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牵“文线”聚焦语用——三教《槐乡五月》

时间:2024-05-09

谢杏淑

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宁德355100

巧牵“文线”聚焦语用——三教《槐乡五月》

谢杏淑

霞浦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宁德355100

基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义下的阅读教学应该关注什么?具有怎样的阅读取向?教师要有很强的课程意识,教学重成就语用主体,将人本与文本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细细考量基于文本之“例”的本体教学价值,选取文本中既有“情”又有“采”的核心内容为教学切入点,巧牵文线,聚焦语用,遵循语言、“文线”、语境的实践框架,引导学生反复经历内外两个不同方向循环的阅读实践过程,以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

“文线”;语用;语境;核心内容

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找到文本的核心内容,把它作为统领全文的一条线串起文本中的语言点,还原、激活文本语境,引导学生学习、积累、运用语言。这样,文本才会立起来,才能真正释放学生的表达力,达到语与文相得益彰,言意共生。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散文,文中作者用形象优美的语言描绘槐乡五月的花美丽、味香甜、孩子乐,用诗般的意境把花与人交融在一起,突显“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一主旨,尤其第一自然段的语言备受开课教师的青睐。笔者3次执教了本课,但每次执教的过程都是一次语用实践理念的蜕变。

一、重语用认知语言形式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义下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感悟文本“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悟到“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区别于常态阅读的自身存在。基于这样的思考,第一次备课时笔者反复阅读文本,揣摩每个句子的表达形式及其语言特色,并设定教学目标: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关注写作方法的学习,实现阅读与写作的双重观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1)整体把握,提炼句意;(2)指向写法,找相关词句;(3)逐句品读,学习写法;(4)熟读成诵,积累词句。

本着这样的教学思路,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段意,试着用一个字说出对槐乡五月的印象。当学生提炼出每句话的中心词“香、美、甜、乐”时,就直奔目标指向写法,以“课文哪些地方写得好”为话题,引导学生逐句品悟作者是怎样写香、美、甜、乐的。如学生在交流“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写得好时,笔者就引导他们学习作者打比方的方法;学生交流“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写得好时,笔者就随机指导ABB式词的妙用,再读、积累课文中出现的ABB式词语;品析句子时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香喷喷”“香气扑鼻”“浸”,采用换词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这样逐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后,又引导学生整体归纳段落的表达方式:作者从花的颜色、形态、香味三个方面具体描写槐花,渗透如何描写花的写作方法。

上完课总觉得课堂很理性化,干巴巴的缺失点什么。课后评议时,教师们肯定了本课的几个亮点:能规范、准确地抓住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能关注学生的表达,启发学生进行读、听、说、背诵、写字一系列的实践。但同时提出思考:教学时什么都抓,面面俱到,“碎片化”地教学语文知识方法,这违反学生学习规律。应尝试用一条线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另外,还对文本进行解读提出建议:本课“语”教得好,但只重“语”,不重“文”,因为“文”是课堂的起点,“文”是一条线,“文”也是收的落点,“文”即是隐性的作文。像这篇课文中,“香”才是“文”聚焦的一个点,美、香、甜、乐不是并列关系,“香”是一条明线,“乐”应在更高的层次上,“乐”是一条隐线,教学时要双线并进,这样文本就立起来了。

这番评点让人豁然开朗,“零敲碎打”式的讲解表达形式,导致教学重理性认识,而忽视感性体验。当教学变成知识结构的过程的时候,就只有概括、只有抽象思维而没有情感、没有形象思维,留下的只是干瘪的东西。静下心一次又一次反复阅读文本,发现本文在篇末点题“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从文本内容上看,槐花的香气弥漫在文中每一个自然段的字里行间——“清香、醇香、浓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他呀,准会被香气熏醉了”“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再从学生认知角度看,每次教学时问及学生“用一个字说一说槐乡五月在你脑海中的印象”,学生脱口而出的总是——“香”。明晰文本这一核心内容,笔者进行了第二次的教学。

二、重体验语用实践

第二次教学紧扣文本的核心语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把聚焦点落在“香”上,将它作为统领全文的一条线,串起美、甜、乐,这样,教学思路更为简洁、明了,收到“执一而驭”的效果,并把落实这条“文”线的总体思路做了很好的定位:以语言带动内容,其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也是语言,创设多种情境上引下联,还原、激活文本语境,在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中使学生更形象丰满地感受到“五月槐花飘香,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例如,教学第一自然段,遵循着以美引出“香”、以甜强化“香”、以乐升华“香”的文路,引导学生深入语言,体悟文本表达策略。由于本段语言表达上打比方的写法占很大篇幅,因此,将它作为学习语言的核心价值内容,先从视觉角度上引导学生把目光锁在描写槐花颜色、形态美的语句上。

(一)对比阅读体验,感受语言的意蕴感

对比性阅读能够更直接而有效地揣摩感知作者表达的精妙,能够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文本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感受到打比方的句子写出槐花美的基础上,相机采用了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旨在引导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看来打比方的句子让大家看到了槐花的美,如果老师把这两句话中打比方的部分去掉,你们觉得好吗?”出示句子:(1)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2)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玉雕的圆球;有的槐花一条一条地挂满枝头,近看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这样,以对比性阅读体验的方式突显出打比方的表达形式,让学生感受语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

(二)想象画面体验,发展语言的形象感

教学实践反馈,学生在对比句子时往往只抓住语言的表面现象谈体会,如“加上像玉雕的圆球使句子写得更加具体生动”“加上似瑞雪初降把槐花写得更美”……如何打破这种空泛体悟的瓶颈,把学生“渡”到文本的语境中,实现从感言到得意的有效融合?笔者巧妙启发学生把读到的文字想象成画面,以己之心观照其境:“会读书的孩子会把读到的文字想成画面。你看,‘似瑞雪初降’让我们好像看到了槐乡的山里、洼里、坡上、岗上,到处都是槐花,雪白雪白的,似雪花纷纷飘落,一片白茫茫。那‘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像玉雕的圆球’又是怎样的画面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直观遇到想象,各种姿态的槐花具象成一幅幅的美丽画面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意会成学生丰富的言语表达。在这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语言内容,并把课文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言语表达,这其实也是语言的运用。语言、文线、语境三者很好地诠释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框架。

教学时引导学生反复经历上图所示的内、外两个不同方向循环的阅读实践过程,以实现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目的。

(三)创意表达体验,培养语言的层次感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发现文本的表达特点。上段引文中同是打比方的句子用词却不同,有的用“如”,有的用“像”,还有的用“似”,这是中年级学生练习打比方的一个很好的语言范例,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生长点。在对比想象的感言会意后,相机创设语境引导学生积累内化运用语言:“同学们,无论是远看还是近看,槐花总是那么婀娜多姿!我们远远看去,槐花似________;把镜头拉近一点,有的槐花抱在一起远看像________;有的槐花一条一条的挂满枝头,近看如________”。为了更好地体现文本言语的增值化,笔者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打比方的词“像、如、似”说说课件中各种姿态的槐花:“想亲眼去看看这美丽的槐花吗?在你们的眼里槐花又似什么?像什么?如什么呢?你能仿照作者的语言说一句吗?”出示句式“有的槐花______,似______;有的槐花______,像______;有的槐花______,如______”练习说话。如此,紧扣文本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在迁移模仿的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从而释放学生的表达力,很好地诠释了习得是为了更好运用的铁律。

散文形散神聚,语言形式活泼自由,但作者在表达上有其“文”路。在此教学的基础上,笔者顺着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感受小蜜蜂和孩子们的欢欣、喜悦,把错落有致的对称句式变成一首小诗,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诵读。孩子们诵读着诗一般的语言,脸上洋溢着甜甜的笑容,从味觉上的“甜”进一步强化了嗅觉上的“香”。接着回归整体让学生体验槐乡孩子的快乐:“槐乡的孩子,看到这么美的槐花,闻到这么香的槐花,吃到这么甜的槐花蜜,怎一个乐字了得!难怪作者说——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是对“香”更高层面的升华,学生由衷宣泄赞美之情:“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这样,第二次教学以“香”为聚集点,唱响“槐花飘香,槐乡孩子乐”的主旋律,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惊喜。学生在学习、发展、运用语言的同时得到了视觉、嗅觉、味觉上的全新享受。

三、重成就语用主体

第二次重体验实践的语用教学自以为是第一次重语言形式语用教学的一次完美提升。但观课专家指出,第一次教学注重语用的认识,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性认知语言形式,其实质是将语用知识等同于语用实践——这是对“语用”的误解;第二次教学重把握核心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感受语言的形象感、意蕴感、节奏感,体会语言情感与美感等,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感性经验。但基于内容意义上的文线——“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值得商榷。“文线”的内涵应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阅读教学要把握语文的核心素养,留下学生能带走的阅读能力、阅读方法;教学中教师牵的痕迹还是很多,应该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的阅读空间和阅读体验。

在这个理念的指引下,笔者进行了第三次的教学。有机整合基于理解的阅读实践和基于表达的阅读实践,重在突显两个主体,以学生为语用阅读实践的主体,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教学内容主体。教学形式上打破教师逐层牵引阅读的思路,而是引导学生自主潜心读课文捕捉信息——“这一自然段作者所要表达什么情意呢?”关照不同层次的学生说自己的理由,在交流的基础上再读课文,再汇报,着重引导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尝试有感情地、富有个性和创意地朗读,把朗读与表情达意紧密关联,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信。基于学生理解实践的基础上组织概括性阅读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段意,引导学生从看到、听到、闻到三个方面理清段的顺序,从槐花的颜色、形态、香味把握状物的方法,把握段的结构。

教学内容上重新界定“文线”。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讲到两个字,一个是“情”,一个是“采”。“情”就是思想感情,“采”就是语言文字表达。教学最好的突破口就是找到既有“情”又有“采”的切入点。]再次研读文本语言,发现作者在表达形式上每句话的前半句都是写自己观察到的,后半句都是展开联想。因此,将“观察加联想的状物写法”定为教学的切入点,并以此为教学文线,串起描写槐花颜色、形态、香味的语言,感受“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双线并进,“情”“采”统一。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内容重在学习联想表达中“像、如、似”等打比方的表达形式,激发学生内在体验,在对比、想象画面、创意表达中进行言语实践,在语用自主实践中经历语言、“文线”、语境阅读实践过程,并结合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观察多种形态的槐花,丰富学生的联想,启发学生思维,在写法迁移中习得联想表达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次教学重成就语用主体课堂,教学更为灵动高效。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阅读教学的核心概念”。3次执教《槐乡五月》,都将课堂教学指向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但选择的语用训练价值点不同,呈现不同的语用实践教学。碎片化教学语文知识方法是违反学生学习规律的,功利性的语用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错失。文本中的语言学习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师要善于抓住文本中的语文本体性内容作为教学的核心价值内容,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巧牵“文线”,聚焦语用,在具体语境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高祥虎.“学习运用”语义下的阅读教学取向[J].语文教学通讯,2014(6).

[2]刘仁增.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的建构[J].小学语文教学,2012(19).

[3]方智范.理解与创新:人本中心的透视和解读[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符洁)

谢杏淑(1973-),女,福建霞浦人,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