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淦生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诞生、繁衍、进化始终离不开他们所处的一方山水,这方水土不仅孕育和滋养了人类的肉体,更塑造和陶冶了人们的精神。家乡会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烙下深深的印记,留下独特的“基因”。正因如此,“乡愁”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故乡倍感亲切,会尽力建设、呵护自己的家园。从这一层面来说,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这种“水土”和“人”之间的完美互动,能够营造出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人间仙境。
可惜,人常常会利令智昏。当GDP、高收入、快发展等理念完全占据了人们的思维空间,成为了理念形成和行为产生的驱动力,“山山水水”在欲壑难填的人们眼中仅仅是一切利益的源泉。在各种违背自然规律、急功近利和不计后果的恣意开发中,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气、土壤、水源被严重污染!美丽的家园需要人的重新认识,呵护!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渐入人心,国人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绿水青山”才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最大财富,是我们的未来。近来,改善自然环境、“打造绿水青山”的系列举措——植树造林,种草治沙,降低排放,根治污染,垃圾分类,无不是为了留住绿水青山,还子孙后代一个美丽家园。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引导考生主动与自然零距离接触,在花草树木间诗意地栖居,亲近自然,感受自然;2017年全国卷Ⅰ则将“空气污染”列入了向外国友人介绍“国家形象”的关键词,大有“知耻近乎勇”的气概;2018年北京卷作文题材料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这一观点,要求考生展开想象,描绘一幅“绿水青山图”;同年浙江卷要求考生对“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这一口号作出评析。
上述作文命题表明: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肩负着为国家遴选未来设计者和建设者之重任的高考,自然无法回避这一话题,更何况环境保护是一个与人类永远相伴的话题。综合以上两种因素,我们合理推测,高考作文命题者有可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自然生态”。
理顺关系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细思之,一方人也在“养育”着一方水土。
自然孕育了人类,给了人类所需要的一切。人类又在养育着自然,自然环境无不带有人类生命的印迹。自然赐予人类生命与家园,人类给予自然反哺与回馈。“地灵”孕育出“人杰”,“人杰”又造就了“地灵”。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才能永葆生机,人类方可生生不息。
【审题立意】
考生在审题时,首先需要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即自然创造了人类,人类也在影响着自然。但作文的重心要优先放在探讨人类为何、如何善待自然之上。
命题材料有三段话,第一段话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段阐释了这种关系,第三段是对前两段内容的总结,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一方人养一方水土”这两层意思在作文中要主次有别。“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铺垫,交代人类应当善待自然的理由。考生写作时,重点应当放在阐述“一方人养一方水土”,即我们为何、如何善待大自然上。此处提供一种思路作为参考: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谈起,简析人类享受到的自然的恩惠,从而明确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自然造就了人类,是人类的“母亲”;再围绕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的轻慢甚至破坏进行分析和反思,揭示过度消费、破坏自然的危害;最后点明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考生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应当自出機杼,写出特色和新意。
这篇作文,可以写成富有意境的散文,颂扬大自然给我们的馈赠和对人类的恩情,赞美爱护自然的人们,反思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的迷失;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借助理性分析,探究人类对自然生态应该持有何种态度。
【例文展示】
纠偏与反哺
◎夏 钒
常言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奔腾的长江黄河、多彩的神州大地孕育出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人们在这片热土上书写了一个个不朽的传奇。
我们的祖先依赖自然的馈赠,得以在这片土地之上生存和繁衍。他们钻木取火,临河造屋,捕鱼打猎,春稼秋穑。上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敬畏感。他们因为依赖自然,所以爱护自然。
两千多年前,祖先们便已经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孟子曾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段话揭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人们在利用自然时,不可无尽索取,否则便会林空鸟绝。他提醒我们要珍爱自然,顺应自然,不可乱取滥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时代来临。历经科技革命,在人工智能问世后,人类将生产力水平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两百多年间,煤、石油等各种资源被前所未有地大量开采,人们高举着“征服自然”的大旗,扬扬自得,可是随之而来的是大自然接连不断的惩罚——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伦敦变成了“雾都”,工厂的浓烟侵蚀着人们的生命。直至今日,全球变暖,臭氧层空洞,南极冰川消融等各种自然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模样,我们实在无法想象。
在我国,雾霾、水污染、土壤沙化等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国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适时提出,体现出中国人对生态环境的观念,处理环境问题的方式产生了深刻变革。我们顺应保护环境的趋势,采取了众多得力举措:将工厂迁移至远离河流和城市的地方,设法减少燃油车辆的出行,共享单车横空出世,“限塑令”推出,各大城市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当今中国,从政府到国民,全员都参与到了治理环境、保护生态的实干之中。
我曾在杂志上看到两组拍摄长江源头的照片:一组是在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三江源地区,旅游者随处抛掷垃圾,四处一片狼藉,令人扼腕;另一组是大批志愿者不远万里,自发清理三江源雪山草原上的垃圾。这两组照片让人不胜唏嘘。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为昔日犯下的过错“还债”!然而,单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更进一步,去反哺自然,回馈自然,让大自然因为人类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
“反哺”自然,就是要超越“不危害自然”的理念,更进一步,倡导人类为自然服务,再造自然生态。比如栽种一棵树,保护一只鸟,清理一段河道淤积。总而言之,要让地球因“我”的存在而更美丽,生态因“我”的存在而更美好。这样的行为是“反哺”,更是自然生态越来越好的保障。
当“一方人养一方水土”成为现实,世界一定会变成人间天堂。
点评
考生以凝练的文字分析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从农耕时代的顺从自然,工业时代的榨取自然到今天人类对曾经的错误的矫正和纠偏,有理有据,井井有条。文末,考生别出心裁地提出,仅仅有纠错和“还债”还不够,人类要积极地去修复生态环境。作文颇具新意,且有深度。
绿色行动
阅读下面的三则新闻,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自洞庭湖二期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湖区不断加快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速度,截至2018年,共平退堤垸333处、搬迁55.8万人,洞庭湖调蓄面积比1978年扩大779平方公里。接下来湖南省将继续在洞庭湖区实施系统治理,继续完善防洪排涝抗灾体系,努力增加枯水期入湖水量,加快推进洞庭湖区河湖连通工程,深入开展洞庭湖生态环境整治。
材料二:2018年11月,记者从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获悉,大连将在2020年前,实现市区公交运营线路全部淘汰传统燃油汽车;2025年前,实现全市网约车全部采用新能源汽车。
材料三: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干垃圾”的分类标准处理。没有垃圾分类和未按要求投放垃圾到指定垃圾桶内等行为都会被罚款和行政处罚。如果个人没有将垃圾进行分类投放,最高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混装混运垃圾,最高罚款5万元人民币。
以上三则新闻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命题材料中列出的三则新闻,内容包括农村退田还湖、城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这些材料说明,自然生态的治理作为一项涉及到各方面的系统工程正在中国展开,它已经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转化为全民参与、日见成效的行动。
考生要先通读三则新闻,从发生的时间、新闻的内容、涉及的领域去分析其意义,注意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则新闻,而要把它当作一件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意义”的“寓言”来读,要挖掘出新闻背后的来龙去脉和时代背景,抓准其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这些事例有的关于宏大工程,有的涉及家庭和个人;有的是对昔日错误行为的矫正,有的是应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是地方性措施,有的是国家性策略。这一切集中说明了,爱护自然,重视生态,人人有责。无论是城市乡村,工厂学校,还是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息息相关,这是一场“全民战争”。
考生应避免将作文写成简单的读后感,要以自己的体悟为基础,挖掘这些新闻所涵盖的深厚意蕴,揭示出它们的时代意义。在作文中,既要总结历史的教训,又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这些新闻表明,社会正行进在一条健康的轨道上。
【例文展示】
環境治理,匹夫有责
◎陈俊浩
提起生态环境的治理,许多人都有一种思维定势:这是政府行为,与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自己做到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就可以。
不乱吐痰、不乱扔垃圾是文明的习惯,但如果以为做到这些就能被称为“环境卫士”,则对自己要求过低了。比如垃圾处理,今天的“环保要求”不仅是要我们做到“不乱扔”,更需要做到“分类投放”。忽略这点,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受到行政处罚。
2019年,部分地区正式出台了“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强调“正式出台”,是因为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一般人早就有所耳闻,但真正到实施的时候,比如个人违规可能会被罚款,单位垃圾混装混运更会被重罚,还是从今年才开始的。对每一位市民来说,这些都这称得上是一件直接影响日常生活、改变生活习惯的大事。
要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如马克·吐温所说:“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比如垃圾处理,在以前不过是举手之劳,现在要仔仔细细地分门别类并且使之“各得其所”,这些习惯的培养需要循序渐进。
治理污染,已经不仅仅是一件“举手之劳”,尤其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各类垃圾泛滥的今天,垃圾处理也随之上了一个“新台阶”,需要我们费时费力来处理。其实,这是与我们得到的便利相“匹配”的——要出行便捷,就得想方设法治理尾气污染;要用各种先进的化工制品,就得想方设法搞好污水和废气的治理;要享受到各种电子产品带来的便利,就得想方设法去治理电子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日新月异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便捷,带来了舒适,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身体和精神上的享受,我们也应该肩负起保护环境的责任,从我做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时代在变迁,我们的生活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生活变得更为精致,人的品位得到了提升,处理垃圾的流程也需要规范化,这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就像不随地吐痰、不乱抛垃圾、不大声喧哗、不在公共场合吸烟等行为已经渐渐由社会规范变成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我想,垃圾分类处理在不久的将来,也一定会变成人们的一种习惯。
环境治理,匹夫有责。如果这份责任再转化成每个人的习惯,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点评
考生就垃圾分类处理这件事展开议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一是垃圾处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二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的精细化,带来垃圾处理的精细化;三是我们要让责任变成习惯,这样才能使世界变得更美丽。本文语言平易,条理分明,深入浅出,有说服力。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乃自然之子。人类在与大自然相处的漫长过程中构想、总结了许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认识自然,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作为一名高中生,一位未来的建设者,你认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道作文题沿用了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反思型”材料作文模式,对我们所经历的历史、推出的决策、提出的口号等进行理性的反思、探究和评述,要求考生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待大自然的态度作出反思,然后选取一个或几个自己有感触的话题展开分析,给出评价,进而阐明自己的观点。作文可以写成反思类、批评类、赞颂类,也可以写成正反对举或辩证分析类。论述过程中,考生要做到有理有据,张弛有度,以理服人,追求一定的思想深度。
人类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大体经历了三个过程:第一个阶段是人类文明的初期,由于人类科学文化水平和生产力水平低下,完全匍匐在大自然的脚下。第二个阶段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时期,此时,人类的科学文化水平有所提升,开始探索、研究自然,进而试图征服、驾驭自然。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盲目开掘、恣意改造、肆意污染上,以致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第三个阶段,人类意识到了自己给自然带来的伤害,開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认识自然,尝试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现在已经是一种亲密无间、生死与共的关系。明确以上几点,考生就易于在写作中把握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的变化及其影响,从而阐明观点。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生态决定心态;也有人说:心态决定生态。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②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因此,生态环境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心态;辩证唯物主义也认为,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力。所以,心态会影响乃至决定生态环境的优劣。为了呼吁人们摆正心态,矫正理念,修复创伤,让地球重获光彩,考生着墨的重点应当放在后者上。
回首人类对自然生态所犯的错误,很多是因为心态失衡所致。生态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难以驾驭,而心态则是一种主观意识,应该被我们自己所掌控。我们只有控制好自己的心态,约束心中的欲望,重新设定发展的目标,适当调试建设的节奏,才可能真正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为了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做好四件事: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二是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三是要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四是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素材析与用】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用高屋建瓴的语言,饱含感情的文字强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可见其在中国发展中的厚重分量;再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我们就更应该读懂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念背后所饱含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