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黑铁
[摘 要]精巧的开场白,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既是课堂的“入场券”,也是师生交往的“润滑剂”;既是教学的“药引子”,也是教学问题的“特效药”。精巧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
[关键词]精巧;借班上课;开场白
在各种公开课或评优课中,老师们往往要借班上课。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很多老师都会说几句开场白,或自我介绍,或热身暖场。但是,这样的开场白也仅仅如此,很少有其他特别的功用,与教学内容往往是“两张皮”,与教学思维往往是“两条心”。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1]于漪老师认为:“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2]笔者以为,好的开场白,应该可以有更精巧的设计,以期“一箭双雕”,甚至“一石多鸟”。笔者曾借班开设了一节省级公开课——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开场白是这样设计的:
精巧的开场白,第一要素就是幽默。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很多教育专家都认为:教师的第一位助手就是幽默。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3]启功先生开讲的第一句话常常是:“本人是满族,过去叫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胡言。”胡愈之先生客串讲课,开场白是:“我姓胡,虽然写过一些书,但都是胡写;出版过不少书,那是胡出;至于翻译的外国书,更是胡翻。”本课的开场白与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如果开场白仅仅是为了“讨好”学生,而跟教学无关,也谈不上“精巧”。本课的开场白之所以说“精巧”,正在于它对于后面的教学是一个伏笔。本课的重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通过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等一系列汉化措施,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融。然而,这些措施是十全十美的吗?有没有什么值得商榷的地方呢?这是本课的一个隐藏点,也是难点,很多教师不会发掘,甚至有意回避。但是,仔细推敲,教者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是一个增长点,对于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很有帮助。于是,教者开始了有意识的“节外生枝”。这时候,听课老师才发现开头的那一番“莫名其妙”的开场白原来是教师的精心布局。
孝文帝改革,丢弃了鲜卑族天生具备的彪悍民风,沾染了汉族的奢靡之风,也把自己的民族特性抹杀殆尽。后来,这个民族就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本课的开场白从身边的生活说起,看似无心,实则有意,看似无关痛痒,实则切中要害,不可谓不“精巧”。叶圣陶先生说:“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4]再比如,“经济大危机”一课。上课铃响,教者就拿出了两包棒棒糖,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如果大家以为教者只是在“卖萌”,那就小看了这个开场白。精巧的开场白,总是有用的,而且总是全方位、多功能的。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凡做一事,要用最简便、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5]本课的开场白,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教师的随意而为,实则意韵深远,看似前言不搭后语,实则前后呼应。直到教学进行到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的时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听课老师也看出了开头那场“秀”的匠心独具和用心良苦,真叫人拍案叫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巧的开场白,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既是课堂的“入场券”,也是师生交往的“润滑剂”;既是教学的“药引子”,也是教学问题的“特效药”。精巧的开场白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与教学内容水乳交融,与核心素养殊途同归。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又云:“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姿”。其实,借班上课的开场白与做文章一样,曲折、婉转、起伏、抑扬,才美,才精巧,才摇曳生姿,才引人入胜。
[参 考 文 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石蕾.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J].基礎教育研究,2011(19).
[3]汪德兴.”雷语”妙用[J].中国德育,2013(3).
[4]王凌皓主编;聂苏编著.叶圣陶教育名著导读[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6.
[5]周洪宇编.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李雪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