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挖掘图像潜能培育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09

何明明

[摘 要]在生物学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厘清每幅图像的功能定位,对图像的隐性价值加以关注。从辨析图像,巧纳方法、统整图像,巧融探究、拓展图像,巧设问题等视角挖掘图像潜能,彰显图像隐性价值,致力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习,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生物;图像;潜能;核心素养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生物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它集中体现了生物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和实践取向。教科书中的图片、照片、图标、图例等通称为插图。人民教育出版社包春莹更倾向于使用“图像”来取代“插图”。有研究者将教科书中图像的功能,概括为装饰功能、表征功能、解释功能和延伸及促进功能。这要求在生物学课程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厘清每幅图像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每一类图像的优势,致力促进学生的生物学学习。教学研究证明,教师还需要对图像的隐性价值加以关注,尽量发挥隐性价值积极的一面,因为隐性教育因素会对学生产生无意识的、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教学为视角,探讨如何挖掘图像潜能,达致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一、辨析图像,巧纳方法,培育核心素养

皮尔逊认为,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科学方法既包括一般的科学研究方法,又有特殊学科的方法,还有横向学科的方法在某一学科中的应用。在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教学中,教师应在认真辨析图像的基础上,巧纳科学方法;在展露图像隐性价值的过程中,激活图像潜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在进行“生物圈”教学时,关于“生物圈的范围”教材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地球比作一个足球大小,那么,生物圈就比一张纸还要薄呢!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并实现有意义的建构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首先指导学生观察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冊“图1-11生物圈的范围”(图1),让学生根据图像明晰:如果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的深处。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图像中呈现的数据,进行计算:20/12 750=0.0016。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计算,关于生物圈的范围,你有何感想呢?让学生在观察、计算、讨论、交流中自然而然地展开认知学习,体悟生物圈其实只是地球表面的一薄层,我们应该爱护这个家,达成以最简洁的线条,拉动学生最丰富的体验。

这样,在辨析图像表征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巧妙引入“数形结合”这一数学学科的重要思想方法,不但能够培育学生“数形结合”的科学思维方式,引领学生水到渠成地深度建构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悄无声息地融入了社会责任教育,在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过程中,激活图像潜能,潜移默化地孕育学生核心素养。

二、统整图像,巧融探究,培育核心素养

就学习内容而言,如今的生物学教学还是过于看重孤立、零散、碎片化地记忆书本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没有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内容仍然与彼此独立、毫无关联的“马赛克”相似。图像作为生物学教科书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努力探寻图像之间的关联,巧妙融入科学探究,在展现图像隐性价值的过程中,彰显图像潜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5章“人体内平衡的维持”的第二节内容。教材依次设置图像有:图15-19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图2)、图15-20肾脏的内部结构模式图(图3)、图15-21肾单位结构示意图(图4)和图15-22尿液的形成示意图(图5)。传统教学,教师往往是发挥图像的解释功能,表现为按部就班,逐一安排学生据图展开学习;学生亦步亦趋,学到的是孤立的碎片化的知识,课堂毫无生机和活力。在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教学课堂中,教师可在深度挖掘上述图像之间内在关联的基础上,巧妙设置步步深入的问题串:“在图像‘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模式图中,动脉和静脉都与肾脏相连,据此你能作何推测呢?”“那么,在肾脏的结构中有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呢?”“肾单位中的毛细血管是否与尿液的形成有关系呢?”这样,通过挖掘图像间的内在逻辑,将对毛细血管的探究凝练为教学的一条主线,让学生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探究性学习中,实现教学的一气呵成和生机盎然。

研究表明,对学习材料加工越深,学生对学习材料理解越透彻。案例中,教师走出图像单一解释功能的围栏,对图像进行“深加工”,以科学探究统整图像,并作为教学内核展开教学。这样,在科学探究的深度浸润中,学生学到的不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而是构成一个知识的链环;学生不仅能实现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形成生命观念,而且能提升科学探究、科学思维的能力。在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过程中,彰显图像潜能,润物无声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三、拓展图像,巧设问题,培育核心素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发生的根本条件在于问题。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知识、新方法、新思想的种子。在图像隐性价值显性化教学中,教师应深度研读图像,深层次解读图像蕴含的隐性价值,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从学生的视角设计问题,以问题指引学生发展,在凸显图像隐性价值的过程中,唤醒图像潜能,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动物的行为》是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17章“动物的运动与行为”的第二节内容,教材编排有图像:图17-9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图6)。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展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图像,并出示相关讨论题(这几种动物行为,哪些是先天性行为?哪些是后天性行为?动物的后天性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吗?)展开教学。这样教学,看似教学过程无懈可击,实际上缺失了思维的深入和情感的波澜。教师可在学生完成认知学习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巧设问题:“蚯蚓和老鼠,哪种动物低等,哪种动物高等?”“蚯蚓、老鼠,哪种动物学习能力强,你怎么知道的?(蚯蚓在受到多达百次的电击后,才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而老鼠多次以后,只要肚子饿了,就会去按杠杆取食物)”“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呢?”学生沿着问题链拾级而上,自然而然地形成情感的共鸣:蚯蚓虽然是低等动物,学习能力很弱,但它百折不回、坚忍不拔、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坚持到底,终于学会本领。在自然界中,我们人类是最高等的,学习能力最强,我们应该有能力学习好。

脱离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像讲解知识要点一样孤立地、人为地、机械地硬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案例中,教师跳出图像解释功能的藩篱,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发展性问题,使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与认知学习融为一体,学生真情流淌,自觉树立责任与担当意识,在图像隐性价值外显中,唤醒图像潜能,涵育学生核心素养。

图像是教科书的第二语言。在生物学课程实践中,让我们贡献自己的教育智慧,多取向、多视角和多维度地挖掘图像丰厚的潜能,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让学生或深度建构,或深度探究,或深刻反思,在彰显图像隐性价值的过程中厚植学生核心素养。

[参 考 文 献]

[1]包春莹.关于高中生物教科书图文整体设计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

[2]周铁民.隐性课程显性设计的前提、可能与途径[J].教育科学,2015(1).

[3]吴举宏.促进深度学习的中学生物学教学策略[J].生物学教学,2017(10).

[4]余文森.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3(11).

(责任编辑:赵晓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