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学科德育途径探索

时间:2024-05-09

颜建军

[摘 要]  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所蕴含的准则与规范,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在各种教学任务中落实德育。另外,针对课程的特点,教师还可以开展德育主题专题教育。无论教育的途径如何,教师均应根据小学生德育发展规律进行道德教育。

[关键词]   小学语文;德育;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根据这个根本任务,义务教育每一门课程都应将德育放在首位,小学语文学科也不例外。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落实德育呢?笔者根据道德的含义、德育的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小学语文学科德育的若干途径。

一、揭示课文所蕴涵的道德准则与规范

(一)根据课文内容直接揭示

许多阅读课文都直接将道德准则与规范明示出来,为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方便。例如,《桃花心木》讲述种树人不定期给树浇水,作者不解,问其缘故。种树人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作者由此悟出了一个生活的“规则”: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这个生活的规则是作者直接揭示出来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

(二)深挖课文内容间接揭示

有一些课文没有明示准则与规范,这就需要教师深入解读文本,通过阅读材料的补充给予揭示。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第2~4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景物和收藏,第5自然段介绍了圆明园的毁灭,但课文并没有写明圆明园毁灭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学生补充圆明园毁灭原因及后果的一些资料,让学生通过圆明园被毁的史实,了解圆明园被毁的诸种因果关系,由此也让学生清楚一个规则性的认识:愚昧落后就要挨打,中华民族的振兴不只是物质上的振兴,更是精神上的自强自立。学生也由此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自强自立的道理。

二、对课文内容进行价值判断

(一)领会课文内容所依据的价值观

在让学生清楚课文所揭示的准则与规范的同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价值观。如《挑山工》一课,作者在爬山时,看似比挑山工走得快,实际却比挑山工慢,他对此感到不解。挑山工解释说:“你们走得快,可是你们在路上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停下来嘛!我们跟你们不一样。不像你们那么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你看,是不是这个理?”挑山工的话,说明了一个生活的规则:不怕慢,就怕站。这个规则的道理是:做事情要持之以恒,否则会一事无成。点明这个道理,就是点明“不怕慢,就怕站”这个规则的意义与作用。

(二)让价值观成为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纽带

如何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如果教师明示课文准则、规范的价值,那么将有利于这个难点的化解。如《为人民服务》这篇课文,毛主席引用了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生的道理;接着,毛主席说:“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这一层揭示的是人生的价值。学生从张思德的事迹中悟出了一个人生的道理,这个道理使年代久远的事迹与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产生联系,价值观就成为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纽带。

三、聚焦道德主题

(一)道德教育是语文学科最大的主题

语文学科中的道德教育,就是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将语言文字的价值提示出来,让语言文字产生意义,这也是语文学科的份内之事。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说的是德国人有一个习俗,把阳台上所种植物的花朵朝向大街。德国人这么做的理由是:给别人一点温暖和善意,自己也会快乐。抽象到道理的层次,即“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在思维活动中,会非常自然地得到这个认识,也就非常自然地在语言文字活动中接受了道德教育。因此,德育并不是附加的内容,而是语文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针对道德需求开发德育主题

德育专题教育是针对某些道德问题而展开的教育,道德主题的选择可以通过两个思路来进行。一个思路是延伸课内道德主题。在语文教学中,国家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如课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人或事,为什么会这样写,如何评价,道理在哪里,道理对生活有什么启发,等等。但是要用有限的课内时间探讨一个道德主题,难以达到深入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把一个单元的主题提炼出来,以主题的方式安排教学,或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来深化道德主题;另一个思路是根据学生中存在的实际道德问题开发德育主题。例如,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现象,教师可以安排一场辩论会如“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通过讨论让学生明辨是非。再如,针对学生迷恋手机游戏等自控力差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进行生活管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写一写每日生活规则,加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自我控制与自我约束能力。

四、根据道德发展规律确定德育着力点

(一)低年段重在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理解力不强,教师可从兴趣切入教学,让学生逐步认识道理。如《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说的是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种属特点。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问:“小蝌蚪找妈妈是个挺有趣的故事,你觉得有趣在哪儿呢?”再如,《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课文,教师可以问学生:“每种动物画的画都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青蛙为啥没有参加画画呢?”这也是让学生认识到每种动物各有特点。同理,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特点,大家可以发挥各自特点和长处,把事情做好。

(二)中年段尝试概括与提炼

中年段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7~11岁的孩子处于具体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发展出对具体事物进行初步抽象的运算能力。在语文教学上,中年段学生已经有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抽象概括,说出文章主要内容。老师要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让学生细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尝试提炼道德主题。

(三)高年段初步发展抽象能力

高年段是形式运算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可以初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因果关系运算。这个时候,教师应着重发展学生对因果关系的抽象能力。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有这样一句:“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老师抓住“伟大”一词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伟大的战士?”几个学生都说,因为大火都烧到他身上了,他也不动,所以他是伟大的战士。学生始终只能通過具体情境说明邱少云的伟大,不能对大火烧身却一动也不动这种行为进行抽象概括。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支持,给学生几个选项,如“勇敢”“守纪律”“坚强”等,让学生对大火烧身而一动不动这个行为进行抽象概括。这样就把教学的视角深入到原理层次,因为邱少云坚守纪律,所以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总之,在小学语文学科实施道德教育,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深挖课文内容所揭示的道德准则与规范及所蕴含的价值,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多渠道、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文的讨论,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探讨中,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2.

[2][瑞士]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8:125.

(责任编辑:符 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