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丁海华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77 - 02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设备的普遍应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当今时代师生的需求。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当下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1.1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意义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有着众多的教学模式,其中“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被很多教师推崇的,它能有效地把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方式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该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这样一个弊端——时间不够,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微课”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正好解决了这一矛盾。微课以全新的形式吸引着学生,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进行学习与思考。比如课上一些难度大、不易掌握的内容可以通过微课进行课前预习,课上教师也可插入微课突破重难点,最后让学生自己“长”出知识。
1.2 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实例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的探究实验。教材中对于怎样配制培养液、怎样接种酵母菌、怎样控制无菌条件和温度等大致的实验过程,没作具体介绍。笔者先将这些内容录制好微课,上传到网上,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初步了解实验流程。流程中注意点看似很多,但微而不碎。学生也因微而便,快速地了解实验的大致原理和过程。由于本实验以时间为自变量,耗时长,很多学生因为麻烦并不愿意参与其中。所以笔者先与兴趣小组的学生做了实验,按常规的方法培养酵母菌,连续7 d每天定时计数并作记录.实验过程中笔者对学生每天的取样与计数进行了拍摄,后期编辑后将视频插入微课中,在课上进行展示。学生看完后,做实验的热情高涨。为了能缩短实验的时间,笔者就请学生重新设计实验方案,自变量仍是时间,但实验时间只有一节课。这个看似不能解决的问题大家讨论后居然也能想出方法,即先由5位学生从7 d前开始每天定时等量地配制多组酵母菌溶液,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到第七天课上集体进行取样、计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实验完成后,学生自己动手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模型,更加感性地认识种群数量的变化特点,并且多了很多体会和思考,生成了很多问题。像这样,教师通过微课,引领学生更好地自学,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 微课在教师教研活动中的价值
2.1 学习名师微课,提高自身教学素养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师资队伍,经常督促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随堂听课,课后交流。但是教师往往因为上课时间上的冲突或其他种种原因不能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微课不同于传统听课模式,也不同于网络上整节课的教学录像,它更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网上微课的教学资源及其丰富,同一内容网络上往往有多个视频,而且很多都是名师的微课,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集他们所长;通过网络交流,了解更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得到更多的教学智慧,对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很有益处。胡铁生认为“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将会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通过自拍“微课”,达到“磨课”目的
百度名片中把“磨课”定义为“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并集中组员智慧的课以及上公开课前的反复推敲试讲过程”。拍一个高质量的微课,教师也是不断深入思考,反复斟酌,归纳总结的,笔者认为它也属于“磨课”范畴。在录制“能量流动的特点”一节时,笔者在录制前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拍摄时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反复了好几次。如第一次录制时,发现自己虽是激情横溢,但面部表情很是夸张,有一个知识点竟口误说错了;马上进行第二次录制,又发现自己的声音虽很响亮,但听起来一个音调,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第三遍的时候声音尽量变得抑扬顿挫,表情丰富又不做作,讲课内容到位。自我感觉良好后,再拿给同行看,让他们提出意见。交谈中有同事指出,微课中虽没学生,但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所以该让学生思考的地方还得停顿,如学习完“能量流动的特点”后,应稍作停顿,然后再总结特点;在构建物理模型“能量金字塔”时,教师也像上课一样先抛出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最后再得出结论,不能因为微课的“微”,就把微课内容完全变成知识的灌输。笔者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重新自拍,就这样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拍,终于磨成了一堂令自己满意的课。更重要的是通过微课发现了自身的不足,通过改正,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
微课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资源,不仅能集组内同事之智慧,还能通过放于网上让更多的同仁帮助分析、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它是一种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新型“磨课”,比原有的“磨课”参与的面更广,是原有“磨课”的继承与发展,并在以后的教学教育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揣摩思考,不断地完善和提升。“微课”时间虽短,但其内容必然会闪现出更多的亮点和智慧。
2.3 通过“同课异构”,切磋教学技艺
近几年,很多学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即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内容进行备课、上课。尽管每个教师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有着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也都很显著,但“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这种互助指导式的上课听课,可以促使教师智慧的碰撞,达到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可这种以公开课形式的“同课异构”课开展的数量有限,还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多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微课”恰是最不受制约的,随时随地让所有同仁共同参与,参与者不但可以跟身边的同事、领导交流,也可以跟网上同行一起“同课异构”。它是一种全新的“同课异构”,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3 对微课实施提出几点建议
3.1 微课不能完全取代真正的课堂
微课的出现为现今的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打破了传统“课”的概念,但必须注意它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辅助教学的一种资源,而非真正的课堂。试想如果微课仅仅是代替教师讲课的视频,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处理课堂上的生成?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所以只有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课堂才会更加精彩和高效。
能否用微课完全取代教师间的相互听课呢?笔者认为也不可行,因为只有在真正的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生成,听课者也更能身临其境,更多地学到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外的对课堂的整体把握和对“生成”的处理等。“生成是无法预约的美丽”,优秀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生成”创建氛围,让更多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迸出思维的火花,将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到最大,这只有在真正的课堂上才能实现。
3.2 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微课
2011年关中客的《微课程》批判性地指出:“微课程不可能适用所有的课程,适用哪些课程哪些教学内容,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微课不是传统课程的压缩,它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的。只有那些主题独立、知识点较小,有一定思考度的才适合;而知识点零碎的、简单的课程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法来完成。
3.3 微课时间不需固定化
不同年龄学习者的注意力水平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年龄注意力水平也是有差异的,而且学生注意力长短还与一些非智力因素有关,如兴趣爱好和需求等,所以不同的微课时间不需固定化,只要在一个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一次有效的上课即可,时间上未必一定5~10 min。
总之,微课只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不是万能的钥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还需教师更多地思考研究,不断地探索来优化课堂,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玲.巧用“自媒体”变革生物教学[J].中学生物教学,2013(11):51-53.
[2]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