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景的窗

时间:2024-05-09

郁虹

[摘 要]

写景类文本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这类文本,文质兼美,描摹细致,情思饱满,想象丰富,是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学生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教师应突破“现实风景”的限制,将教学的视野指向语言、指向情感、指向学生,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味”,悟出作者借助文本所表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景的窗。

[关键词]

写景类文本;赏景;视角;乐趣;语言

写景类文本是语文学习中一道独具韵味的风景线。这类文本,文质兼美,描摹细致,情思饱满,想象丰富,是最能够展现语文的语言魅力、也是最值得学生精读品味的选择对象。然而在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理解和体悟写景类文本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着眼于眼中看到的风景,而忽略了欣赏“风景”里的语言,造成学生很难透过语言文字去走进文本,体悟情感。那么,如何进行写景类文本的教学呢?笔者认为,教师应突破“现实风景”的限制,将教学的视野指向语言、指向情感、指向学生,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情”,品出文本的“味”,悟出作者借助文本所表达出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景的窗。下面笔者以《西湖》为例,谈谈写景类文本的教学。

一、丰富学生赏景的视角

教学中年段写景类文章时,很多教师往往会把教学的着重点放在“品咂精彩语段”上,这本无可厚非,但是,教学中往往容易忽略对文本的整体把握,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因而,学习这类写景课文,教师首先要整合引导,帮助学生亲近文本,获取整体感觉,尽量减少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西湖》一文构思缜密精巧,作者按照总分结构,描写了西湖的青山秀水。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让学生听读课文,产生自己的初步印象,并说出这种直觉。接着让学生明了作者的游览顺序,发现行文中描写的景物,这对理解全文的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师:先听老师来读课文,小朋友们一边听一边展开想象。听完以后,把自己对西湖的初步印象告诉大家。(师范读课文)

师: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自己对西湖的初步印象?

生:西湖真美!

师:你听得很认真!

生:西湖仿佛是人间仙境。

师:你真会概括!

(师出示: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师:这就是作者对西湖的总体印象,谁来读一读?

师:读到这儿,我们忍不住想:这西湖到底有多美,竟然能被誉为“天堂里的明珠”?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览西湖,尽享那儿的秀美风光。

(生默读课文,圈划词语短句)

师: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或者短句?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师板书:站立远眺 边走边看 泛舟湖上)

师:作者依次介绍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呢?

(生汇报、领读景物名称)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学生放在首位,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默读感悟中,自己去发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发现作者观察的景物。教学,是一种等待,等待学生阅读的发现。这样的发现,不是教师直接的“告诉”,而是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去找寻作者的游踪,找寻西湖的多处美景,让学生赏景的视角更为丰富。

二、分享学生赏景的乐趣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经说过:“影响学生学习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对于写景类文本,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哪儿?教材所选取的写景文所呈现的自然美景,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一定能欣赏到的,教师若只是依文逐句逐段讲解,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学,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阅读的感受。

师:西湖处处是景,景色迷人。今天,我们先来远眺西湖,领略它那非同一般的美。

(师出示学习任务:反复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最能反映山峦、湖面美丽的关键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师:哪一小组来汇报展示?

生: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师: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山峦的美丽?

生:我从“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感受到山峦的美丽。

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生:层层叠叠,让我感觉到山是一层又一层的,它们还重叠在一起。

生:我对“连绵起伏”有感受,山一座连着一座,起起伏伏的。

生:我想补充,山还是有高有低的。

师:是呀,环湖山峦的形态多美,美得立体,美得富有变化。

师:还有同学有自己的发现吗?

生:“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从这里我知道了这些山有很多颜色。

师:再看看是什么颜色?

生:绿的,青的,浓的,淡的。

师:这是写山峦的色彩美,它绿得丰富,充满了生机。

生:环湖一片绿色,浓浓淡淡,深深浅浅,美得就像一幅山水画!

师:“山水画”就是这样浓淡相宜、虚实相映,通过色彩层次的变化,营造出特有的意境美。所以说,只有大自然这位最高明的画家才能画出西湖这样美丽的山水画。

师:你觉得哪些词语写出了湖面的美?说说你的感受。

……

《西湖》第一课时的教学以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为赏读重点,让学生反复品读,圈画出最能反映山峦、湖面美丽的关键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语文老师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带领学生解读词语,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山峦的美丽?哪些词语写出了湖面的美?说说你的感受……”——这是阅读的想象。学生依靠想象把文字中的内涵释放出来,触摸到积淀于文字深处的东西,从而产生情感的搏动与美的享受。写景类的文章更要让学生读词语验证结论转变为从词语引发自己的感受:“从‘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中,你感受到什么?‘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又让你感受到什么?”——这是阅读的理解。这里的理解,就是要深入阅读的深厚土壤,欣赏被精彩描摹的景物之倩影,聆听自然的清音,寻找美妙的踪迹,让赏景的乐趣弥散在课堂之间。

三、发展学生赏景的语言

学习言语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感悟写法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因此,阅读教学要指向言语表达,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表达的精准。写景类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散文,从教学价值来说,值得学生领悟的有三种美:景物美,情感美,语言美。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学习如何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特定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教学就是一种耕作,种植学生言语的种子。

师:老师很喜欢这两句话,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看老师有没有背错。

(师背诵)

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②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师:老师背得正确吗?

生:正确。

师:我们在背诵的时候,要尽量做到不添字、不少字、不换字。

师:这两个句子虽然一个写的是山峦,一个写的是湖面,可是用的表达方法是相同的,你知道吗?

生:都用了比喻。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你认为比得好吗?

生:第一句中把环湖的山峦比作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我觉得很像。

师:“山水画”就是这样浓浓淡淡、虚实相映,通过色彩层次的变化,营造出特有的意境美。

生:第二句中把湖面比作一面硕大的银镜。

师:你觉得比得好吗?

生:比得很好,因为它们之间很相似,都是平平的,亮亮的。

师:也就是说,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应有相似性,这样写出来的比喻句才能起到生动说明、进一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作者善于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写出景物的特点,我们也来学着写一句吧。

(“……真像……”和“……犹如……”任选一个词仿写一句话,学生交流,教师评议)

精美的文章需要有精致的教学过程,这需要老师在备课中深入挖掘文本的语言韵味。教学中对“景”美的欣赏,不应依赖于图片和录像,而应从文字中“涵泳”而来。“涵”,《辞海》的解释是“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合起来的意思就是学习语文要沉浸在作品的语言之中细细品味,反复体悟。因此,在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涵泳”,就是要听听它的声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之中加以揣摩,精细化地感受词的内涵,从而获得阅读的美感。

写景类文本的教学,要处理好“语言里的风景”和眼中的“风景”的关系,要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语文学习所带来的愉悦。写景类文本的教学,要为学生打开一扇赏景的窗,这扇窗是审美的窗,是愉悦的窗,是可以终身享用的窗……

[参 考 文 献]

[1]于国祥.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

[2]吴欣歆.基于深度解读的阅读教学改进[J].中学语文教学,2013(5).

(责任编辑:符 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