之后,老师嘱咐我既然李想相对更信任我,便交由我更多地对其进行压力疏导工作。
而后的一年当中,我先后与李想宿舍的其他同学(包括与之有矛盾的同学)、他的班长、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员等同学了解情况,一方面询问李想的表现,让同宿舍同学多一点包容、理解、友好、接纳,尽量避免发生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安抚他们并让他们多关心和照顾李想,同时做到润物细无声,最大程度地顾及到李想的自尊心。在每周至少两次的日常走访宿舍过程中也会每次必到李想宿舍走走看看。
可喜的是,一年多以来,李想已经逐渐变得开朗起来,每次班会结束后都会主动找我当面分享最近的心得感悟,包括寒暑假在外打工的经历,逢年过节也会主动发来问候信息,朋友圈的每条信息都洋溢着正能量。现在已经进入大三第二学期的他正在准备考研,充实而忙碌,整个人的精气神较一年前焕然一新。
2.案例分析。经过了解,李想家中兄弟姐妹5人,2哥1姐1弟,母亲受伤身体不好,跟母亲关系亲近,母亲能理解自己,跟父亲关系疏离,自述父亲小时候每次喝酒回来,经常辱骂他,说他没用,是个废物。自己比同专业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年龄大,长期存在压力无处释放,感觉没有人理解他,不被宿舍同学接纳,在宿舍没有归属感,压力很大。曾想放弃上学,自己努力做的很多事情,诸如上大学、考普通话等级、考驾照都是想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但是这些事情都不是自己喜欢做的。同时,晚上入睡困难,每晚都会想很多事情;曾经一段时间经常想一些极端的不好想法,想把伤害过自己的人全部杀掉,然后自己逃逸或者自杀。
(1)家庭方面:
a.父亲粗暴的教育方式,令李想对父亲充满敌意,也使李想极度缺乏自信,自尊心敏感而脆弱,有压力和困惑也不会主动去寻求外界帮助;
b.母亲在其成长中是重要的精神支持,但李想求学阶段遇到的很多问题,其母亲不能给予很好的指导和支持,导致李想所有的压力没有了出口,以致出现心理失衡。
c.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李想自身年级稍长,急于挣钱证明自己的能力,焦虑情绪突出,对学业专注度较低。
(2)社会支持方面:李想在新环境并未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没有交心的朋友,感觉不被理解,没有人能理解他。长期感受到来自宿舍同学的不友好和不尊重,遇到问题只能靠自己劝慰自己。自述如果不是学校和老师的关心,自己在社会上没有人关心他,可能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3)个体方面:李想自幼性格内向、不善社交、自卑敏感、人格较为偏执,不善压力调节,焦虑情绪突出,反复出现极端的想法(杀掉所有欺负过自己的人,然后自己逃逸或自杀),偏激、消极、内心阴暗,负面能量很强。
三、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案例思考。
(1)一般此类事件的处理都会第一时间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本案例中,了解清楚李想问题形成的原因后,我并没有及时与其家长取得联系,一是因为本身其问题的形成追根溯源就与其家庭成长环境分不开,且其家庭现状并不能有效正视和解决李想存在的问题;二是李想本身具有极其强烈的自尊心,一旦告知家长后如若处理不当,收效甚微甚至可能适得其反。但本着对学生和家长负责的角度反思,没有及时与家长联系究竟是否正确,仍值得思考。
(2)从突发事件处理的角度来看,第一时间并没有与保卫部门联系,并且只是安排班委同学这样朋辈关系去应激处理极端问题,事后想来仍有不妥,倘若当时难以控制,仅凭几个学生的力量恐难以化解局面甚至酿成更大的危险。反过来讲,如果交由保卫部门等处理,势必扩大了影响面,对李想自身后来的学习生活势必会有阴影,在事件突发的时候,这个选择确实存在两难。
(3)事件起因的另一当事人、李想同宿舍学生代某的日常教育不能忽略,据李想回忆,代某从入学后经常不注意个人言行,对敏感多疑的李想多次言语攻击,也是后来引发事件的主要诱因之一。另外,事后出于李想性格原因,并没有将代某和李想宿舍进行分离调整也是一部险棋,我也始终在思考,本着教育引导的原则,如果他们能处理好彼此的关系远比简单的分开对两人未来的成长更有利。
2.工作建议。
(1)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高校所有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要着力构建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意识。辅导员、班主任、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当是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既要成才更要育人,每学期应为他们至少组织一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包括宿舍管理员等后勤服务人员也应当具备基本的突发事件处理应对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培训,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各类突发事件。
(2)健全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工作软硬件配备。近年来,由于心理健康問题引发的校园悲剧愈发加剧,国家和社会包括高等院校对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和关注,但在如火如荼地加大力度的同时,二级学院的心理健康软硬件配备稍显逊色,队伍建设明显不足,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也只是停留在机械性地排查和填表阶段,各类活动层出不穷但并不能有效地发现和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取得实时性的突破和进展,使得问题没有暴露在基础性阶段,而是采取“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原则,等问题和矛盾暴露的时候,往往已然积郁成疾。
(3)理清辅导员学生事务管理的主次轻重。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交流和接触最多的群体,也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教育者之一。辅导员一般会陪伴学生度过整个大学阶段,关注着学生各个阶段的成长,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各项动态,对学生在校遇到的各种问题有预见性,基本能做到早预防,早干预。②但随着辅导员工作内涵和外延的不断延伸,导致日常工作常常颠倒主次,疲于开展各类事务性工作,没有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往往忽略了工作的重点,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建立和巩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冯刚.辅导员工作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13:85.
[2]李琦.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领作用的研究[J].基础理论研讨,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