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学语文写景散文的习作价值探寻

时间:2024-05-09

徐江波

[摘 要]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38篇写景散文,而学生在写景散文的习作中却存在有游无踪、游东写西等现象。从例文的习作价值角度考虑,从厘清文章结构、聚焦语言秘妙、捕捉景物特点、着眼语言发展等几方面进行一文多用的教学实践研究,能够达到培养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生命的育人功能,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一文多用;写景散文;习作价值

在学生的日记、周记中,经常读到孩子们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虽然有部分习作作品能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但仍有很多像流水账,尤其是写景类习作中有游无踪、有物无形、有景无情、游东写西的不少。而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至六年级上册共编排了38篇写景散文,共涉及13个单元。课后练习安排了相关的小练笔5次,园地也有相关的习作11次。例文、训练如此之多,为什么很多孩子的写景习作还是存在这么多的问题呢?这确实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厘清文章结构,揣摩写景散文的布局谋篇

“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要想写好文章,布局谋篇很重要。不同的文体,行文思路和段落安排都有讲究。细读小学教材中的写景散文,你会发现它有很多典型的共性写作结构,也有其独特的个性写作结构。

(一)写景散文的共性结构

小学教材的写景散文都有明显的结构特征。其中总分总结构、分总结构和总分结构的课文居多,共18篇,占47.4%。如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还有散落在各年级的《北京亮起来了》《桂林山水》《彩色的非洲》等是总分总结构。先分后总的有《日月潭》《葡萄沟》等,先总后分的也有《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等。教学这一类结构的课文,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时,教师要设法引导学生发现这一特点,学会利用总起段或总结段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由此明白总起与总结在写作中的作用。

其次,占比例较高的是按游览顺序和时间顺序写的例文。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七月的天山》等都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山雨》等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教学这一类的课文,教师可通过让学生画出表示方位或时间词语的方式,发现这些词一般出现在每个自然段开头的规律,进而体会有序的表达和如临其境的感觉。

另外,还有按景物的几个方面来介绍的,如《赵州桥》《珍珠泉》等。学习这一类结构的课文,教师让学生通过划出过渡句,体会衔接的巧妙、表述的清晰与浑然一体。

以上几种写景散文的共性结构是小学生习作中最常见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仔细揣摩,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文章的结构。

(二)写景散文的个性结构

虽然总分结构按游览顺序、按时间顺序、按景物顺序等几个方面是写景散文最常见的结构形式,也是小学生最容易发现和掌握的基本结构,但具体到不同的课文,其运用又是灵活多样的。通过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有时也会出现纵横交错的结构。如《鸟的天堂》既有时间的推移,又有移步换景的顺序;《秦兵马俑》全文是总分总结构,分述部分又是总分总结构;还有总分总、分总、总分结构中的分述部分又是按游览顺序或时间顺序写的,如《北京亮起来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观潮》等。学习这类结构的课文,我们要先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的大框架,再细读分述部分,然后逐段学习。让学生明白,写景散文不管是写一段话,还是写整篇文章都是要讲究结构的,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也是有一定顺序的,用这样的表达,才能把意思说明白。所以,在低中段写景散文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感受写一段话的顺序结构。这样,到了中高段再逐步要求文章的结构有序就容易多了。

除了纵横交错的结构外,另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观察顺序介绍的,如《长城》《荷花》等。还有《小桥·流水·人家》是按景物的组织关系介绍的,也有虽然是按时间顺序和方位顺序写的,但在段落的开头并没有明显的表示时间、方位的词语,而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等等。虽然它们不是写景散文中最典型的写作结构,对小学生写景散文的习作要求也不能太高,但教学中,教师还是要让学生初步感觉到写景散文结构的千姿百态和各具特色。

二、聚焦语言秘妙,领悟写景散文的表现手法

写景散文一般以叙述和描写作为基本表达方式,而且不能是纯粹的客观纪实,故以描写见长。文辞优美、笔底含情成了写景散文的一个共同点。可是,学生却往往出现有物无形、有形无色、有色无声、有景无情等现象,而且这一直是学生写景习作中不易攻克的难关。因此,写景散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笔下美丽的景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并习得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写具体、写生动,如何景中融情。

(一)见闻与联想结合

在小学教材的写景散文中,叙述与描写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大部分是见闻与联想的结合。如《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欣赏这段语言时,教师可以这样问:“作者看到了什么?”“他想到了什么呢?”“作者可不可以只写漓江水静、清、绿呢?”让学生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再想一想,发现作者看到的只是漓江的水——静、清、绿,而作者却因漓江的水想到了与之不同的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由静止的水想到了本应流动的水,还由水的绿想到了相似的无瑕的翡翠。正是因为有对比联想和相似联想,才有了烘云托月的效果。

(二)动态与静态搭配

学生观察景物时,习惯于观察它们的静态,很少关注它们的动态及变化,表达时更难做到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所以,学生笔下的景物总是会显得很呆板。

教学《燕子》一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对比着读,会发现第一自然段是对燕子静态时的外貌描写,而第三自然段是写燕子在天空、在稻田翻飞的情景。如果作者只写静态中的燕子,我们就感觉不到燕子的活泼机灵。但如果只写燕子轻掠的身影,就无法清晰地看清燕子的形象。是作者静态与动态的搭配描写丰满了燕子的形象,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正面与侧面互补

学生在习作中还有一种不能把景物写具体的原因就是只知道正面描写,不懂得侧面烘托,致使他们面对景物常常觉得无话可写。如何让学生学会用“绿叶衬红花”的方法将景物写生动、写具体呢?还是以《燕子》第二自然段为例。“才下过几阵蒙蒙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地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欣赏时,教师可以抛出这样的话题:“这段话分别写了哪些景物?题为《燕子》,可本段四句话中,为什么只有一句话提到了燕子呢?”通过辩论,让学生明白,表面看是写细雨、柳丝、草和花,但实际上却是突出了燕子才是春景中的主角。细雨、柳丝、草和花只是燕子活动的背景。

(四)情感与景物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强调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自然流露在写景的字里行间,寓情于景。可是,很多小学生习惯写景以后再直接抒情。如在习作的结尾经常可以读到“我们的家乡真美呀,我爱我的家乡”,但无法让读者产生共鸣。

带着学生通读教材中所学的写景散文,会发现二至四年级的写景散文一般都是纯粹的写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喜爱之情流露在字里行间,借景抒情,而且作者在开头和结尾也会直接抒情。而五至六年级的写景散文更多了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表现手法。如《桂林山水》片段:“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就是直接抒情与字里行间流露赞美之情相结合的典型段落,是课文中最常见的一种抒情表现手法,也是最适合小学生模仿的。再如《山中访友》,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完全把山中的一切景物都当作了自己的朋友。他会跟山泉打招呼,能听懂溪流吟诵的小诗,能猜中云雀谈论的话题……景中有人,人中有景,这是又一种物我相融的抒情表现方法。文本细读可以充分挖掘、捕捉教材中的习作价值点,实现一文多用。可以单元前后对比着读,发现不同的抒情表达方法,也可以是不同年级同类表现手法的复现。学生自然就能在阅读感受和模仿迁移中慢慢习得这些习作方法。

三、捕捉景物特点,习得写景散文的个性表达

天下的景或物,千姿百态,各有各的特点。单是水,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的时间里,它的形态、声响、颜色都是不一样的。可学生写“我的校园”往往让你不知道他写的是哪一所学校,似乎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又觉得哪一所学校都不像,千校一面,这就是学生不会捕捉景物特点、生搬硬套的结果。

(一)时间不同景不同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每个季节中作者描写树木的句子展开教学。同样都是描写小兴安岭的树木,但春天的树木是新的枝条、嫩绿的叶子;夏天的树木是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的;秋天的白桦和栎树叶子变黄了,松柏更苍翠了;冬天的树木积满了白雪。学生很容易就能发现同一个地方、同一种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其色、形是有变化的,按一定的时序写出来,可以表现出景物的丰富多姿,产生美的感受。

(二)气候不同景不同

教学《日月潭》,教师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日月潭美丽的基础上设问:薄雾中的日月潭是怎样的?太阳下的日月潭呢?雨中的日月潭又有什么不同呢?通过引导归纳,学生就能发现作者在描写景物时原来是抓住了景物在不同的时间里的不同风采,从而达到赞美日月潭“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效果。

(三)地域不同景不同

《七月的天山》:骑马游天山,天山的雪水像银链、像白莲;野花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丽。这些景致特点都是七月的新疆所独有的。

《威尼斯的小艇》:小艇有二三十英寸长,又窄又深,像独木舟,像新月,像水蛇。这些特点也是因为威尼斯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彩色的非洲》:植物是彩色的,动物是彩色的,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都是彩色的。这也是非洲所处的地理位置,阳光、雨水等不同的气候,人们的生活习惯不同所形成的地域文化。

这些例文都是很有地域特色的写景散文。在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与当地的山、船、植物、动物特点做比较,还要有意识地将有同类特点的写景散文前后对比着反复读,也可以将描写不同地方的山、水等文章放在一起读。

(四)情感不同景不同

《桂花雨》:杭州有一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可当我捧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母亲总是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不比家乡院子里的桂花。”真的是杭州的桂花不如母亲家乡的桂花吗?前后文对应着读,想想家乡桂花在作者笔下的形象,聪明的学生一定会明白:原来是母亲想家了。之后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为什么你喜欢桂花就觉得桂花漂亮,为什么你心情不好的时候会感觉不到阳光的温暖。景还是那不变的景,可心情变了,感情不同了,景便会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便又习得了凸显景物特点的新高招。

四、着眼语言发展,经历写景散文的语言实践

写景散文这一文体在写作结构、表现手法上既有普遍的共性规律,也有灵活的个性特征。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写好写景散文,发展儿童语言,需要不断地给学生经历相应的语言实践。

(一)学做小小导游

写景散文结构清晰、文辞优美、情感丰富,很适合学生积累与表达。而学做小导游是学生内化写景散文这种文体语言的很好形式。

如《颐和园》,它是一篇很典型的写景散文。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借助文本的总起句、总结句和过渡句给游客介绍游览颐和园的大致线路,进一步帮助孩子熟悉写景散文的写作结构,也可以让学生以小小导游的身份分别介绍长廊、万寿山或昆明湖。根据学情,教师讲解的内容可以有多有少,要求有高有低。有能力的同学介绍长廊时,除了从长廊的长和美两个方面介绍外,还可以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对横槛上的画和人物等展开联想,从而更好地吸引游客。

(二)策划景点广告语

景点广告语是深受学生喜欢的一种现代语言表达形式,有重点突出、简明易懂、易于记忆、有趣动人的特点,对学生学会抓景物特点、凝练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学习《葡萄沟》,学生对新疆的葡萄垂涎三尺,可以让学生为新疆的葡萄做广告。学生会运用例文语言编写广告语:颜色鲜,味道甜,新疆葡萄盼你来;新疆葡萄鲜又甜,红白紫绿任你选。学习《香港,璀璨的明珠》,学生对香港“万国市场”“美食天堂”特别有兴趣,于是引用谚语的广告语也脱口而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购物去香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食天堂在香港”。除了课文中介绍的香港,学生还对香港闻名的吉尼斯乐园特别感兴趣,于是也有学生引用资料为香港吉尼斯做广告:中国第1座,亚洲第2座,全球第5座,不去吉尼斯,后悔找你来。

(三)家乡游散文大赛

关于写景散文,教材中安排的3次课后小练笔和11次园地习作,其中有4次明确提出介绍家乡的景色,这很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想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色是学生最熟悉的。举办家乡散文大赛是体现学生灵活运用写景散文的结构布局、抓景物特点等综合能力的语言实践活动,也是乡情教育的契机。

通过长期一文多用,引领学生对写景散文习作价值的探寻,学生赞家乡、爱家乡、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跃然纸上。他们有的模仿《香港,璀璨的明珠》,按特产和景点等几个方面来介绍家乡;有的学习《日月潭》,按早、中、晚的时间顺序介绍某一个景点或只写雨中的家乡;有模仿《美丽的小兴安岭》,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来写家乡。这些做法改变了以往学生用千篇一律的结构介绍家乡的习惯。

总之,教材中的每一篇写景例文在结构安排、捕捉景物特点和语言的表达方面都有习作价值“点”或“点群”形式的体现。同时,每一篇写景散文既有很多共性的特点,又有很多个性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纵向、横向地使用教材,一文多用。纵向引导学生发现和积累写景散文在结构布局、捕捉特点和语言表达上的一些规律,从而习得写景散文的文体知识体系。横向可以是同单元写景散文的比较,也可以是不同年级、不同年段的写景散文比较,还可以是课内课外写景散文的比较。通过一文多用发现和捕捉写景散文个性的文章结构、景物特点和语言表达形式,从而灵活运用,逐步形成自己的写景散文风格。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陈国安.语文的回归——一个大学老师的小学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群.三步推进,读写联动[J].教学月刊,2015(9).

[4]梁倩,朱瑛.小学习作指导的“缺位”与“补位”[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5]余映潮.学会运用教材[J].语文教学通讯,2015(1).

[6]傅登顺.指向习作知识:习作教学的应然之道[J].教学月刊,2015(6).

[7]朱红.着眼“整体”,落实“个体”[J].语文教学通讯,2013(10).

(责任编辑:符 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