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赖嘉瑜
[摘 要] 围绕一定话题对现行小学英语教材进行文本重构,能摆脱孤立的词汇或语法的教与学,丰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语用体验及学科情感。在进行文本重构时,教师应遵循源于教学、紧扣话题、基于学情及突显整体的原则,并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英语;话题;文本重构;教学文本
一、基于话题重构教学文本的必要性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英语早就成为人们了解其他地区情况的主要工具,在各类交际活动中扮演着交流或传递信息的重要角色。课堂是语言学习的主阵地,自然也离不开有效的交流,而交流活动的核心便是由话题及实现话题具体化的载体所组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这一载体便是具有有意义话题的教学文本。
但现行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话题的作用与价值。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版)二年级上册教材《英语·口语交际》第8单元“In my room”一课为例,稍有经验的老师也许一眼就能看出“bag”“box”“desk”“chair”这4个词是本单元的重点词汇,“Put ...on/in...”是本单元的重点句型。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这些重点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多专注于如何反复再现与操练这些知识,试图让学生能达到会认、会读、会说甚至会写的程度。
然而,这样的语言学习方式仅局限于教材里呈现的平面信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会显得苍白、乏味,学生的语言学习过程简化成了词组背诵、记忆训练,很难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真正地提升。究其原因,一些教师缺乏对教学文本的核心——话题内容的学习,即没考虑到用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支撑整个教学活动,甚至教材原有的話题也成了摆设,游离于实际的课程与教学中,极易导致学生即便学会了重点知识的外形,也很难真正地理解语言的应用场景,乃至语言背后的文化与生活内涵。知识的学习是有必要的,但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知识背后的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生活教育等。
如此看来,“怎样教”并不是小学英语教学中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回答“怎样教”之前,教师更应该审思与厘清“教什么”。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米才能做出饭来,有好米才能做出香喷喷的米饭。如果将英语课堂教学活动比作烹饪米饭这一过程,教师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寻找到米,准确地说是寻找到“好米”。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米”便是教学文本。那么,是不是把英语教材中的所有语言内容都堆砌到课堂上,就解决了英语课堂教学中缺“好米”的问题了呢?很显然不是。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地取舍或调整”。换言之,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地文本重构,并且重构的重心应是要基于话题的意义去创设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并将新旧知识融于一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好米”是以有意义的话题重新构建的教学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现有的教材进行解构,再根据具体课程选择适切的并有意义的话题进行文本重构,这不仅是对新课标要求的积极回应,也是当下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二、基于话题重构教学文本的教学策略
所谓文本重构,其实是相当于对原有教材的二次开发,即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在教材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剪裁、整合甚至再创作。这种重构虽然是进行具有想象力的创作,但并不是漫无边际的,更不是恣意妄行的。教师要避免在文本重构的路上走偏、迷失,需时刻谨记“知识无涯,重构有度”。文本重构也并非是仅仅在课堂上加一个或几个语篇就行的,它需要考虑和兼顾的问题是多方面的,至少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来进行文本的合理重构。笔者结合自身的观察与实践探索,从中总结出几种重构教学文本时可行的教学策略。
(一)重构的素材应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文本重构的主要素材来源于教材,话题的设定或选择要体现教材原有的主题。但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原材料,只是展开英语教学的一个依据,如果缺乏解读教材文本的意识与能力,会在重构的路上越走越偏。现行大部分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形式均是对话组合或简短的语篇,包括上述举例的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深圳版)也是如此。这一方面说明对话(话题)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为教师重构教学文本提供了原材料。
教师在重构教学文本时的主要素材取自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要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进行改编与创作。例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时候教师将原教材的对话式语篇改为独白式语篇,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的更大信息量和更广信息面;将原本是独白式语篇改为对话式语篇,会极大地加强课堂活动的交际性。
(二)基于学情创设更适切的话题
在确定话题时,教师还要明确重构文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而服务的。因此,除了以解读教材为基础,重构本文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重构的教学文本要符合“i+1理论”的语言输入原则,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太难或太易都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大多数的孩子都喜欢说话,尤其是小学生。但很多学生一到英语课堂就沉默不语,这是为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老师所提出的话题是学生不感兴趣、知之甚少或是无意义的,导致他们无话可说,也无从说起。因此,在话题的选择上,教师除了要兼顾教材原有的话题,还要考虑话题的生活性、可操作性及现实性等,即所选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着手;又要紧扣教材原有话题,不至于跑偏;还要将相似或相关的话题融合在一起,使重构之后的教学文本变得更为形象具体、内容连贯,这些都是在文本重构之时要考虑的问题。这样能有效确保学生具备一定的与话题有关的语言基础,进而才能在课堂上围绕这些话题展开较为深入的学习与讨论。
(三)重构需突显单元整体教学思想
除了上述两个原则,重构文本时还要有单元意识、模块意识,甚至要有全册书的概念,要有小学阶段整套教材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利于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不同年级、不同单元的话题虽有所不同,但往往都内含一定的逻辑关联,有着外在的或内在的某些联系。因此,在进行文本重构时,教师要“瞻前顾后”,整合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话题材料。
需要注意的是,单位整体的教学思想不只是表现在整合相同或相似主题的话题材料上,还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比如,不同年级的文本重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既要考虑前面的基础,也要考虑后续的铺垫。重构后文本的内容丰富程度与难易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教学文本,应以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及夯实基础为主,可以是一组对话、一首儿歌、一首小诗、一个故事等;步入小学中高年级后,由于教材文本在长度和难度上逐步增加,所涉及到的词汇、句型、语法以及文化等内容更为丰富,教学文本的篇幅则需随之加长,可以变成一篇日记、一封信,甚至是一份菜谱、一张告示或一首歌的歌词。
总之,要以整体的大局观来构建教学文本,任何形式的文本都可用于教學中,任何年级与单位的教材内容都可以进行重组,都是为整体教学而服务,无需拘泥于某一个固定层级、单元及形式,只要其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是可以拿来为重构教学文本所用。
三、基于话题重构教学文本例析
可以说,文本重构的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语用体验及学科情感,文本重构的过程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反思,而这个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正是教师教学专业能力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共同发展的过程。笔者在此尝试运用前文所述几项策略,对“In my room”一课进行教学文本的重构,以便更好地与广大同行探讨与交流重构教学文本的经验。
(一)基于原有文本的话题语义来创设新话题
回观上文提及的“In my room”一课,主要是围绕着“在我房间”这一话题进行结识朋友的相关语言学习。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单元学习过很多与本单元密切相关的句型。本单元“In my room”一课要求学生学习文具和玩具的词汇“bag”“desk”“chair”“box”“pencil case”,正确理解并运用介词“in\on”,通过句型“I put…in\on...”表述物品的摆放位置等。但在本课之前,关于玩具和文具的词汇,学生已经学习过“pencil”“rubber”“ruler”“bike”“kite”“ball”“doll”等。因此,教师就可以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滚动以前的词汇,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也丰富了本单元可表达的语言内容。同时,学生上一单元刚刚学过“I can see.../ I like...”句型,在文本带动当中,就可以引用这些句型,使学生输入和输出的文本内容更加丰盈。
也就是说,当所教内容略显单调、情景不够丰富时,教师需要结合已学内容进行单元统整,重构教学文本,创设更为丰富的语境,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本单元就可以在“In my room”的基础上创设出“I like my room”这一新话题,即根据“在我的房间里”这一话题,创设出更具体生动的“我喜欢我的房间”这一话题,这样就在原有教材的话题基础上,创设出内容更丰富、更具有意义的话题了。
(二)根据学情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节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房间,也都有自己喜欢的物品。而如何摆放和整理自己的房间,体会保持房间清洁的乐趣与好处这一能力和情感的目标归属,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是非常符合他们的实际生活需求的。教师可以针对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摆放房间的物品并不只局限于本单元出现的物品词汇,还可以复现一年级学过的文具与玩具等常见物品词汇。将已有知识整合到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当中,使语言变得更为丰盈。
同时,可以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采用学生特别喜欢的动画《粉红小猪》里的主角Peppa和她的弟弟George为文本故事的主要人物,增设“In Peppas room”“In Georges room”两个教学环节,构造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再引出教材话题“In my room”,让学生在参观、了解不同人物房间的语境中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升语用能力。这3个分话题是具有一定联系与逻辑的,很好地丰富了原有教材的话题,设计出了趣味教学情节,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他们喜爱的动画《粉红猪小妹》里面人物的房间情况,然后再过渡到自己的房间摆放物品情况,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始终沉浸在同一个语境中,进行全语境式的学习过程。这样做可以调动其观察能力,激发他们模仿的兴致及获取信息的积极性,同时,学生也能较充分地理解语义,并结合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有品质的语言输出。
(三)以单元整体教学思想来设计教学目标与内容
单元整体教学要求教师用单元整体目标统领分课时的教学要求,而分课时目标的达成又是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因此,按照前文几项原则,教师可以试图重构出3个分课时教学目标与内容,以期通过3个分课时目标的落实,最终实现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本单元创设的话题为“I like my room”,其教学目标为:学生能正确认读和运用物品词汇和句型“I put... in/ on...”来表述房间物品的摆放,通过整理收拾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收拾好房间后整洁舒服的情感。在此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统整下,教师可以对分课时的目标与内容做如下设计。
第一课时的话题为“In Peppas room”,通过Peppa姐弟俩收拾好圣诞节礼物的故事,让学生感知并理解文本,初步区分in和on,并尝试认读相关物品的词汇。同时,初步体验收拾好自己喜欢的东西、房间整洁的良好感觉;第二课时的话题为“In Georges room”,通过George 不见了心爱的恐龙并开始寻找恐龙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文本带动中进一步运用词汇和句型,更进一步体会到房间不整洁、东西没摆放好就难以找到自己的物品,由此带来的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从而体会到收拾房间的重要性;第三课时的话题为“In my room”,通过教师引出自己的房间,在学生的帮助下收拾好,再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亲自体会并陈述他们是如何摆放自己房间物品的,练习语言表达能力。这样便可通过3个连贯的、有意义的话题及内容来完成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设计目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境中习得语言知识,也能让学生对生活物品的摆放与整理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督促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达到育人的效果。
(四)借助信息技术更好地实现课程育人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最关注的是课堂是否能够体现其育人的价值。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生活。除了基于有意义的话题构建有趣的教学情节,设计层层递进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文本重构时,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仅靠语言与文字难以实现的情感教育。***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上均强调了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部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也指出要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可见,借助信息技术来解决日常课堂教学问题的能力,已成为新时代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
本课例中由于仅靠语言描述,很难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参观他人房间及摆放自己房间物品这些活动情节,因此,教师可以提前预设好,如与家长合作拍摄一些班级里学生的房间,或通过视频在线跟学生家长对话,甚至可以利用VR技术给予学生可视、可听、可感的真实体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与体验不同人房间的物品摆放及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拓宽对房间物品摆放的认识。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能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融入课堂,在语言内容带动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实现教学情感目标的渗透,引起学生内心共鸣,突显课程育人的价值。
[参 考 文 献]
[1]王世发.话题·交流[J].中学语文教学,200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刘指引.基于问题设计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
[4]钱满秋.基于可理解性输入i+1理论的英语词块习得探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3(3).
[5]王锡安.加强学校课程整合,回归课程育人本质[J].教育科学论坛,2015(17).
(责任编辑:符 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