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吴亚瑞
厦门市金尚小学,福建厦门361000
当PIRLS理念遇见语文阅读策略——以《唯一的听众》为例
吴亚瑞
厦门市金尚小学,福建厦门361000
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借鉴PIRLS(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理念,运用预测与推论、自我提问和监测、连结与整合、评鉴文本、图形化等语文阅读策略,发展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学会表达,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PIRLS;阅读策略;核心素养
PIRLS即“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是一项针对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国际测试。PIRLS认为,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学生能理解及运用语言能力,从各类文章构建意义。他们能通过阅读学习,参与社会活动,享受阅读乐趣。因此,PIRLS界定阅读功能为:信息类阅读旨在搜寻、获取、应用讯息,以应对或解决生活问题;文艺类阅读意在享受阅读中的乐趣,增加生活经验。PIRLS将阅读理解分为四个层次:获得信息、直接推断、综合并解释篇章、评价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PIRLS理念,通过预测与推论、自我提问和监测、连结与整合、评鉴文本、图形化等语文阅读策略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下面试以笔者执教的《唯一的听众》为例。
面对陌生的文本,读者往往会从一些显性或隐性的线索去追根溯源,去预测和推论阅读内容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并在实际阅读中进行验证,从而获得阅读的新奇感和愉悦感,这样的阅读过程有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同时,在预测与推论的过程中,非常强调线索和依据,学生必须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背景,必须观察和联系文本的前后细节线索,必须结合自己阅读同类型文本的经验。因此,预测与推论不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的效率,还能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发展。
《唯一的亲人》作为一篇人文类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信息对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局、人物的命运、文章主旨等多方面进行预测和验证。
教学呈现:(教师用五年级的学生执教六上《唯一的听众》,将课文纸藏在学生抽屉中,学生未接触过课文)
师(出示课题):看到课文标题,你能猜猜课文可能写什么吗?
生1:可能是写有个表演者水平太差了,只有一个听众观看表演吧?(学生大笑)
生2:可能是写有个表演者有个忠实的粉丝,他全场自始至终都在观看表演吧?
……
(学生兴致盎然)
师:那么大家的猜测对吗?我们来看课文。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但课文纸上只出示1~9段)
师:读到这儿,你们再推测一下,故事的结局如何?记住,你的推测必须有合理的依据。
生1:我猜小伙子一定会成为小提琴高手,因为文中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而且文中妹妹说老人是乐团首席小提琴手,她的评价应该不会有错。
生2:我猜小伙子会永远记住这位老人,因为文中好多地方都提到了“唯一的听众”。
在以上教学环节中,第一次的预测与推论是针对课题的,旨在通过对题目发散性的猜测,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教学预热与造势;第二次的预测与推论则是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之上,基于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解读,从行文中得出的线索,对故事结局的结论是学生经过缜密的思维之后得出的成果。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进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阅读文本的进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检测题目,让学生带着明确的阅读目的,将注意力集中在相应的阅读材料上。随着阅读的深入,运用分析推论、重读修正,检查自己的阅读效果,从生疑、探疑到解疑,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阅读认知活动方向。
在《唯一的听众》教学中呈现:
师:老师想通过两道判断题检验你们是否读懂了课文,请注意从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①“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
②老人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是发自内心的赞美。()
(学生静思读文,讨论交流)
第一题:
生1:“我”不是白痴,因为这是父亲和妹妹对“我”开始拉琴时的评价,但随着“我”的努力,在课文第9段中,妹妹已经改变了对“我”的看法,“我”的演奏让她大吃一惊,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第二题:
生1:老人的话是善意的谎言,其实“我”没有演奏得那么精彩。
生2:老人的话是发自内心的赞美,因为“我”的琴技突飞猛进了。
师:看来大家有分歧,没关系,真理越辩越明。咱们再次认真地重读课文,找出根据来。
(生第二次重读文本)
生3:我从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我要为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特别是从“又酸又痛、湿透、尽心尽力”这些词语中感受到小伙子的认真和勤奋,他的琴技一定提高很快,因此打动了老人。
生4:我从“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特别是“微笑、悄悄、深深”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老人面带微笑,手指随着音乐打着节奏,显然陶醉在美妙的琴声中了,可见年轻人的琴技多么高超。
在这两道检测题中,问题的解决都得益于学生反复地研读文本,从文本的字里行间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当学生产生不同看法时,如何修正错误呢?教师不急于抛出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再次反复读文,关注并检索、提取有关的信息,特别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直接推论,并把相关的信息整合起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辨思析义,从而产生了正确的观点。
在阅读时,读者经常会由此及彼,运用连结与整合的阅读策略。例如,可以通过与自身原有知识经验,已有学习背景的联系,或者从这一文本到那一文本,也可以通过文本上下文之间(包括其他补充阅读材料)的联系,还可以凭借观察图画、展开想象等手段,去思考和理解,与文本产生共鸣,并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在《唯一的听众》教学中呈现:
师:有了这位唯一的听众之后,“我”发觉自己变了。请再次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你能用“以前……后来”的句子说说“我”的变化吗?
生1:以前“我”是躲在树林里拉琴,后来“我”又在家里练琴了,现在“我”站得很直地在老人面前拉琴。
师:这是“我”行动上的变化。
生2:以前“我”十分沮丧,后来,在老人的鼓励下“我”感到兴奋,有了信心,现在拉小提琴成了“我”无法割舍的爱好。
师:这是“我”的心理变化。除了“我”之外,还有哪些人也有变化?
生3:以前老人说:“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后来老人说:“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生4:以前父亲和妹妹经受着“我”的“折磨”,后来“我”拉的奏鸣曲让妹妹大吃一惊。
生5:以前观众都吓跑了,后来有了老人这位唯一的听众,现在“我”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
师:通过这样前后对比联系,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生:说明在老人的鼓励下,“我”有了自信心,更加勤奋练琴,琴技进步很大,让父亲和妹妹对“我”刮目相看,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听众。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以前……后来”这一句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必须通过前后文之间的联系,在相关联的文本情境、文本句子和词语层面来加工语言,拓宽思维,在文本的观点间建立联系、综合信息,重新建构文本意义的内涵。
PIRLS提出学生阅读理解的核心要素“理解过程”第四层级能力为“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这也是最高层级的能力要求。这一项能力与文学艺术评鉴、欣赏等“阅读评价能力”以及通过仿写、变式转换、创编等“阅读迁移能力”密不可分。学生要通过已有知识与技能,发现文本的表达特质。这一过程能否深入有效,有赖于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已有的阅读体验,更有赖于教师利用课文为例子,在日常教学中,扎实有效地进行持续性的训练。
在《唯一的听众》教学中呈现:
师:那么,课文中有几次写到老人的眼神呢?用“____”划出。
(师出示相关语句,学生核对)
师: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平静的眼神包含着怎样的心声呢!
师引:当我第一次鼓足勇气,偷偷地来到树林里练琴,老人平静地看着我,那眼神仿佛在说……
(生想象说话)
师引:当我坚持每天准时到小树林里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老人平静地看着我,那眼神仿佛在说……
(生想象说话)
师引:当我琴技突飞猛进,老人边听边悄悄打着节拍,她平静地看着我,那眼神仿佛在说……
(生想象说话)
师:那平静的眼神呀,就像深深的潭水,那眼神里包含老人对我的……
生1:真挚的关爱。
生2:无言的鼓励。
生3:默默的赞赏。
师:同学们,文中“平静”一词出现了3次,是不是显得有些啰嗦呢?——
生1:不是的,因为每一次的“平静的眼神”里包含的感情不一样。
生2:这样反反复复地写,给人留下的印象很深。
师:重要的事情说3遍(生笑),看来这样隔着几段重复写,或者连续写,这样“反复”的写法的确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强调的作用。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以3次“平静”的眼神为触发点,不但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老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其中的细微差别,感悟“平静”背后的不平静之处,更通过品析评鉴,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反复”这种言语运用形式的秘妙之处,并可以通过课后相应言语训练作业的布置,继续将“反复”这一言语形式的训练内化进行到底,不仅要“悟表达”,还要会运用。
“图像化阅读策略”指的是凭借图片、图表等手段,通过直观的图像与感性的文字形象搭建桥梁,引导学生提取并整理课文关键信息,再现课文脉络、表达特点、关键片段及词句,使学生完成文本的整体建构,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具体有人物关系图、情节结构图、思维导图(知识树)等多种形式。
在《唯一的听众》教学中呈现:
在上文(三)(四)的教学环节之后,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相机进行板书:
通过这一思维导图的建构,学生能将人文性文本中多元繁复的信息转化为直观可视的信息,提纲挈领,条分缕析,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让学生在更广的阅读视野下进行赏析、品鉴、评价。
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过程,笔者相信,通过运用PIRLS理念指引下进行的语文阅读策略,必能发展学生阅读思维,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促进学生学会表达。
[1]鲍道宏.从“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反思小学阅读教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5(10).
[2]周步新.明晰与建构:小学阅读联系策略教学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7).
[3]李求宝.图像化阅读策略的四个“学导点”[J].小学教学参考,2015(28).
(责任编辑:符洁)
吴亚瑞(1974-),女,福建厦门人,小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