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酒国》中包含大量比喻,其中借喻是一大分支。研究《酒国》葛译本发现葛浩文在翻译借喻时采取了五种处理方法:保留喻体、保留喻体再现本体、替换喻体、用本体替代喻体和删去喻体添加喻义。本文从翻译的最佳关联性出发,对葛译本中的借喻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借喻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借喻;处理方法;最佳关联性
【作者简介】宋国宸(1995.9- ),男,河南洛阳人,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硕士,英语笔译。
一、引言
比喻表面上是一种形象生动的语言,但理解比喻的喻义需要正确的语境假设,读者才能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即读者获得最佳关联。因此在翻译比喻时,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语言形式的对等上,更应该注重译文是否传递出原文的最佳关联性,即“译者期望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时能取得充分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使得译文读者花费与原文读者相同程度的认知努力理解作者使用比喻的意图。《酒国》中比喻性的语言比比皆是,因此对比喻的翻译很大程度上关乎译文的可读性。本文分析归纳了葛浩文翻译《酒国》中借喻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通过双语对读的研究方法,从翻译的最佳关联性原则对葛浩文的译本进行效果评价。
二、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是Gutt根据Sperber&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Sperber&Wilson;在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指出,交际过程涉及明示和推理两个方面,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听者要根据说话者的交际行为推理出正确的语境假设,理解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即获得最佳关联,从而使交流进行下去。基于此,Gutt在其书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中将翻译视为两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译者阅读原作并理解作者的交际意图,是第一个过程;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进行翻译,试图达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企盼与作者的真实意图相吻合,这是第二个过程。关联翻译理论的核心在于原作最佳关联性的传递,即译文读者在理解译文时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相对于原作读者而言额外的认知努力,这就要求译者充分了解源语和目的语的认知语境,达到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三、《酒国》中借喻的英译分析
借喻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笔者从《酒国》原作中共搜集了92个借喻,葛浩文在翻译借喻时采取了四种处理方法:保留喻体、保留喻體再现本体、用本体替代喻体和删去喻体添加喻义。但是,从整体上看,葛浩文大部分采用了保留喻体的处理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读者认知语境的相似性。以下将对《酒国》中借喻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
1.保留喻体。东西方虽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差异,但在很多事物上的认知具有共通性,比如在自然地理、气候、动植物等方面。葛浩文在处理大部分借喻时,采用了直接保留喻体的方法,通过这种认知的共通性,达到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在保留借喻的喻体时,葛浩文采用了完全保留和部分保留两种处理方法。
(1)完全保留喻体。完全保留喻体是指将喻体的完整意象保留在了译文中,并未删掉修饰语部分,使目的语读者清晰完整地领略原作的信息。
译例1: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乱糟糟一窝乌鸦。(莫言,2012:125)
Everyone in the vicinity had an opinion. A flock of quarreling ravens.
上述译例中,作者用“乱糟糟一窝乌鸦”比喻七嘴八舌的路人,他们幸灾乐祸,怀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着车夫不幸遭遇。在东方文化中,乌鸦代表着不详,用在此处极为精妙,反映出人情冷漠、世态炎凉。而在西方的文化,乌鸦同样是不详的预兆,比如爱伦坡笔下的乌鸦。因此,对于乌鸦,东西方读者有着相似的认知语境。葛浩文采取了完全保留喻体的方法,并没有让目的语读者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就获得了最佳关联。同时,原作中还出现了许多借喻,比如用“盐碱地”比喻女司机不孕不育,用“刀山”、“火海”比喻各种困难险阻,用“野兽”、“王八羔子”、“禽兽”等比喻吃婴儿的官员,这些借喻葛浩文都一一完整的保留在译文中,译文读者完全可以通过现有的认知语境推测出其喻义,从而领略作者的真实意图,获得最佳关联。
(2)部分保留喻体。部分保留喻体是指将喻体的核心意象保留在了译文中,删掉了部分的修饰语,但并未影响整体信息的传递。
译例2:
丁钩儿感到两股热流传遍身体,手里像握着两只刚刚烤熟的红瓤儿小红薯。(莫言,2012:23)
Ding Gouer felt a warm current surge through his body with each handshake, as if his hands had closed around nice pulpy yams straight from the oven.
上述译例中,葛浩文的译本缺失了“红”这样的修饰语。“两只刚刚烤熟的红瓤儿小红薯”比喻热得发烫的双手,一个“红”字,更加凸显出寒冷中手的温度。虽然译文表面上与原文的喻体形象不对等,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红”在一定程度上是在重复原文信息,换言之,是可以通过文中信息推理出来的。热得发烫的双手在冬天自然是红色的,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并非迥然不同。因此,译文虽然缺失了“红”这样的修饰语,却并未破坏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读者依然可以根据译文推理出作者的交际意图。
2.保留喻体,再现本体。由于不同的文化固有其自身的特色,因此有些喻体必须在特定的认知环境下才能够被读者理解。葛浩文在翻译这类借喻的喻体时,采用了保留喻体再现本体的方法,实现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译例3:
我们这里醉酒的都是些没有知识、没有教养的下里巴人,阳春白雪从来不醉。(莫言,2012:20)
People around here who get drunk are the dregs of society, illiterates, uncouth people. Highbrow folks, those of the “spring snow”, cannot get drunk.
译例3中,“阳春白雪”比喻知识分子,葛浩文在此处保留了喻体spring snow而且再现了本体highbrow folks,不仅使目的语读者了解了“阳春白雪”的表达形式,也使他们理解了其所指的内涵。从关联翻译理论视角来看,这样的翻译处理十分恰当,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读者所花费的认知努力大体一致,并没有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就产生了相同的语境效果,达到了最佳关联。
3.用本体替代喻体。有些借喻的喻体在目的语中并不存在,而解释起来又十分复杂,葛浩文就直接用本体替代喻体的方法来达到翻译的最佳关联性。
译例4:
丁钩儿知道这浅薄的小幽默只能逗逗浅薄的小女孩,对这位母夜叉毫无作用。(莫言,2012:129)
Ding Gouer knew that this little bit of humor might make a little girl giggle, but had no effect on this shrew.
由于借喻只是出现了喻体,中国文化里有些特定的“喻体”已经有其固定的用法,比如“母夜叉”比喻“泼妇”,而在西方的认知语境里缺少这样的喻体。若将这些喻体直译成目的语,不难想象目的与读者必将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破坏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而葛浩文直接用本体this shrew代替了原文中的喻体,使目的与读者不需要花费额外的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最佳关联。
4.删去喻体添加喻义。
译例5:
我搞的是绝对的高尔基和鲁迅式的严肃文学,严格恪守着“革命現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不二法门,从不敢偷越雷池半步。(莫言,2012:161)
I work only on serious literature in the style of Gorki and Lu Xun, strictly following the one and only true method of “combining revolutionary realism with revolutionary romanticism”, I have not taken a single wayward step, not once.
“雷池”是古地名,“不敢偷越雷池半步”源自中国的历史典故。雷池用以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在此处比喻恪守的文学创作方法。葛浩文用“not take a single wayward step”译出了其喻义,简化了目的语读者的推理过程,使作者意图与译文读者企盼相吻合,达到了译文的最佳关联性。
四、结语
本文以葛译本《酒国》中的借喻为研究对象,以关联翻译理论中翻译的最佳关联性标尺评价了葛浩文对借喻的翻译。葛浩文在对借喻进行翻译时,主要采用了保留喻体的处理方法,同时兼顾采用保留喻体再现本体、用本体替代喻体和删去喻体添加喻义等处理方法。经过例证分析,笔者发现葛浩文对《酒国》中借喻的英译实现了翻译的最佳关联性,使得目的语读者与作者实现了正常的思想交流。所以笔者认为,作为东西方文化的连接者,译者在处理借喻乃至比喻的时候,应该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尽可能的做到翻译的最佳关联性,使目的语读者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同时避免付出不必要的处理努力,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Glodblatt,Howard.The Republic of Wine.New York:Arcade Publishing,2012.
[2]Gutt,Ernst 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4.
[3]Sperber and 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Oxford:Blackwell,1991.
[4]姜海清.翻译中的最佳关联性[J].苏州大学学报,2009,(4):94-96+119.
[5]莫言.酒国[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6]赵硕.现代口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