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生物师范生课程结构及实施的思考

时间:2024-05-09

高 原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生化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解凯彬*(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97)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主旨,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育人功能和目标的迁移对于基础教育的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面临严峻挑战。为了适应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师范生需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证统一考试合格后方能取得教师资格。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中小学教师准入机制相应改变,但师范生培养的改革却是相对滞后的。目前,绝大多数师范院校使用的师范生课程方案还是在十年前的方案上修修补补的旧方案,没有做出根本性的改变,而且课程的实施也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不能有所调整和创新。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维度的内涵。新的生物学教材也做出了相应的回应,增加了一些前沿的生命科学知识,强化生命观念的教学,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凸显课程的实践性,评价也更具开发性。生物师范生培养方案如何改革已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呢?作为高师院校生物师范生课程和教学的管理、实施和研究者,对生物师范生的课程结构及实施方法进行了反思,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共同行参考。

1 目前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结构不完善,部分中学要求的内容在师范生的课程中缺失

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模块中增加了表观遗传学的内容,进化论的要求也较过去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学过程对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实践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修模块对动植物分类、食品安全与检疫、生物信息学与比较基因组学、生物制药和园艺与景观生态学等内容提出了教学建议。但现行的生物师范生课程结构中这些内容要么是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要么是现有课程实施中弱化了相应的内容。比如,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开设生物信息学课程,科学研究与实践创新类的课程也不能正常设置和开展,不能保证所有的师范生都能参与和体验生命科学的探究过程,部分院校不开设进化生物学,绝大多数开设进化生物学课程的也都是作为选修课来开。再如,绝大多数学校的遗传学课程中没有涉及表观遗传学的内容,动植物学这样的基础课程中严重弱化分类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

教师教育类课程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曾经做过修改,绝大多数院校把原来的“生物学教学论”改为“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两门课,另外通常只开设一到两门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置非常得随意,没有针对性。

1.2 课程设置的时间安排不合理,给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困扰

现在的专业课程一般都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实施,其结果是师范生大量的专业必修主干课程就只能安排在第三到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以后几乎都是专业选修课,第七学期以后,学生需要参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的工作,而且第七学期中段就开始参加各地的入职考试和选拔,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学习。这样的课程结构导致了学生一方面学习负担很重,经常会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另一方面学习效果欠佳,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教师教育类课程除了个别入门课是安排在第一学期以外,其他课程都是从第五学期开始的。殊不知,本科师范生第一次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时间通常就是第七学期的11月份,这个时候按正常进度,学生的“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这门课还没有结束,“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这门课还没有上,实际上很多学校都组织教师学生提前补课。实践方面这些师范生也只是参加了少量的见习活动,对教学实践的认识流于肤浅,对中学的教材分析和认识更不深入,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碰碰运气。

1.3 课程的教学实施习惯性地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教学的要求

中学生物课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重视科学实践,注重核心素养的培育。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变传统的告知式教学为重视基于探究的概念建构过程,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重视学习中的问题解决等。而师范生的课程教学却仍然停留在知识的简单传递的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简单接受知识,缺乏对知识的批判性学习,更不能通过学习和反思达到生产知识的目的。纵观近几年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凸显了能力立意,重视教学理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能力考查,对课程学习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在教师重视理论课、轻视实验课的做法下,学生一方面会不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和实践,另一方面也会潜移默化地认为实验是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功能就是验证知识,帮助理解和记忆,这与基础教育生物学教学倡导的科学探究式建构概念的直接和有效的方式是不吻合的。师范生课程学习的考核仍然侧重于考试成绩,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未能予以充分的考量,虽然近年来也在推进过程性评价,但从具体的评价方案来看,进展有限。师范生毕业入职后,很难改变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和思想认识,从而不利于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难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 课程结构调整和教学改进的对策与建议

2.1 增加和调整生物学专业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与中学生物教学接轨

建议在生物专业课程中增设“进化生物学”和“大学生创新实践”为必修课程。进化是生命科学当前的热点和前沿,也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主线,科研创新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师必备的技能,将这两门课设为必修课是高等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现状接轨的重要举措。增设“生物信息学”“园艺学”“食品学”“制药学”等门类的选修课,为师范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从而更好地应对将来的职场需求。对已有课程的要进行内容的优化,注重前沿。例如遗传学课程应增加表观遗传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的内容,细胞生物学的课程应注重水通道、端粒酶、细胞自噬等前沿内容的补充,动植物学重视系统发生的教学,增加野外实习的次数和时间。这些内容都是中学生物课程中有相关要求的内容,也是当前中学生物教师普遍反映比较困难的内容。

2.2 调整相关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位置,适应学生的学习和教师入职的要求

建议将部分专业课和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前置到大学一年级开始。大学一年级本就是打基础的阶段,植物学、动物学这些是专业课中的基础课,教育学、心理学是教育类基础课,这些课程本来也没有对先修课程的要求,完全可以调整到第一学年。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为后续的课程学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也为相关课程的前置提供了基础。

建议在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前置的基础上,将“中学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中学生物教学设计与技能训练”这两门课提前到第二学年开始,这样在大学三年级的11月份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前,学生就能系统地学完生物课程与教学的相关内容,更好地应对教师资格证考试。

2.3 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深化师范生对学科和教学的认识,提升教学能力

师范生课程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比重。在专业课的实验部分,建议增加部分自主探究实验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加深对生物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应在教学中多开展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增加实践观摩的环节。优化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方案,切实提升实效性。目前的教育见习多为一周时间,常安排在大学三年级上学期;教育实习多为2~3个月,常安排在大学四年级上学期。教育实习约有一个月的时间实际上也是见习,学生真正从事课堂教学的时间很短,而且这个时间段恰好还有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扣除节日,实习时间更是所剩无几,客观上实习效果比较差。建议增加见习时间,且将见习前置,结合教师入门类课程,从进校后的第一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约一周的时间进行见习活动,直至二年级结束。这样的优点是学生对课堂有更多的了解,对教学有更直观的认识,对教材体系更熟悉。同时,这样的见习可以为将来的教育实习腾出空间。教育实习建议安排在第五学期,这样学生在参加教师资格考试和将来的入编考试时就具备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比较好的教学技能。

2.4 课程考核设计过程性评价方案,重视对学习过程和态度的评价,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评价要求

目前,师范生课程评价基本上还是沿用了期末考试、期中考试和平时成绩的加权平均的方式,平时成绩的考核也比较随意。这样的评价仍然是重结果、重成绩甚于重过程,重态度,不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理念。建议在课程评价中设计科学合理的过程性评价方案,对学生整个课程的学习进行全面的发展性评价。课程学习的评价中可以设计专题论文撰写、汇报交流讲演、成果收集和展示、增加阶段性评价的次数,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等评价环节,建立课程学习的档案袋。这样既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评价的范式,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议正确的评价观。

总之,目前生物师范生培养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实施方式尚不能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职前教师培养的要求,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方案与基础教育对人才的要求不相匹配,师范生培养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思考和建议,期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和教师的重视,将师范生培养的改革工作做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