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摘要】针对长期以来有些新闻媒体把rogue state翻译为“流氓国家”这一现象,本文从语法的角度、国际外交常规角度分析了其不恰当之处,提出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坚持“信、达、雅”标准,结合翻译语境,恰当采用直译或者意译方式,并对该词语的中文翻译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rogue state;翻译;改进
【作者简介】陈奕霏,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高一1班。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随后遭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批评。我国国内对此进行了广泛报道,其中有一篇来自环球网的报道《纽约时报:美国变成“流氓国家”》被大量转载,其亮点之一是标题中使用了“流氓国家”一词。1997年之前,“流氓”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比较高。1997年我国修订刑法,取消了流氓罪,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流氓”一词在我国很少使用。此时在新闻标题中“流氓”一词赫然在目,确实引人注意,充分表达了人们对特朗普政府“冒天下之大不韪”行径之愤慨,笔者同样感慨!愤慨之余,笔者偶然发现环球网这篇报道所使用的中文“流氓国家”一词和《纽约时报》上的rogue state这个英文短语对应,细细想之,感觉把这个英文短语翻译为中文“流氓国家”似乎不妥。思考良久,笔者决心以“童言无忌”之精神和高中生的学识水平从纯学术的角度谈谈看法,希望收获批评、指正、进步、提高。
二、问题分析
在我国国内可以公开查阅到的互联网信息显示:2017年6月2日《纽约时报》报道这一事件时,美国变成流氓国家的证据有两处,也是《纽约时报》的两个截图。第一个截图是“纽约时报中文网——国际纵览”界面,该界面左侧一则新闻题目为《美国变成“流氓国家”——中国与欧洲重申执行巴黎协定决心》,下面是详细内容,但标题和内容全是中文,找不到“流氓国家”对应的英文词汇。
第二个截图是Mary Robinson发表的声明中的一段话,具体内容如下:
Mary Robinson,former president of Ireland, said Mr. Trumps decision had turned the United States into “a rogue state.”
环球网的报道把这段话翻译为如下的中文:
前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前爱尔兰总统玛丽·罗宾逊(Mary Robinson)在一份措辞犀利的声明中说:“美国违反对《巴黎协定》的承诺,使其成为国际舞台上的流氓国家。”
由此可知,环球网所称的“流氓国家”这个中文短语来自英语短语rogue state。笔者认为此翻译值得商榷。
第一,从语法的角度并结合时代背景考虑,rogue state不宜译为“流氓国家”。
查《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可见这些具有权威性的辞典对rogue的解释基本相同。现以我国商务印书馆2009年7月出版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为例,该词典对rogue解释如下:
noun 1(humorous) a person who behaves badly, but in a harmless way; 2(old-fashioned) a man who is dishonest and immoral.
adj.[only before noun] 1(of an animal) living apart from the main group, and possibly dangerous; 2 behaving in a different way from other similar people or things, often causing damage.
笔者将其译为如下的中文:
rogue
名词 1(幽默语)行为不好但无害的人;2(老式用法,指逐渐过时的用语)不诚实并且不道德的人。
形容词[只在名词前] 1(动物)离群并且可能引起危险的;2行为与其他类似的人或事物不同并且经常引起损害的。
可见rogue有名词和形容词两种词性。毫无疑问,在rogue state这个短语中state是名词,rogue是定语。按照英语语法规则,形容词和名词都可以作定语,相比较而言,形容词作定语是大量的并且常见的。在rogue state这个短语中,如果rogue是名词,结合《纽约时报》批评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这件事,则rogue肯定不能取“(幽默语)行为不好但无害的人”之意。那么就只能取另一个义项“不诚实并且不道德的人”
(或者按该词典的中文译者王玉章等那样译为“骗子、恶棍、流氓”),这样一来,rogue state似乎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译为“流氓国家”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各种权威性的英文原版词典都明确标出:作此意时rogue是一个老式用法,也就是已经过时的或者逐渐过时的用法。试想:象Mary Robinson这样生活于英语国家、有身份、有地位、有文化素养的人士(前联合国气候变化特使、前爱尔兰总统)怎么会使用一个已经过时的或者逐渐过时的英语词汇来面向全世界声明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呢?经过如此排除,在rogue state这个短语中,rogue更应该被视为只在名词前作定语的形容词。此时又应当排除“(动物)离群并且可能引起危险的”这个义项,因为rogue state这个短语肯定不是指动物。这样一来,在rogue state这个短语中rogue只能取形容词“行为与其他类似的人或事物不同并且经常引起损害的”,相应地,rogue state译为中文就应当是“与众不同并且经常具有危害性的国家(或政府)”。
《现代汉语词典》对“流氓”一词解释如下:
<名词> ①原指无业游民,后来指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②指调戏妇女等恶劣的行为。
可见,对rogue进行解释的上述各个英文原文中,只有“行为与其他类似的人或事物不同并且经常引起损害的”这个义项与现代汉语中的“流氓”一词的含义接近,但不等同。
第二,把rogue state译为“流氓国家”不符合国际外交常规。
英文短语rogue state中的rogue有感情色彩,中文短语“流氓国家”中的“流氓”也有感情色彩。在中文里,“流氓”一词极具贬义和侮辱性,很粗俗。如果rogue state中的rogue等同于中文的“流氓”,那么在国际事务中,一国对另一国(或者国际组织对成员国)使用rogue state进行指称时,那就如同乡村泼妇对他人破口大骂一样。这与他们(或她们)的身份、地位、所处的场合、所面对的对象都不相称。众所周知,在国际事务中,有专用的语言,其特点是含蓄、委婉、充满外交辞令。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曾经使用“流氓国家”或“无赖政权”(rogue state)一词十多年之久,用来称呼那些被美国认为违背其他国家的愿望,试图获得其他国家设法控制的武器、对内或对外挑起其他国家憎恶的战争、进行反人类的罪行、窝藏恐怖分子、容许其他国家缉拿的犯罪活动、或者寻求颠覆或损害其他国家的政治实体。但是从2000年开始美国国务院开始使用“受关注的国家”(States of Concern)代替rogue state一词,这一迹象或许印证了本文上面那两点分析。
三、问题的实质与相关建议
本文所商榷的如何把rogue state译为中文,实质是语言翻译领域长期存在的两个争论——能否翻译和怎样翻译——的体现。
语言是一个综合体,包含语音、语调、语法、语义、语用等方面,没有两种语言在这些方面完全对应;翻译者的水平、被翻译的内容的抽象程度、目标语和原文之间的关系等都限制翻译的过程。人类的实践证明:翻译是可能的,但上面这些因素导致完全传情达意的翻译几乎不可能,只能追求退而求其次的翻译效果。
关于怎样翻译,实践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观点。直译是指直接一对一地把原文的意思转化为目标语,不能有任何增删。意译是指只要能传达原文的意思即可,可以做增删。
本文赞同按我国著名学者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这三个标准进行翻译。“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意;“达”就是要忠于读者;“雅”就是要忠实于语言修辞的需要。严复认为:在翻译过程中,首先必须忠实地传达信息,然后才能考虑读者的感受和遣词造句上的磨练。
按照“信、达、雅”这三个标准的要求,本文认为,在类似《纽约时报》报道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种情境时,rogue state译为中文“与众不同且有危害的政府”或者更文雅地译为“离经叛道的政府”更合适。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注明:state作为名词时有多个义项,包括“国家(=country)”、“政府(=the government of a country)”。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国家”和“政府”是有区别的,国家是稳定的概念,而政府经常因领导人的变更而被赋予不同的含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离经叛道”的解释是: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背离儒家的传统。现在多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四、结束语
不久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把握了时代脉搏,顺应了时代潮流,获得了热烈响应,具有深远的意义。类似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这样的事件关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走向,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相关,也关系到国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和有关的国家或组织。人们通过媒体来了解这些事件。大多数国人看到的外文媒体发布的信息是经过翻译的中文信息,如何确切地把这些外文信息传达给国人是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坚持“信、达、雅”这三个标准,其中“信”是最基本和最根本的要求。要做到“信”,就必须考虑外文信息发生的情景和信息发布者的身份等特征,还要避免过度引申词意。过度引申词意往往是某些媒體人常用的手法,有的是因职业习惯而无意识地养成,有的是为博取受众的注意而有意为之。为确切传达消息,应当约束过度引申词意,唯有如此,信息才更令人信服。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1731.
[2]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0:1805.
[3]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4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1987.
[4]剑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1906.
[5]薄冰.高级英语语法[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1:466.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875.
[7]谭自强.图解跨文化交流学[M].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0.3: 94.
[8]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1969-1970.
[9]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6:83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