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追寻与建构——小学生数学学力 “自生长”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4-05-09

王超 蒋太金

摘 要 学力“自生长”,是指把学习看作儿童生成、生长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唤醒、激活儿童的学习能量和活力,实现儿童由内而外地自觉、自主、自在、自得的成长。学力自生长对儿童的自主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唤醒主体性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践行发展性评价,有利于促进儿童学力的自然生长。

关键词 学力自生长 主体性意识 学习共同体 发展性评价

核心素养致力于培养儿童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更加关注儿童的自主发展、成长体验和社会参与。学力“自生长”,就是把学习看作儿童生成、生长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唤醒、激活儿童的学习能量和活力,实现儿童由内而外地自觉、自主、自在、自得的成长。可见,学力“自生长”对儿童学习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它的本质是唤醒人、培育人、发展人的生长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1]。真正的教育不是知识的给予,而是精神的唤醒;真正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建构;真正的成功不是表面的风光,而是内在的生长。因此,我们要为儿童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和机会,激发儿童的生长欲望,同时提供必要的方法引领和激励,助推儿童学力的自然生长。

一、唤醒“主体性意识”,激发自觉行动,在“对话”中丰富认知

学习,可以看作是一个对话的过程: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在对话中学会自觉,在对话中懂得自律,在对话中勇于超越。

(一)培养“学习意识”——认识和建构世界

学习意识主要表现为儿童对学习的认识和反应,积极的学习意识能够引发儿童的积极情感和自觉行动。教学中关注学习意识的培养,就要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唤醒儿童对学习的真挚情感,赋予儿童自由、丰富的学习空间和学习体验,从而让他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意义,积极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地认识和建构世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下“圆柱和圆锥”单元时,在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后,教材并未安排圆锥表面积的学习,一名学生提出了疑问:“怎样求圆锥的表面积?”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引发了儿童深度的思考,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圆锥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可以怎样求?”通过观察和讨论,学生明白了可以像“求圆柱的表面积”那样,把圆锥的两个面剪下来再展开:圆锥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它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积加扇形的面积(见图1)。欣喜之余,新的问题出现了:“如何求扇形的面积?”教师继续点拨“扇形与圆”的关系,并鼓励学生试一试……

高度的自觉唤醒了儿童积极的学习意识和主动探求的愿望,他们的精神更加自由,行为更加自主,这种积极的意识和情感促进了儿童学习能力的真正提升。

(二)形成“反思意识”——管理和完善自我

反思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思维形式,学会反思也是现代社会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一种品质。对学生而言,反思是对自己学习经历和思维过程的重新审视和系统思考,反思更容易激发儿童求真向善、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鼓励儿童自主反思,可以将他们在活动中领悟的思想和方法升华为经验和智慧,实现儿童由“会学”到“善学”的自然跨越。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作业交流”“学习展台”等措施引导儿童进行反思和再学习,鼓励他们将学习中的发现、亮点、疑惑及时“发布”,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展示,或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享。下面就是一名学生在班级群进行的分享: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发现:《数学补充习题》第79页有一道题,求这个四边形的面积。通常我们的做法是把它看成组合图形,先分别求出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再相加就是这个四边形的面积(见图2)。今天我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可以在这个四边形外面添加辅助线,通过观察便可发现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外面大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除以2直接求出这个四边形的面积(见图3)。”

反思的过程,就是儿童自我完善、智慧成长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讲,具备反思意识的学习才是更高明、更有效的学习,因为反思唤醒的是儿童内心的自律和自省,激起的是儿童内在的自觉和行动。

(三)激活“生命意识”——丰富和健全人格

谈及学力“自生长”,自然要回到人的生命自觉这个原点上来。生命教育强调理解和尊重生命,增强生存能力,提升生命品格,实现生命价值,让儿童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自主地发展。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挖掘教学活动中的“生命要素”,不断唤醒儿童的生命意识和情怀。

以苏教版数学五上综合实践活动《班级联欢会》为例,在活动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计算能力、统计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还应重点关注活动本身对儿童生命成长的积极影响:其一是组织规划,从方案设计、组织实施到策略优化,重视儿童的规划、选择、组织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调查研究,经历完整的调查统计、数据分析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思考,增强问题意识,提升研究能力;其三是社会交往,从学生间的合作交流到购物环节的实践体验,从学校到社会,重视儿童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丰富儿童的学习情感和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更加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参与,从学习的旁观者到真正的参与者,从接受到研究,从书本到社会,儿童在实践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生存,生命意识促进了他们品格的形成和理性的回归。

二、构建“学习共同体”,创设自主空间,在“交流”中丰盈智慧

“学习共同体”的理念,最早源于杜威“民主主义教育”的设计。上世纪末,日本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在两所学校进行了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改革与实验,迅速引发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学习共同体所倡导的倾听关系、对话学习、合作实践,也为我们当下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一)学会“倾听”,营造沟通氛围

杜威曾说,一个人通过“观看”,能够沉浸于“思辨”之中;但通过“倾听”,一定会作为当事者“参与”其中[2]。倾听对于儿童的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懂得倾听学生的声音,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其次,引导和培养学生互相倾听的意识和自觉性,在倾听中懂得尊重、学会思考,在倾听中进行沟通、展开合作;再次,引导儿童在倾听中学会學习,让倾听和交流成为一种习惯:认真地倾听、友好地交流、真挚地关心……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在执教苏教版数学二上《8的乘法口诀》时,就创设了开放的倾听与交流的空间,虽然只是二年级的学生,但每个人认真地倾听,在倾听中发现问题并友好地进行纠错,在倾听中捕捉到新的发现并及时地补充,教师适时回应,给善于倾听的学生加分点赞,浓浓的倾听氛围,灼灼的互动空间,让儿童听得仔细,学得深刻。

倾听是对话与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倾听,儿童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达,他们不仅能主动、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肯定、质疑、纠正和补充他人的意见。在倾听中质疑、在倾听中思辨,倾听引领着儿童走向“学习的中心”。

(二)走进“对话”,创设交流空间

对话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一起展开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对话既包括人与人的对话(交流、沟通),也包括人与客观世界的对话(探究、发现)。与“传递式教学”相反,对话教学更注重儿童的学习体验、交流共享。一方面,课堂教学要以对话为基础,构筑互学关系,重视儿童在调查、操作、实践中的直观体验,关注儿童的发现、挫折和困惑,让他们在彼此对话中寻求真理;另一方面,要培养儿童对话交流的积极情感,建立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对话关系,让教学浸润在真诚、谦逊和信任的氛围中,让学习在儿童的对话中真正发生。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下《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动手做”时,当学生理解了支架平衡的规律后,就可以安排一个“回头看”活动,让学生将两次实验进行对比:“为什么用调整后的学具来实验就能取得成功,得出正确的结论?”深度的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度的思考和对话,他们最终将思维聚焦于一处——细铁丝。如图4中,支架左侧挂珠子的孔到中心点的距离是4,挂的珠子数是3,右侧挂珠子的孔到中心点的距离是3,挂的珠子数是4,支架本该平衡;可是细铁丝本身是有质量的,用细铁丝挂珠子时,支架左右两侧的所挂的质量就是珠子与铁丝的质量之和,而不只是珠子的质量,所以支架并没有平衡。当去掉铁丝,用钩码替换珠子后,实验取得了成功(见图5)。

巴西著名教育学者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3]深层次的对话和交流,引领着儿童一步步从已有经验向未知领域进行探索,对话过程中,儿童收获的不仅是经验和技能,更是行为和习惯。

(三)融入“合作”,提升探究品质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优化教学方式,要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4]。课程综合化主要表现为“综合学习”,它是一种超越了学科框架的探究性活动。开展综合学习,可以从儿童的认知兴趣和发展需要出发,以“主题”或“项目”为中心,组织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活动,在活动前后,给予指导,同时重点关注儿童在合作学习中的体验和表现,鼓励他们更加开放自主地进行研究,并用发展、多元的眼光进行评价和回应。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五上《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时,就可以设计主题化的探究活动(见图6):①确定研究主题:创设真实性、挑战性的学习情境;②细化过程设计:重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实践体验,在探究与合作中合理整合、适度调整、灵活迁移,融通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实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深层建构;③创造思维文化:了解《九章算术》中关于图形面积计算的资料,对面积计算的其他推导方法进行拓展研究,利用“七巧板”开展学习活动,结合“校园绿地面积”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在协作中解决问题,将研究推向深入;④展示学习成果:合作完成面积探究学习报告,对研究过程及实验作品进行交流分享,展示制作模型,加强作业交流与互动。

主题化的單元设计、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激起儿童的探究意识和欲望,“点燃”儿童的学习信心和热情。在这样的活动中,儿童从竞争与孤立走向了合作与分享,学习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滋养。

三、践行“发展性评价”,引发自由情感,在“活动”中丰实思想

学力是包含了多方面学习因子的综合性概念,学力评价需要考虑知识、技能、思维、情感等多方面因素。我们可以从综合素养、活动表现、未来发展三个维度出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力求更客观、精准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一)“素养”为本,引领儿童全面成长

核心素养教育引领下的教学评价,既关注知识技能,又关注情感态度,要从单一的书面检测转向全面综合的评价:检测基础知识,考查应用能力,评价学习态度和经历。比如,知识技能的评价可以通过书面检测来完成,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评价则可以在问题解决、实践探索、合作学习等活动过程中来进行,也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检测,还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设计不同层次、体现不同学力水准的试题或问题,更为精准地检测学生的学力水平。以苏教版数学五上《小数乘小数》为例,就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试题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水平:

试题1:计算3.8 × 0.6 = (    );

试题2:请你根据算式3.8 × 0.6编一道实际问题,并解答;

试题3:小明家装修房子,需要给小明的房间铺上地板。小明的房间长3.6米,宽3.2米,高2.5米。他们一家在建材商店选中了边长40厘米的正方形地板,每块地板的价格是36元。买这些地板一共需要多少钱?

试题1旨在检测运算技能是否掌握,属于知识的知晓水平;试题2重在考查学生把数学问题情境化的能力,属于运算意义的理解水平;试题3更加开放,需要学生运用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来解决,属于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对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的评价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融为一体的。考查知识技能不能忽略儿童的情感态度,关注情感态度而丢失基本技能更是得不偿失,因为只有各方面的评价都落到实处,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表现”为基,关注儿童真实体验

评价应在儿童的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之间求得平衡,将“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有机结合,更加关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体验和综合表现。表现性评价是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解决新问题或进行创新性实践,从学生的发言与行为、笔记、操作、展示等学习活动入手,对学生进行的多维生动的形成性评价。相对于目标性评价而言,这种基于表现的评价更加关注儿童的学习过程和体验,注重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情感态度的发展,所以,结合儿童的活动表现对他们进行切合的评价就更加真实有效,有利于儿童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隐性学力的培育。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上《体积和容积单位》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1立方厘米”的表象,设计了观察、操作、类比、想象、估测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赋予学生丰富的学习载体和充足的体验空间,既有“看、摸、找、捏”等直观层面的操作活动,又有“想象、类比、估测”等抽象层面的思维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意识、思维能力等活动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

当然,关注“表现”的评价还应注意“短线”与“长线”相结合,结果与过程相结合,重视对学习中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评价,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未来”为标,助推儿童终身发展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螺旋上升的过程。智慧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儿童当下的发展和变化,也要关注儿童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对学生而言,指向未来的评价更有意义。笔者认为,教学除了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还应关注儿童的“未来发展区”,从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水平出发,以儿童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建立起从现在通向未来的“发展区”,并以此为着力点,关注对儿童的学习动力、态度、探究精神等的评价,关注儿童的主体意识、活动能力和发展潜力,通过对儿童学习状态的积极引领和评价,唤起儿童面向未来的学习热情和勇气,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助力与展望。

再以苏教版数学六下《正比例和反比例》单元的“动手做”为例,制作“平衡尺”这一环节,教师先通过示范和指导,为学生呈现具体的操作步骤(如图7);接着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制作,经历完整的操作、思考、交流与反思的过程。

真实的实验、真切的感受引发了儿童真正的思考。他們在实践中懂得了自律,在交流中学会了反思,互学互助、点滴进步让他们的自信心增强了,遇到困难他们会积极去想办法,他们慢慢学会了合作,懂得了分享……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引领着儿童更加自主地发展,召唤着儿童走向更加精彩的未来。

总之,唤醒主体性意识,构建学习共同体,践行发展性评价,能够让儿童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游刃有余”,进而促进自身学力的深度生长。实现学力“自生长”,就要给他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每个儿童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建构、健康地成长。如此,儿童冲破他律的束缚,走向自主的生长,“破茧成蝶”的蜕变定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成长活力和智慧能量。

[参 考 文 献]

[1]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

[2]杜威.我的教育信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15.

[3]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张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2019-07-08)[2021-11-1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责任编辑:杨红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