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红楼梦》英译本比较研究

时间:2024-05-09

【摘要】翻译是人类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之一。从古至今,大体来说,人类对翻译的研究已有了直观经验式的、文艺学的、语言学的、文化学的等多种视角和方法。本文从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出发,以杨宪益、戴乃迭的《红楼梦》英译本与霍克斯、闵福德的《红楼梦》英译本为研究对象,结合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通过分析杨译本与霍译本翻译策略的差异以及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为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启示。

【关键词】红楼梦;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策略;启示

【作者简介】王丙硕(1992.12- ),男,内蒙古赤峰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翻译硕士,英语笔译方向。

一、引言

《红楼梦》思想内涵深刻、语言优美、构思新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国内由此兴起了红学研究。而《红楼梦》英译也是经久不衰的研究热点,仅自1830年至1986年近160年间,就出现了9种英译本,成为西方读者最喜爱的中国古典著作。因此,红学研究也逐渐延展到《红楼梦》翻译研究。二十世纪后,随着西学东渐、东学西传的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红楼梦》各种译介活动不断出现,英语世界《红楼梦》研究得以逐渐发展壮大。据统计,当前学者对于《红楼梦》翻译研究视角主要基于语用学、美学、译者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以及符号学。以多元系统理论研究《红楼梦》英译还尚少。我国当前正处于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关键时期,旨在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在此大背景下,基于多元系统理论研究《红楼梦》翻译策略十分必要,也能为今后的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参考。

二、多元系统理论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认为各种社会符号现象,即各种由符号支配的人类交际形式(例如语言、文学、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应被视为系统而非由各不相干的元素组成的混合体,才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研究。这些社会符号系统并非单一的系统,而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开放的结构,因此是多元系统,也就是由若干个不同的系统组成的系统;这些系统互相交叉,部分重叠,各有不同的行为,却又互相依存,并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运作。

将多元系统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领域,应考量翻译在本国文学系统中的位置以及译者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这个大多元系统内的地位,从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一般而言本民族文化处于弱势地位时,翻译文学处于边缘地位,译者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使文本靠近读者,注重其可接受性。当本民族文化处于强势地位时,翻译文学处于中心地位时,译者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靠近文本,注重源文本的充分性。

三、以多元系统理论分析《红楼梦》英译的不同策略

根据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源语在目的语文化系统中的位置、译者的翻译目的、对源语文化的认同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策略的选择。霍克斯翻译《红楼梦》时,相比于英语文学系统的中心地位,将中国文化、中国翻译文学认定为处于边缘位置,因此翻译时运用英语文学系统现有的文学模式,进行语言移植,寻求最两全的方式,照顾读者的文化倾向及期待视野,注重译本的可接受性,因此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而杨宪益与戴乃迭在翻译时将中国文化、中国翻译文学置于中心位置,翻译时不仅寻求英语中对等的表达方式,为了实现源文本的充分性,将原滋原味的中国文化传递给读者,不惜打破英语语言的传统规范,创造新的文学形式,注重译本的充分性,因此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两种译本采取完全不同的翻译策略,具有历史必然性。不同翻译策略指导下的译文具有显著差异,具体例子如下:

1.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伊始,便以红开端。古代“红楼”是指权豪势要、富贵人家妇女居住的华丽楼宇。据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载:“长乐坊安国寺红楼,睿宗在藩时舞榭。”因此《红楼梦》书名点名了贵族女子的闺阁闲情之余,又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她们的末世之梦。“红”,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吉祥、喜气、热烈、奔放、激情、斗志的内涵,也含有驱邪避恶、消灾除祸的意义。因此,在中国古代,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而水、火、木、金、土五行中的火所对应的颜色就是红色,八卦中的离卦也象征红色。即使在现今生活中,不少人在过年要在门前贴上红色的对联也表示喜庆、热烈和吉祥。然而,在英语文化的语境中,“红色”却更多地用来表达残酷、危险、狂热、激进、暴力、血腥等意义。比如,斗牛士用红布来激怒牛的愤怒与斗志,红旗用作警示的“危险信号旗”;此外,红色还象征着放荡、淫秽,如《红字》中的女主人公受到众人的侮辱,衣服上被写上红色的A,表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而红灯区则指“花街柳巷”等等。可见,中西文化赋予“红”的含义是有极大差异的,这为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英语世界的读者在理解上都造成了极大的困惑。因此霍克斯为规避“红”可能引起的文化冲突,照顾西方读者的心理倾向,将书名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增强了可读性,体现了书中的深刻寓意。而杨译本则译为 A Dream of Red Mansions,直接给读者呈现中国文化信息。

2.宗教等文化因素的翻译。

例1: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

杨译: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

霍译: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例2:原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杨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霍译: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中国人受佛教道教影响深刻,《红楼梦》中也颇有佛学道学的渊源,“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以及宝玉历尽兴衰沉浮,最后遁入佛门,缘来缘去,一场繁华一场空,都蕴含着佛学的韵味。而在佛学道学文化因素的翻译处理上霍译和杨译各不相同。霍克斯将“神仙”译为“salvation”,意思即救赎。西方世界尊崇基督教文化,认为人生来有罪,只有多做善举,才能得到上帝(God)的救赎,修得正果。而“神仙”来源于中国传统的道教概念,指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因此霍译本规避了这一中国宗教文化的输入,将道教文化转换为西方读者熟悉的基督教文化,照顾了读者的宗教背景。杨译则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将“神仙”译为“immortals”,“天”译为“heaven”,保留了中国文化的风情,西方读者读来可能会思考为什么人人都想长生不老呢?进而想要了解中国道教文化。杨译旨在将源文本充分地傳达给读者。

3.成語等习语翻译。

原文:(黛玉)听说宝玉上学去,因笑道:“好这一去,可定是要‘蟾宫折桂去了。”

杨译:When Baoyu told her that he was off to school, Daiyu smiled and said: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luck fragrant osmanthus in the Palace of the Moon.

霍译:When Baoyu told her that he was off to school, Daiyu smiled and said:Good! So you are going to ‘pass the examination for the highest degree in order to climb up to exalted positions.

“蟾宫折桂”源于中国古代典故,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杨译本保留了成语的生动形象,将原源语文本中黛玉调侃宝玉上学的情状刻画出来,为西方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契机。而霍译本则弱化了文化意象,取成语蕴含的意义,使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

四、《红楼梦》英译策略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启示

通过对《红楼梦》两种英译本翻译策略的比较,对以中华传统典籍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有以下启示:

1.新时代背景下,应正确客观地认识我国当前的文化地位。一个国家的文化心态以及译者本人的文化立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者翻译策略的制定。事实上,我们现在讨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策略问题所针对的主要也是美国为主导的文化强势国家和地区。相对而言,中国仍处于弱势地位。

2.中华传统典籍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一般说来,人们把向着外文的方向翻译的倾向叫作异化,而把向着本族语方向翻译的倾向叫作归化。这种叫法本身就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们在认识上的本族文化中心论或本族语言中心论的倾向。霍克斯采取归化的策略,照顾了目标语读者,注重译本的可接受性;杨宪益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采取异化的策略,注重译本的充分性。就传播效果而言,霍克斯在西方国家广泛传播,受到西方读者的普遍欢迎,而杨译本在发行量、读者评价等方面都不如人意。这启示我们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一个西方世界先接受再传播的过程。在当前中国文化相对弱势的情况下,应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使西方读者循序渐进地接受中国文化。

3.推崇鼓励中西合译的方式翻译中华传统典籍。中国译者翻译时易倾向忠实于源文本,实际上还应考虑西方读者接受性的问题。中国译者与西方译者合作,一位译出传统文化,另一位考虑可接受性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对译本进行调整。这种合译模式能互为补充,选择较为客观的文化立场,产出更为合适的译本。

五、结语

本研究的一切思考都基于这样的逻辑:人类社会创造并利用语言来沟通信息、传播知识,而人类社会创造了不同的语言系统。翻译的使命就是:一方面克服语言的差异性,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信息流通和知识共享;另一方面维护语言的多样性,保持不同语言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相对独立性。由于译者主观、客观因素的差异,《红楼梦》两个译本所表现出来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一方面不可避免,一方面又是好现象,因为这为《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提供了相互参照的的文本和视角,必将推动《红楼梦》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在多元系统理论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创作出适切的译文,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Even-Zohar,Itamar,Polysystem Studies[J],Poetics Today,1990,(11):1.

[2]Hawkes,David.Trans,The Story of the Stone[M],London:Penguin Books,1986.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麻争旗.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根本反思[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6]王宏印.《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5.

[7]王鹏飞.英语世界的红楼梦译介与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04.

[8]杨宪益.戴乃迭,译.A Dream of Red Mansions[M].北京:外文出版社,1978-198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