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郑明
【摘要】“美国梦”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历史学家詹姆士·亚当斯于1931年创作的《美国史诗》中。美国文学作品中,作者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了“美国梦”—美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理想信念的代名词。随着美国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美国梦”也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本文透过1925年德莱塞著作《美国悲剧》主人公克莱德的悲惨经历来解读在这个时期“美国梦”对人灵魂的腐蚀作用。
【关键词】《美国悲剧》 “美国梦” 腐蚀作用
一、“美国梦”
美国的历史不长,自1776年建国以来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同时,有着丰富内涵的“美国梦”也产生于特定的历史与政治背景下。在社会观念陈旧、等级制度森严、政治腐败的欧洲,良好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一切,生活困苦的人们在听到哥伦布发现新大路的消息后相续来到美洲探险殖民,这其中包括西班牙、法国和英国等的西方人。早期来到美洲的人中一部分是为了发家致富的老百姓或是冒险家,另一部分则是为了逃避政治或宗教迫害的人。无论哪一种人,他们都怀揣着梦想渴望在这片新大陆上创造财富,享受追求幸福、平等的生活。一方面,丰富的矿产资源与肥沃廣阔的土地为“美国梦”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众多移民努力下,富饶的新大陆显示出欣欣向荣、社会和经济高速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独立宣言》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美国梦”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庇护,其中这样描述:“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坚信只要勤奋、努力、自我拼搏,一定可以寻找机会创造财富为自己赢得尊贵的社会地位。
“美国梦”代表着美国人的自我奋斗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因此它也成为了各个时期文学作品的主题。作家通过不同阶段不同的“美国梦”折射出人们对社会、梦想和个人价值的剖析。如,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讲述的是富兰克林通过不懈努力自学成才,积极乐观从贫困到富有、名不见经传到举世闻名的一生。富兰克林通过《自传》向人们表达的是:一个人无论出身、地位或者家庭如何,只要有理想并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终将会创造奇迹。到了1949年,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打破了这样一个定律,赋予了“美国梦”以新的含义。主人公洛曼渴望成功,但个人奋斗和勤奋努力并没有帮助他实现梦想。从殖民地时期人们的“奋斗梦”到20世纪人们“美国梦”的幻灭,作家们开始反思“美国梦”的腐蚀作用。本文选中的正是20世纪20年代著名作家德莱塞的一部作品《美国悲剧》进行分析解读。
二、《美国悲剧》的艺术构思
《美国悲剧》原名《幻想》,是一部由著名作家德莱塞创作于1922年,发表于1925年的长篇小说。作者之所以将“美国”两字列在书名之中可以看出,他想强调的是书中所讲的故事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美国人的身上,也表达出作者警醒这个时代的美国人们对“美国梦”的重新认识与反思。《美国悲剧》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社会底层小市民想要通过努力奋斗赢得财富和社会地位的发家梦,但终被现实社会的残酷与自己的利欲熏心所击败,最终终结了自己的“美国梦”。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让人称赞,现将德莱塞在文中的艺术表现手法总结一下:
1.以现实题材为依据。德莱塞曾在当报社记者时便接触到了大量的类似于克莱德案件的真实案例,从此开始着手创作。他将十五个悲剧连在一起,整理素材的同时搜寻这件案件的共同点:年轻的男女在相恋后,男士因为想要追逐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和对钱、权等物欲的迷恋而另攀高枝,抛弃甚至残害曾与之相爱的女伴。《美国悲剧》以1906年发生在纽约州的一件情杀案为主要题材,此案件中,契斯特·杰勒特为高攀富家女得到他向往的奢华生活故而残忍的将他已怀有身孕的女伴格蕾斯·白朗骗到大麋湖致其溺水死亡。作者认为这样的一个案例符合他在创作《美国悲剧》的写作思路,因此,将此故事设定在克莱德、洛蓓达与桑德拉这间。
2.循序渐进式切入主题。《美国悲剧》由三部组成,第一部描写克莱德从小出生在一个贫穷的牧师家庭,十二岁和父母亲沿街布道,得到的是人们的冷漠与白眼,内心感到屈辱的他向往着上层社会人们的奢华生活。十六岁,克莱德有机会在一家豪华旅馆做工,这使得他有机会真正的接触到了美国社会,看到人们挥金如土、骄奢淫逸的生活和自己从前的困苦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终,他没有逃脱金钱与权利的束缚,成为了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牺牲品。这一部深刻的反映了资产主义社会垄断主义对人的灵魂的侵蚀性。第二部所描述的是克莱德在与女工洛蓓达交往同时又想高攀大财主之女桑德拉·芬琪蕾,一边是真心相爱的女伴,另一边是自己内心向往着的奢华生活。这时,他又发现洛蓓达已怀有身孕,这更是一块阻止他向上流社会攀爬的绊脚石。因此,在他内心已经酝酿好一个杀害自己女朋友的毒计并最终酿成悲剧。这一部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社会下这个时代对于爱情观的诠释。爱情不过是有钱人玩弄于鼓掌的器物,更突出了主人公克莱德爱情观的不坚定,对于爱情的玷污与不忠,这也反映了美国社会这个时代下人们对于金钱的崇拜与爱情观的扭曲。第三部主要描写的是克莱德等待法庭审判与定罪的过程,但作者同时又对美国政治制度与司法制度的腐朽进行了深刻的抨击。最后,突出表达克莱德的悲剧并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这个时期美国整个社会的悲剧。
这本书中三个部分中的三个主题相互依托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循序渐进的主题模式。作者透过克莱德人个的“美国梦”幻灭过程深刻分析了美国社会当时所存的问题,因此,该书的书名也被改为了《美国悲剧》。
三、克莱德“美国梦”的幻灭
《美国悲剧》中主人公克莱德最初怀揣着自己“奋斗梦”,想要通过努力改变自己底层公平的身份。然而,生活在20世纪初这个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风靡美国的年代,他并没有抵挡住纸醉金迷的生活对他的侵蚀,不幸的成为了自己“美国梦”的牺牲品。德莱塞以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创作风格真实的反应了当时美国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状态,解析克莱德“美国梦”破灭的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社会背景。德莱塞曾在致友人书中说:“如果想写小说,或者绘画,要是不能把某种社會背景写出来,不论是顺境,或者是不利的背景,不论是含蓄的,或者是直白的,那是怎么也不行的。因为那些题材,甚至艺术家自已,也是这样社会背景的产物啊。”《美国悲剧》的社会背景正是作者笔下的重头戏,德莱塞通过描写克莱德小时候的生活环境与长大后在豪华旅馆做事的场景大力渲染这间的差距形成强烈的反差。这个时期的美国社会中弥漫的是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气息,占有大部分社会财富的上流社会的人们过着糜烂而又自我陶醉的生活。克莱德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无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长期的贫困使得个人主义的自我膨胀迅速蔓延导致最后的自我迷失。这正是德莱塞曾描述这本书是对美国社会制度的一个控拆的原因。
2.个人心理因素。年幼时的克莱德内心善良,由于长时间遭周围人们的冷眼内心感到极大的伤害。敏感、脆弱的内心刺激着他想到迈向美国上流社会的神经。16岁时,他曾在药房和高级旅馆帮忙做工,有钱人琳琅满目的生活方式燃起了克莱德内心对于权与钱的欲望,这个时候的克莱德内心是狂躁的但意志却极其薄弱,很容易就会被物欲击垮。在克莱德的姐姐被人诱奸后,他的妈妈向他求助希望可以拿到些,明明有钱却不愿意拿出钱来帮助她们,可见克莱德的无情与冷漠。这个时期,为了满足物欲与情欲,他已经被眼前的贪欲冲昏了头脑,这是克莱德性格转变的重要阶段。到文章中的第二个部分,在克莱德开车撞死一个小女孩后,他没有负起责任而选择逃逸并开始了逃亡的生活,可以看出此时的他内心失去了道德底线,使其灵魂跌落到了谷底。总是,克莱德的心理因素在其“美国梦”破灭的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心理扭曲的他必然会得到应得的下场。
德莱塞《美国悲剧》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淋漓尽致的剖析了这个时代”美国梦”对人们的腐蚀性,美国人的“奋斗梦”在垄断主义的社会背景下已被人们对金钱与物质享受的贪欲所取代,即使克莱德曾经有过自己“奋斗梦”,但此刻的梦想不堪一击。这也是德莱塞在对“美国梦”的一种讽刺,暗示着克莱德的自我毁灭也是人们“美国梦”破碎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袁明.美国文化与社会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32-138.
[2]德莱塞.悲剧的美国.纽约,1931.
[3]许汝祉.《美国的悲剧》的艺术构思特色.
[4]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5]门肯.美国的悲剧序言[M].世界出版公司,纽约,1947.
[6]埃晨克·方纳.给我自由!一部美国的历史,北京,201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