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甘雨琴
你是否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你在远处看一个物体时,感觉它非常小,且模糊不清,随着与物体距离的减小,你发现物体越来越大、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我们观察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呢?这里涉及一个物理概念——视角.
什么是视角?视角是指由物体两端发射(或反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72页的图3.5-4(如图1)告诉我们:物体与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不仅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也就是说,物体越小或距离越远,视角越小,感觉物体越小且不清晰;物体越大或距离越近,视角越大,感觉物体越大且越清晰.
理解了视角的概念,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用望远镜观察物体,能观察得更清晰.八年级《物理》(人教版)上册第72页的图3.5-3(如图2)给出了一幅天文爱好者用的望远镜图像.由图像可知,此望远镜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这种天文望远镜叫开普勒望远镜.它的物镜的直径大、焦距较长,目镜的直径小、焦距较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与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开普勒望远镜的成像原理是:天空中的星星发出的光可近似地看做是平行光,通过物镜折射后,星星在物镜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将这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放大,所以人眼通过开普勒望远镜看到的是星星倒立放大的虚像.由于物镜的直径比较大,可以汇聚更多的光线,同时由于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星星比人眼看星星的视角大,故人眼通过望远镜看到的星星就更清楚,看起来就更近.
望远镜的出现源于一次偶然.16世纪末,荷兰米德堡城里的一位眼镜商利伯希的儿子,一手拿凸透镜,一手拿凹透镜,把两个镜片一前一后地举在眼前,观察远处的物体,他惊奇地喊了起来:“教堂的塔尖离我们近了!”利伯希听到了喊声,意识到这一发现非常有用.他把镜片安装在一个金属圆筒的适当位置,发现效果更佳,于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诞生了.
伽利略听到这个消息后,对利伯希的望远镜加以改造,制成了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当他用这架天文望远镜缓缓扫过天空时,现代科学的帷幕缓缓拉开,有关天文学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个被发现.
开普勒进一步发展了望远镜,他把望远镜的目镜由凹透镜改换成了凸透镜,大大提高了望远镜的放大倍率.
伽利略和开普勒的望远镜都属于折射式望远镜,它们都由两个镜片组成,都利用了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反射式望远镜应运而生,它与折射式望远镜的工作原理有什么不同,相信你通过上网查资料,是一定能有所了解的.
责任编辑程哲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