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蔡宝塔
[摘 要]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积聚学生思维生长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直观体验;思维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既可以让学生获取新知,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更可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实际上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的获取,都是以“思考”为载体来获取的。学习数学的过程,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个载体,让学生获得最有意义的思维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积聚学生思维生长力量。那怎样才能积聚学生思维生长的力量呢?笔者认为教师可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观察、操作、猜想、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促进思维发展。
一、巧借信息手段,明晰数学思维
信息手段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手段使传统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数学课堂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探索和发现,学生的数学思考或合作交流通过信息手段也便于进行。巧借信息手段,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明晰。因此,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信息手段,并与课堂资源有效融合,使教学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情感的功能,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因素,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信息手段是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而实施具体的创造性教学,通过其直观的教学功能,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一)》一课时,不仅要关注本节课的知识,把此课作为种子课,还要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铺垫,也就是要对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架构,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手段设计出形象生动的“大炮打怪兽”的课前游戏。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子游戏出发,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拉近师生关系,创设了融洽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告诉孩子们,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要学会感受角度的变化。再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把大角拆分成小角的过程,产生更小的角,从而引出角的单位1°,最后利用“微课小老师”来揭示1°的意义。这样的多媒体课件以其逼真的画面、极佳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去充分地直观感受,既体现了教学方式创新的有效性,又能够让学生的思维“看得见”,促进其思维的生长。
二、注重动手操作,丰富形象思维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在数学课堂中有很多知识是很抽象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尽可能开展直观形象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充分感知事物的表象,促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接受新知,丰富形象思维,从而使学生得到深度的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探索活动:平行四邊形面积》一课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两幅图形,然后让两个学生一个扮演长方形,一个扮演平行四边形来争论谁的面积大的问题,接着提问学生:“你们能当当‘和事佬,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从而激发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欲望。接着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操作,然后在四人小组中讨论,分别求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有的学生用数方格,有的学生先剪一剪再拼一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动手操作,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并适时给予他们点拨。在汇报交流环节,教师放手,以“我当小老师”的形式,让学生到台上将其把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的过程,在投影仪上展示交流,同时让台下的学生对其疑惑的地方进行提问。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索从整体感知走向了分析落实,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利于后面学生共同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直观地去感悟思考的方法,既强化了学生思维的培养,加深其对数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收获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数学活动,把直观感受与动手操作相结合,在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中,丰富他们的形象思维,进而发展抽象思维,思维也就有了蓬勃生长的力量。
三、运用直观语言,促进思维培养
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提高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富有启发性、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并借助教师的表情、手势等良好的教态进行直观性教学,能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思维培养。
例如,教师在教学数学计算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列这个算式呢?”“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一定是这样吗?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这样和学生对话,用直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会这样问自己,有利于严谨的思维品质的养成。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很多学生都能把这个规律背得滚瓜烂熟,但是单靠背是不能将知识进行内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把‘乘换成‘加,把‘除以改成‘减可以吗?相同的数去掉可以吗?”通过直观的提问,把教学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让学生能够深入辨析问题比较,启发学生进行有深度的数学思考。同时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语言的精确性,进而形成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与此同时,教师还需注意到直观的数学语言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教师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数学思想巧妙融合于数学语言中,加深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增强逻辑思维的锻炼以及判断分析能力。
四、引导直观推理,深化学生思维
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的过程。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而小学数学中主要以直观推理为主,凭借学生的经验和直观感受,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出某些结果。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培养直观推理能力,让学生在思考中,能较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推理结果,这不仅能对学生思维进一步深化,还可以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世界。
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一)》时,对学生而言,掌握“除以一个整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这个计算方法并不难,难的是理解这个算理与推导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充分借助直观模型,引导学生发现[47÷2]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基于分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直观推理出:可用4÷2等于2作分子,分母不变,结果就是[27]。通过初步经历算法的形成过程,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再根据直观画图动手验证来解决[47÷3]这种一般情况,引导学生从除法的意义入手,相当于把[47]平均分成3份,求1份是多少。学生自然推出[47÷3]就相当于求[47]的[13],从而逐步推导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直观推理中,学生弄懂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深化创造性思维,深切感受到“数学是一种惊诧的美丽”!
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本质与数学思想,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数学思考正是对数学本质的追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巧妙地借助信息手段,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及教师直观的语言来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以“思考”为载体,进行归纳、类比等推理活动,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注重学生直观体验的数学课,才是在展示数学教学的追求,积聚学生思维生长的力量。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张齐华.“思维可视化”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7(4).
[3]刘丽娟.让儿童的思维看得见[J].人民教育,2014(23).
(责任编辑:李雪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