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淦生 高星云
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需要考生们解决问题的情况俯拾皆是。它可能是我们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舍弃”,也可能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它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谏太宗十思疏》等篇目就旨在教导学生们习得深思慎取、实事求是、追本溯源等方法,以此来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的能力。
回顾以往高考题目,围绕“问题解决”命题的有:200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好奇心”,从善问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2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请不用时将梯子横放”,从探究问题根源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4年江西卷高考作文“课内外学习探究”,从方式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大树也想去旅行”,从方法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命题人希望借助高考引导考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意向十分明显。
2016年至2019年,与“问题”有关的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无不彰显问题解决能力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2020年高考作文也有可能再次出现这一主题,考生可以从“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两个角度备考,在论述中要注意对问题解决态度、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问题解决品质等层面进行阐述。
事在人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全国首档精准扶贫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开播近两年来,制作组先后走访了全国各地的18个贫困县,共计68名“零片酬”明星和企业家参与其中,通过深入贫困县下乡选品、研发包装、订货推广等步骤,切实帮助贫困村的村民寻找脱贫致富的道路。正如***总书记所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材料二:据调查,曾经一度被市民抱怨为“苦不堪言”的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半年以来,已有七成以上的市民表示能欣然接受并自觉实行,正如那句公益广告语所言:“以行动号召行动,人人都是志愿者。”
材料三:“我太难了”是一句网络流行语,源自题为“我太难了,最近我压力很大”的一个小视频。“我太难了”的走红,从某个层面上表达了当代人面对生活困境时所产生的焦虑和无力感。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审题立意】
这是一篇介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与新材料作文之间的作文题目。从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角度出发,它的“任务”限制并不严格,只要考生写出对材料的“思考和感悟”即可;但作为新材料作文,它又给出了三则真实的新闻材料作为行文的触发点。所以,它比一般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要求更宽泛,但在立意和取材的范围上,则略窄一些。考生的“思考和感悟”要源自这三则材料,但在写作内容上可以作适度拓展,只要不超出这三则材料所蕴含的意旨就可以。
实际上,这三则材料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同一个道理:事在人为。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就能攻克任何贫困的堡垒,打赢扶贫攻坚战;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就能欣然接受原先觉得“苦不堪言”的事,甚至养成“自觉的习惯”;只要付诸行动,我们就能冲破困境、消除焦虑,让难题迎刃而解。此外,考生还需仔细观察材料间情感态度的差异。就本题而言,前两则是正面材料,而第三则是从反面揭示了“事在人为”这一哲理。
题目要求考生写出“感悟和思考”,在文体选择上就以议论文或議论性散文为佳。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典型案例和人物事迹已经提供了众多的论据,考生在论述时可以将引证与例证相结合,正面与反面相结合,比喻和类比相结合。
【例文展示】
奏响“有效行动”的华章
一考生
巴尔扎克在探讨人如何才能提升和进步的时候给出了两种方式,那就是:必须做鹰,或者做爬行动物。这位大作家的比喻非常直白:如果你有一飞冲天的本领,你就做鹰。否则就要像一只爬行动物,踏踏实实地摸索着向前。但不管你选择成为谁,采取行动都是前进的首要条件。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每一分每一秒都离不开行动——追求我们所希冀的,抵御我们所厌弃的。但是囿于我们的认知和本领,我们的行动未必都是合理、有效的,因此,让自己的行动更有效、有益,才能冲破重重难关,奔向理想的境界。
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经历的甜蜜美好或是困苦艰难,无不是我们采取的行动所获得的反馈。如此说来,翻越重峦叠嶂的必要条件,便是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有效的行为方式。
当然,现实中的多数人都不是一飞冲天的“鹰”,而是需要摸索着前行的“爬行动物”。也许有人会嗤笑那些慢慢摸索正确道路的人,他们往往自命不凡地认为自己作出的选择最为便捷,只要坚持就可以攻破难关,无往不胜。殊不知,这类人其实才是无知的代表,若是如此这般便可以轻易触碰到成功,那为何还会有恒河沙数的人饱尝失败的苦果?细究败因,很大程度上都是他们没有逃出各种无谓行动的牢笼。而冲破这一牢笼的窍门就是有效的行动。人们一旦能够觅得窍门的关键点,便能化难为易。
克雷洛夫曾经说过:“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他一语理清了无数缠绕在我头脑中的困惑。人们在生活中并不是不懂得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未能清晰地认识到,要去寻找一条怎样的路径,从而最高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寻找就好比一位严谨的律师在上庭前做了充足的准备,有此准备才能在法庭上给对手以致命一击。因此,只是站在山脚,仰头对着看似无法攀登的高山感叹“危乎高哉”,没有丝毫作用,只有细致分析,规划出较为有效的行动方案并付诸实施,我们才有希望登临绝顶,俯瞰群山。
有效的行动能使难题迎刃而解,但一味追求捷径却又走向了一种极端。这就好比人们耳熟能详的猴子捞月的故事。井中捞月的确比浩大的登月工程省时省力,但它除了“止增笑耳”外一无所获——这就是一种无效的行动。而已经开播近两年的公益纪实节目《我们在行动》则脚踏实地,最终取得了成效。无论是明星还是企业家都认真地让“脚下沾上泥土”,他们为贫困的村民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助他们踏上了致富之路。这一有效的行动好似空气一般,存在于贫困户生活的各个角落。大家通过有效的行动,齐心协力征服了曾被视为高不可攀的名为“贫困”的这座大山。
脚踏实地,是一条令人心驰神往的通向成功的路径。当沉溺于慵懒的生活,而不知抓紧时机作为时;当执迷于无用的努力,而不知回头尝试新的方法时,我们都应告诫自己:找到最有效的路径,采取最有效的行动,用有效的行动去铲除前进路途上的丛丛荆棘!
身处喧嚣之中的年轻人更应该奏响“有效行动”的华章,先作“爬行动物”,再进化成一只一飞冲天的“雄鹰”!
点评
这篇作文以鞭辟入里的分析阐述了这样一个主题:人们只有找到有效的行动方式,才能攻克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达成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这篇作文的闪光点是议论分析,考生没有过多援引各种论据,而是紧扣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以“爬行动物”和“鹰”分别比喻摸索有效行为方式的探求者和掌握了有效方法的成功者,分析娓娓道来,层层递进。作文借助比喻和类比的修辞手法,论证事理深入浅出,饶有理趣,极具说服力。
解决问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作文。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的球浮出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时,读者如果能够删去语句中的“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答几何难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启示和体会,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分述四句话,列举了四个有关“解决问题”的典型事例,其关键词两两对应:“放水”——“聪明”“灌水”——“机智”“删去(枝蔓)”——“顿时领悟”“加上(辅助线)”——“豁然开朗”。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都遵循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理论,因此即便思路相反,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建立在尊重客观实际,从事实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基础上,而不是死守教条主义,仅仅从“理论”出发。
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要用“放水”“灌水”“删去枝蔓”“加上辅助线”等符合实际情况的做法去办事。遇到问题时,人们必须看准对象,对症下药,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圆满解决问题。小至学习、生活、工作,大到国家发展,都需要这种辩证的观点、态度和方法。
【例文展示】
解决问题才是真理
◎张志鹏
为了救人,必须砸破水缸“放水”;为了取球,必须往树洞里“灌水”;难懂的长句,删去“枝蔓”则醒悟;难解的几何题,加上辅助线才明朗……这一“放”一“灌”,一“删”一“加”,表面看来杂乱无章,矛盾重重。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解决问题才是真理。
解决问题是一种核心素养,是一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我们的身边,常常会发生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兵”,习题做了好几本,但学习水平总不见提高,考试成绩也总是不够理想,为什么他们的勤奋没有换来应有的成绩?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解决问题的本领。对于知识,我们不仅仅要理解和记忆,也不仅仅是被动面对和接受,更应该把它转化。如果皮球掉进了树洞里,就算你24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皮球也不会自动出来。因为你看似努力“蹲守”皮球,实则没有解决问题,可见,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的能力。
怎样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应该有怀疑的精神,学会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明代陈献章曾说:“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只有产生了疑惑,才能发问。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牛顿、瓦特、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因“问”而成才的?陶行知先生也在《问到底》和《每事问》中写道:“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说,问得好、问得巧,再加上后续的努力,就能够解决一些难题。
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定式。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受困于思维定式。例如:“什么布不能剪?”问题里的“布”就是指瀑布,但我们的思维定式却会将人引向“布匹”的方向,于是就很难得出这道脑筋急转弯的答案。
解决问题更要运用实地考察的方法。苏轼为了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在深夜前往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毛泽东主席为了解决对农民运动的疑惑,走村串户开展调研工作;***总书记为了制定扶贫攻坚政策,常年奔波于贫困乡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们所做的各种实验,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得到真理。
纷纷扰扰世间事,解决问题才是真。让我们一起正视问题,创新思维,共同为我们实现当代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吧!
点评
本文扣题紧密,立意新颖。考生把握住材料里一“放”一“灌”、一“删”一“加”两组看似矛盾的观点,提炼出了一个新颖的立意,即“解决问题才是真理”。行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考生在开篇直奔主题,提出观点;接着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质是“素质”与“能力”,再进一步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而微;最后发出号召,呼应文题。此外,全文引用了名言、事迹等论据,既让论点可信,又使作文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
閱读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陆九渊
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陈献章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顾颉刚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何联想与感悟?如果学校请你面向高一的学弟、学妹就学习中的“质疑”这一话题作一场演讲,你会讲些什么内容呢?请写出你的演讲稿。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给出材料、限定文体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就材料与要求来说,立意的难度不大,即“学会质疑”。思维发展与提升是中学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中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品质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为提升这一素养,就要求学生们养成不迷信书本和权威,敢于、善于质疑的思维习惯。
作文在格式和表达上需符合演讲稿的要求,并在主体部分对演讲主旨进行分析论证。考生要围绕“质疑”这一话题展开,可以从不同角度立意:如学习中要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让质疑成为一种习惯。以下提供几种分论点供考生参考:对什么质疑?质疑书本,质疑权威,质疑传统;质疑有何作用?培养独立思想,探求真相,获取真知;怎样质疑呢?首先要敢于提出问题,其次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第三要想方设法论证自己的观点;为什么会有年轻人缺少质疑精神?灌输式的教育对质疑精神忽视,学生被动接受,只关注标准答案;怎样才能不盲从呢?要有独立的思想,要有创造的动力,要有勇敢的精神。
考生要避免作文立意偏离题意。如质疑需要勇气,质疑需要思考,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质疑促进科技的发展,这些观点都是可取的。但是,如果从“质疑”引申开去,导致全文围绕“勇气”“思考”“创新”或“发展”行文,就有跑题之嫌。例如,有人以“学会思考”为题,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勤于思考,才能学有所成;用心思考,才会发明创造;独立思考,才有健全人格。这其实是围绕“思考”行文,即便文中局部谈到“质疑”,也已经偏离了题意。
青年搭建电商平台,助力网络精准扶贫
兴农扶贫,振兴乡村,“90后”开始当家了。他们有人帮助四川甘孜州乡城县的农民把青藏高原的苹果卖往全国各地,三天卖出7万斤苹果;有人带领165户贫困户用高科技种植小米,近600人受益;有人开店售卖羊粪有机肥以及羊食用的草料,一年的销售额达到200多万……
务农群体的年轻化,一方面激活了县域农村经济,另一方面也在改变农村地区的传统生产、销售格局。而“网红店”“网红农产品”的背后,是大量返乡青年依托电商平台的创业奋斗。这种“电商平台+贫困户+农特产品”的模式,对乡村农产品进行了资源整合,让农产品直接从田园来到买家手中,带动农业产业提质升级、助农民增收致富。
【素材析与用】
1.振兴产业,为贫困地区“造血”。***总书记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实现产业扶贫,一要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二是借助市场力,尊重市场规律,让群众共享产业扶贫红利。
2.网络扶贫,创新技术添希望。实施网络扶贫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和配套。要进一步扩大光纤网、宽带网在农村的有效覆盖,让贫困地区及时通上“信息高速公路”。也要推动消费扶贫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现电商、快递服务通达所有乡镇。
3.勇担责任,青年一代敢争先。大力提升当代青年社会责任感是至关重要的时代命题。教育教化是提升青年社會责任感的根本路径,应组织引导青年通过各种实践,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升华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培育机制是提升青年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保障,应探索建立社会责任感培育的线上与线下共享机制,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了解青年社会责任感变化,为动态调整培育路径和方法提供支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