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学华 曹春梅
做人是一门学问,处事是一种技巧,而沟通则彰显着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身兼多重角色,在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正确。放下身段,时刻保持谦虚的心理和谨慎的态度,积极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争取他人的了解、理解和支持,才是真正的会做人、懂做事。我们在生活中要达成有效的沟通,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素质。其次,要对他人心怀善意。当我们把周围的人都看成天使时,我们就生活在天堂;如果我们把身边的人都看成是魔鬼,我们就生活在地狱了。爱人以德,设身处地,这些都是进行有效沟通的基本要求。
培养孩子为人处世的能力是我国的教育传统,也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内容。为人处世的能力是青少年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虽然学习是高中生的首要任务,考生们的学习目标也聚焦于高考成绩,但学习与成绩不能代替一切。我国大学所期盼的,是身心都趋于成熟的学子。
近年来,高考作文的命题就表现出了明确的指向。如2015年湖南卷高考作文“梦想旅行的大树”中,大树的果实被飞禽走兽吃掉,种子传遍了世界,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一考题引导考生在做人方面,既要有通过自我奉献创建美好家园的执着信念,也要有大树的自强和坚持;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文章与人品”,目的是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文”和怎样“做人”;同年,湖北卷高考作文“喷泉与泉水”旨在启发考生对如何做人的思考:做人要厚积才能薄发,做幕后英雄更值得被尊重;2018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被需要”,则引导考生对利我与利他两种心理进行探索,思考“善举”的意义。
做人处世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
生活中,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一件事,有些人往易处去做,有些人则向难处努力。
班级举办“做人与做事”的主题讨论会,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讨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题的作文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段材料是孟子的名言,意思是:“道”本就在近处,却要到远处去寻求;事情本来容易,却要按困难的方法来解决。这无疑是一种舍近求远、舍本逐末的做法。第二段材料可以看作是对现实生活中现象、事例的概括。对于“道”,有人在“近处”求,有人去“远处”求;对于“做事”,有人从“易处”入手,有人从“难处”入手。这表现出人们在为人处事时所选择的不同方式与方法。
题目所给材料的关键词有“求道”“远近”“做事”“易难”,对这些词的解读如下:“求”可理解为“寻找、探索”等。“道”可理解为道路、方法、道理、规律等。“近处”“远方”可以作两种理解:一为“空间中的概念”,如近处、远处;二为“时间中的概念”,如现在、过去、未来。“做事”可理解为“从事某项工作或者处理某件事情”。“易”“难”可分别理解为“容易”和“困难”。两段材料的内容都分为两方面,一是不同的人“求道”的方式、方法不同,二是不同的人做事的方式、方法不同。考生可将第一段的名言作为立意基础,也可将第二段的现象、事例作为立意基础,也可综合两段材料的内容选择立意的角度。
可供参考的具体立意角度有:从身边小事做起;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创大业,从做小事情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用心发现,熟悉的地方也有新奇风景;立足当下,走向远方。
【例文展示】
道在迩,毋求远
◎林笑甜
人们“求道”大致有两种方式,有些人在近处求道,有些人去远方求道。在近处求道的人,认为“道”就在自己的身边,不必煞费苦心前往远处;去远方求道的人则认为,“道”在远方,只有历经千辛万苦才能求得。
其实,这两种方式沒有对错。如果身边有“道”,就应该在近处“求”;如果远方有“道”,就应该到远方去。如今却出现了一些情况,“道在迩而求诸远”,明明近处有道,却视而不见,偏偏认为道在远方,一定要到远方去。这样的人不仅是无知,简直可以称为愚蠢。因为这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做法,即便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最后的结果也未必会令人满意。
我不禁想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人跟他的儿子一起出门,途中,儿子不小心掉到河里,他没有立即跳进河里抢救,反而是千里迢迢跑到越国去。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因为我听说越国人的游泳技术高明,所以我不辞千里来到越国,就是想要找个高手来救我儿子啊。这样难道不对吗?”找个游泳高手来救自己的儿子,这种想法是对的。可是,等他到越国找到游泳高手,再回去救儿子,他的儿子恐怕早已一命呜呼了。“道”在远方,可是对这个人来说,解决不了燃眉之急。这样的“道”求之何用?
求“道”的目,是要为实际问题求得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不能解决问题的“道”不求也罢。鲁迅曾经相信“道”在远方,他不远千里到日本学医,以为只要求得“医道”,就可以拯救无数像他父亲一样身体有疾病的国人。他的学习不可谓不用功,他的成绩不可谓不突出,然而,最后他觉得这样舍近求远获得的“道”最终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于是他又回到了国内,在身边求“道”。终于,他开悟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他潜心创作,一发而不可收,写出的每一篇作品都具有撼动灵魂的威力。
当今社会,很多人有崇洋媚外的心态,总以为“道”在远方,于是读书到国外去,定居到国外去,找工作到国外去……所过节日也是国外的,这样的“求道”未免有些刻意。
道在迩,毋求远。如果当下有“道”,身边有“道”,何苦舍近而求远?把握当下,潜心悟道,既省时,又省力,何乐而不为?
点评
这篇作文的题目点明了中心意旨,简洁而凝练。考生在开头娓娓道来,提出求道的两种方式,接着加以肯定,然后筆锋一转,指出“道在迩而求诸远”是一种舍近求远的做法,效果不一定好。在主体部分,考生先列举古人的故事,论述不能不切实际地到远方“求道”,那样解决不了问题。接着举出鲁迅弃医从文的故事,再次阐明“求道”要与实际相结合。然后,对当今社会崇洋媚外的现象提出批评。最后总结全文,照应标题,以反问句式表明自己鲜明的观点态度,言简而意赅,启人心智。
人际关系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位年龄约70岁的女士轻声提醒一个年轻的姑娘“衣服穿反了”。姑娘的亮黄色绒衣,肩胛连接处故意做成明边,鼓了一圈出来,已令多人误解。闻言,年轻姑娘撩开左下方衣襟,把标签给这位年长的女士看。年长的女士“哦、哦”地倒退几步,返回座位,悄悄说了声:“对不起啊。”
材料二:日本歌舞伎大师勘弥曾扮演徒步旅行的流浪汉。正要上场,门生眼尖,提醒师傅鞋带松了。“谢谢你。”他系紧鞋带,走到门生看不到的舞台入口处时,又蹲下把鞋带弄松。原来松垮的鞋带,可以表达长途旅行者的疲惫。有人问:“您为什么不当场教导那位门生呢?”勘弥回答:“别人的善良要善良地接受。要教导演戏的技能,机会多得是。”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这两则材料揭示出“善良地对待他人的善良”的道理。考生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
什么是善良?考生可以用“拆词法”理解,有良心谓之善。或引用孟子的话来解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人都可以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释。考生审题时需注意,“善良”与“善良地对待善良”不是一个概念。材料中的年轻姑娘知道年长女士对她的衣服产生了误解,如果她看破而不说破,不当即指出对方的错误,就不会让对方的善心受挫。
为什么我们要善良地对待善良?考生可以从文学作品、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文学作品中,如普希金的《金鱼与渔夫的故事》里,金鱼善良地对待心地善良的渔夫;薛宝钗听到林黛玉在宴席上用了《牡丹亭》里的句子“良辰美景奈何天”,并没有到王夫人面前搬弄是非,而是与黛玉摆事实讲道理,给予她真诚的关心,善良的引导。这些让她最终赢得了黛玉善意的接纳和真挚的友谊。人际关系中,如抗战期间的军民鱼水情深:红军帮助老百姓赶走日本侵略者,百姓们为红军缝军鞋、送军粮;在公交车上,年轻人为老年人让座,老年人微笑着表示感谢等。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是同理。我们帮助第三世界的国家发展,对方则响应我国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我们要采取怎样的行动,才能做到“善良地对待善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种角度思考:理解他人的好意,人帮我、我帮人;见到被辜负了的善良不坐视不管、冷漠以待,而是积极周旋,让善良的人心免于遭受冰冷的对待。
【例文展示】
从善的起点走到终点
◎刘诗涵
何谓善良?诚然,为人友善是善良,助人为乐是善良,大公无私的善行更是善良。但进一步说,在为人处世中仅做到善良是不够的,善良需要善良来理解,我们要以善良对待善良。
以善回应善,对于个人而言,是自我对交际的思考,是更高级的情感表达。享誉歌舞伎艺坛的勘弥为更好地完成演出,故意松开鞋带以融入角色,被门生提醒后却欣然接受,系上鞋带。面对别人所提出的“为何不当场教导门生”的问题,勘弥回答,要以善良回应别人的善良,教导的机会还有很多。勘弥之所以这样做,是考虑到了门生的心理状态。他以采纳门生的建议来回报其好意,巧妙地避免了当时的尴尬,这无疑是一种交际智慧。
以善回应善,对于社会而言,是更广泛的正能量扩散,能够营造出社会之正气。用善良回报善良,是中国人生而具备的集体意识。纵览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古代便有“结草衔环”的典故:魏颗把父亲的爱妾改嫁,使她免于一死,爱妾的父亲结草为绳,帮助魏颗打败敌人,以偿还这份恩情。而现代,春节期间邻居互相拜年,互赠新年礼物,更是有其乐融融的喜气;再到新近出现的邻居节,鼓励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这种和睦友好的氛围,更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良好社会风气。
以善回应善,对于国家而言,是国人们力争上游,于困难时相濡以沫、守望相助、自成钢铁的坚韧。廉颇与蔺相如同为赵惠文王的心腹,廉颇犯错后,放下高傲的姿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蔺相如为何不故作傲慢,好让他知道自己的愤怒?他宽容了廉颇,对于廉颇而言,是一种善良。对于国家而言,他们二人的举动又何尝不是在维护家国?蔺相如原谅廉颇,两人关系也因此更为牢固,为赵国的安定发展打下基石,为赵国不屈不挠地面对强大的秦国奠定了基础。善良地对待善良,可以帮助国家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如此一来,在危机降临时,举国上下都能齐心协力,共渡难关。
因此,用善良回报善良,不仅是人的智慧和情商的体现。更是一个人、整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必备的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对于他人的帮助,我们要笑着称谢,心诚悦纳之。人人都多一点善良和爱意,也是国家凝聚力量之所在。那么,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点评
这篇作文条理非常清晰。考生首先解释什么是善良,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用三个分论点,从个人到社会,从“小我”到“大我”,清晰有力地论述为什么要善良地对待善良,举例比较恰当。例证部分有单独的,内涵丰富的大事例,还列举了一组从古至今的小例子。其中,文末所用“将相和”的事例论述得当,内涵贴切题目要求,比较有说服力。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卡耐基有言:“你赢不了争论。要是输了,当然你就输了;如果赢了,还是输了。”争论只会使事情变糟,既提升不了自己,也改变不了别人。富兰克林有言:“如果你总是抬杠、反驳,也许偶尔能获胜,但那是空洞的胜利,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无谓的争论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让对方感到被冒犯,将双方观点上的冲突转变成为维护自尊而导致的冲突,也就注定了没有哪一方能取得胜利。
要求: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做,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既是争论,那就是双方的事。你想避免无谓的争论,而对方却蛮横无理,这就需要你具备良好的自控能力,在讨论中冷静、克制、保持理智。倘若以温和友善的态度待人,则对方“一个巴掌拍不响”,就避免了争吵。
2.应该把“永远不和别人进行无谓的争论”,当作一种社交准则来遵循。在林肯看来:“任何决心有所成就的人,决不肯在私人争辩中耗费时间……无谓的争论,对自己的性情不但有所损害,还会让人失去自制力。在尽可能的情形下,你不能过分张扬自己,要学会放弃。”
3.在小事上“难得糊涂”。避免无谓的争论,也就能不受他人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不为外界所累。
群发祝福
是否能表达心意
近些年,群发祝福拜年的方式遭到一些人的“吐槽”,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不走心、太敷衍。某次调查显示,26.7%的受访者认同这种观点,66.3%的受访者不认同,覺得群发祝福也是在表达心意,7.0%的受访者则保留意见。
有人觉得群发祝福是比较正常的现象:“毕竟人们的社交圈子因为网络普及的原因在变大。有的人微信好友可能有几百个,很多还是客户,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逐一编辑信息发给对方,所以就只能采用群发的方式。”有人则不太喜欢群发祝福拜年的方式:“我觉得关系足够好的人,肯定不会这样单调地拜年,我们可以有更多互动。群发祝福拜年的对象,往往是一些交情比较浅的朋友。”
【素材析与用】
1.群发祝福也有诚意,还请笑纳。群发祝福也有很强的现实诉求在里面。人们最为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每逢佳节,需要奉上祝福的人太多了,如果给每一个人的祝福都讲究“私人订制”,必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相比之下,群发祝福更加省时省力,但也因此被贴上“毫无诚意”“虚情假意”的标签,很多人对群发祝福都选择不理不睬。但是,回复体现了一个人的基本涵养。所以在收到祝福后,无论这条消息群发与否,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回应,都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祝福千篇一律,用行动表达真情。现代社会的感情有一种浮躁化倾向,深层感情交流趋于淡化。由于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凡事都想寻找捷径。有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祝福所带来的慰藉,以及精神上的满足和被尊重的感觉。”内容重复、乏味的祝福远不及一句真挚的话语,一张简单的卡片。
3.形式只是媒介,人际交往中最可贵的是真心。现在很多群发祝福不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从网上照搬各种模板。年轻人更加追求个性化,一字一句都用心打磨。群发的方式也在不断改进。例如,很多人在群发短信时,将朋友、长辈、领导区分开来,分别群发不同内容的祝福信息。虽然算不上是“私人订制”,但也是一个折中的办法,这样的祝福同样是有温度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