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讲出来”教学方式在高三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时间:2024-05-09

袁维娜 郭军英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江苏徐州 221140)

自2014年以来,徐州市在全市范围推行“学进去讲出来”课改工程。“学进去、讲出来”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全程自主学习,以自主学、合作学、质疑学、讲出来、教别人的学习方式,边学边讲。“学进去”重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强调的是达成学进去的结果;“讲出来”是指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同伴解疑释难、解决问题,强调的是在讲出来、教别人的过程中,达成复习效果,强化所学知识,发展自身综合素质。

通过对“学进去、讲出来”教学方式的深入学习,与“学进去”相比,引导学生“讲出来”尤为重要。从教学过程看,“学进去”是“讲出来”的基础,“讲出来”是“学进去”的动机和结果。下面的高三复习教学,笔者用心实践了“讲出来”的教学方式。

1 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应用“讲出来”教学方式的原因

高三教学主要以复习为主,如何提高高三复习课的课堂效率和复习效果是一直以来困扰教师的大问题。

1.1 讲了那么多遍,怎么还不会

经常教高三的教师可能有一样的体会,某一个知识点讲了许多遍,但每次考试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仍然犯错。如关于血球计数板的计算公式,从新课到复习课,一直到高三的二轮复习时,每次考试涉及血球计数板的计算公式,只要题目情境发生稍许的改变,就有学生出现差错。这种情况下,尽管教师耐心地再一次进行讲解,但是心里面忍不住要抱怨:“怎么讲了那么多遍了,仍然还会错呀,难道就不会举一反三吗?”

1.2 你真的理解这个概念了吗

生物学核心概念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考试中就造成了失分。如“基因重组”这一概念,学生不能准确理解什么基因发生了重新组合,什么时候发生了重新组合,也不能准确领悟基因重组的意义。又如,某张试卷的某选项中提到:“基因突变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大部分学生都能判断出来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如果继续提问学生:“为什么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经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回答出以下原因:

(1)突变部位: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序列。

(2)密码子简并性:若基因突变发生后,引起了mRNA上的密码子改变,但由于一种氨基酸可对应多个密码子,若该改变了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对应的是同一种氨基酸,此时突变基因控制的性状不改变。

(3)隐性突变:若基因突变为隐性突变,如AA中其中一个A转变为了a,此时性状也不改变。

但是,也有学生答:“基因突变出现在了DNA的非基因片段中。”这个回答正不正确呢?有的学生认为是对的。这说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因为教科书的概念强调了“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才属于基因突变。学生不说出来,就无法意识到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盲区。

1.3 有了错题本,为什么订正过的错题还错

建立错题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反思方法,很多教师都指导学生使用错题本。但是,也有很多学生的错题本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设置的,即使有了错题本,对于某些错题,某些学生下次依然出错。

以上几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生没有真正“学进去”。如何才能检验是否真的“学进去”了?必须要让学生“讲出来”,并且要“讲准确”。

在学习中,记忆过不代表记住了,记住了也不代表会用了。错题写在错题本上也不代表就真正订正了。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把输入的内容,通过自己的理解消化并吸收,才能真正沉淀为自己的东西。也就是说学习不能止于收藏和提取,内化和输出更加重要。“学讲计划”本质上就是在讨论知识的输入和输出问题。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脑海中抓住了几个关键词,学生就会产生错觉,觉得自己什么都会了。这时,教师可以用“讲出来”进行检验,能准确使用外部语言去描述、串联、表达出准确的含义,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

2 “讲出来”教学方式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学讲计划”探讨的就是学习中的输入和输出问题。那么,什么是“输入”和“输出”呢?简单地说,看书、听课、听别人讲解就是输入,做题、考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是输出。学生能清晰并富有逻辑地表达所学到的内容,能将学习的内容说出来、写下来、用起来时,还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这才是真正学会了的表现。这样的学习才是经过充分消化和吸收的高效学习。

在“金字塔学习理论”里,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教会别人。教是最好的学习,实现90%的知识转化,“教”就是一种输出型学习。但是在输出信息的时候,人们需要对自己输出的东西进行加工,让它变得体系化和条理化。教师常讲一句话:“刚开始书越读越厚,后来会越读越薄。”“书越读越厚”的过程是拓展和深入的过程,“越读越薄”就属于系统化的过程。学生为了“讲出来”主动输出,分享自己学到的知识,会强迫自己去思考并形成知识体系,即“学进去”。越是能“讲出来”,学生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深刻。

3 “讲出来”教学方式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3.1 讲什么

引导学生“讲”,即输出时,不应该只是泛泛地让学生讲重点难点,教师应该提前设计让学生讲的内容和方式,并且做到尽可能得具体。

3.1.1 讲概念

讲概念的前提是能够将概念背下来。准确的输入是准确输出的前提,先背才能讲。上文中提到的“基因突变”的概念,苏教版必修2的教科书是这样表述的:“基因突变是指由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等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学生如果没有内化“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这一点,就会认为发生在DNA非基因片段上的碱基对变化也是基因突变。通过学生讲出来为什么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检验学生记忆概念的情况。

又如,学生在讲基因重组这一概念的时候,可以绘制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的图解来说明。绘制图解是辅助“讲”的一种方式,比语言更加直观。学生能准确绘图说明就说明已经将概念内化了。

总之,让学生去想办法讲清楚概念,辨析其内涵,可以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形式,各显其能。

3.1.2 讲实验过程

近年高考对实验科学史和实验过程的挖掘非常细致,考查了非常多的细节问题。在复习实验的时候,学生要有代入感。教师不妨就让学生以第一人称角色扮演的方式讲述实验过程。这种方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记得更牢。也可以让听讲的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采访讲述人,对讲述的学生进行提问。提问者一定要思考得很全面,被问者为了应对提问,也会准备得尤其细致。一来一往的问答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起到了“讲出来”促进“学进去”的效果。

不只是教科书上的实验可以讲,自己设计实验的思路也可以讲。让学生讲就是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学生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性和深度都会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

3.1.3 讲题目对错

许多学生题目做对了,但是你如果让他讲为什么这样就对,为什么不这样就错,学生就讲不出来了,或者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试卷讲评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讲对了,对讲题目的学生自己和其他同学都是一个温故知新的机会。讲错了,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讲评会更有针对性。

3.1.4 讲解题思路

笔者的课堂上有一个“今天我是讲题人”活动,可以选择一些好的例题让学生讲解解题思路。学生就像一个小老师一样,从审题、破题、答题、技巧等方面对该题目进行讲解。选择的题目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学生作业中自选的练习。学生课外做题时感觉到哪道题目比较不错,也可以推荐。

高三试卷讲评课比较多,学生讲解题思路的机会也多。学生的表现往往出乎意料,很多学生的讲解十分精彩。在讲解过程中,讲题人能主动思考,组织知识逻辑,构建知识体系。众所周知,创新源于人们已知的知识世界,当人们的知识体系充实、丰满、与时俱进的时候,创新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小事。当学生构建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很多灵感就在给别人讲解中产生了。许多学生在讲解中又想到了更加优化的解题方法,很多错误的想法也在讲解的时候被暴露了出来,这都是光靠做题得不到的收获。

久而久之,这个活动变成了学生的风采展示,展示思维、展示口才、展示幽默感……听的学生也在倾听他人思路、好点子的同时,为讲题人的真知灼见和奇思妙想而赞叹,感受讲题人风采,也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和他(她)进行比较,取长补短等。课堂气氛活跃了,课堂效率提高了,不知不觉就做到了“学进去”。

其实,学生讲的内容肯定不拘泥于以上四点。教师心里要时时刻刻记得,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多“讲”。简单问题可以随时让学生讲,快问快答,检验学生基础知识的熟练度。复杂的问题要留给学生准备的时间,才能让学生充分学习思考,梳理知识体系,并进一步内化,才能期待学生的灵感迸发,才能期待“讲出来”时的意外之美。

3.2 给谁讲

可以给教师讲。比如某些对于需要关注的特需生,教师可以前一天指定知识点或是练习,让他们先准备一下,第二天讲给教师听,以检测反馈他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指导。

可以和同学相互讲,即“讲出来”“教别人”。学生只有对某个问题熟悉了解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能清晰地讲给别人听。学生是很看重自己在同学心目中的形象的,同学之间“互教”,一定会尽力讲好,无形中就有了“学进去”的动力。同学之间相互提问是一种常用的办法,学习进度和复习效率差不多的几个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讲解,共同切磋。在“授课”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这个“假老师”真是问题多多,漏洞百出。这时,学生就会将问题主动记录下来,“下课后”去翻课本。教师要鼓励学生回归教材,学生总是没有回归书本的动机。“互教”时,学生针对某问题经常争得不可开交,怎么办,课本是最好的评判,回归书本就水到渠成了。

也可以讲给自己。现在的很多学生都是有手机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错题订正的过程用手机录音录下来,或者是在纸上演算的过程用视频拍摄下来。把录下来的内容保留好,就成为了一本电子错题本。传统的错题本整理错题的效率低,再利用率也低,很多学生整理后就不再拿出来看了。“加工深度理论”认为,对知识加工的深度越深,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在录制手机电子错题本的过程中,学生要组织语言,书写有关过程,对知识加工的要求比较高,对知识的学习组织内化的程度也就更高。有的学生录制的音频、视频已经可以媲美微课了,质量很高,还可以分享给其他同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3 何时讲

可以课堂上讲。但课堂上的时间是比较有限的。所以,学生在课堂上讲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提前备好让学生讲的内容和讲的方式,最好对学生有一定的指导,避免出现学生讲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导致课堂效率不能得到提高。

教师应该更加鼓励学生课后讲。课后的时间比较灵活,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果学生出于“互教”自发组成学习小组,这种学习小组是比较高效的,也是最能发挥学习小组功能的。

总之,测量学习是否达成目标的方法手段很多,“讲出来”是简洁高效的检测手段。要想真正提升高三复习效率,教学中一定要设计好知识的“输入和输出”环节,其中,尤其要设计好“讲出来”的活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