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鄢如军
[摘 要]
“三步尝试品读法”是近年来广受关注的阅读教学方法,包括“整体初步尝试品读”“再次尝试品读”“深研尝试品读”三个步骤,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准确、传神的词句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段,使学生从中品味美妙、赏出意蕴。“三步尝试品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三步尝试品读法;阅读教学;优势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是按照一定阶段的顺序发展而进行的,要符合人的认知结构、认知过程。阅读是读者对文字符号感知后再进行心理活动来理解消化阅读内容的思维过程。这些为科学的尝试品读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笔者认为,“三步尝试品读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养成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三步尝试品读法”包括“整体初步尝试品读”“再次尝试品读”“深研尝试品读”三个部分,其中品读就是仔细品味阅读,是在阅读教学中对准确传神地表达情感的词句和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段,引导学生进行品味赏读,让学生从中品出美妙,赏出意蕴。
一、整体初步尝试品读法
学习心理学有一种方法叫做整体学习法,是从头到尾对课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中心及初步理解文思的学习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正是把整体把握内容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它要求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基本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学生在本阶段对课文的把握仅处于初级阶段。在浏览课文时,先弄清写作对象,了解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为后续学习及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整体初步尝试品读法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并初步读懂词义、段落大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中心,也可从认定文体入手,抓住特点,遵循规律,进行有效阅读。
整体品读课文前,学生要朗读课文(根据情况也可默读),理解课文中的词义、段意,并结合时代背景及语境解决这些问题。例如,“踱”,字典的解释是慢走,鲁迅先生写孔乙己走路用“踱”,是什么含义呢?结合背景、语境,表现了他自命斯文的书呆子气,这对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大有益处。同时也表明,整体阅读课文时,要注意对文中词义及书下注释的理解,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结合背景及语境理解课文内容,这里要注意的是阅读时不要过分分析文章的局部,只有掌握全篇的语脉文思,才能正确理解局部的语句、手法等内容。
这种通过认识规律掌握课文整体内容,并对语句、语段进行初步品读的方法,无疑能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读品格,并为第二步再次尝试品读做好准备。
二、再次尝试品读法
再次尝试品读就如品茶,仔细品尝,方能闻其香,知其味。教学中,我们对有不同美感的精彩片段、语句,用“再次尝试品读法”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美妙文章带来的审美乐趣。
比如,写景散文阅读,先抓住游踪,根据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获取有效的信息:描写哪些景物(或事物)?其特征是什么?用什么方式表达的?作用是什么?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紧扣几个问题,让学生识其规律,进行鉴赏。在学生学习《天山景物记》第一部分“雪山·溪流·森林·野花”时,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作者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这一部分作者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最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
另外,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重点语句,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它进行细致品读。
一些议论文、记叙文有提纲挈领的句子。例如,议论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这样一句话:“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此句,作者从对象、程度两个方面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的逝世所造成的巨大损失。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是不可企及的,无可替代的。而马克思的巨大贡献又集中地体现在两个“对于”所涉及的方面,这就自然构成了全文的总纲。如果抓住了总纲,就能进一步理解全文中心思想,进而提高学生获取及理解知识信息的能力。
记叙文《长江三峡》的开篇有这样一句话“这几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此句中关键性词语是“雄伟”和“瑰丽”。这两个词概括了三峡的特点。因此,此句是全文的提纲挈领句,统摄全文。理解它,有益于较深入地掌握全文主要内容,为深研尝试品读打好基础。
三、深研尝试品读法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学生在深研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中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内涵,领悟其精髓。第三步深研尝试品读就是对课文中存在的相似点、相关知识、疑点难点,综合分析、归纳总结,通过类比、联想、比较分析,来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培养其人文素养。
(一)描写与拓展比较
例如,课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中有这样的描写,“一个年轻的姑娘,大约只有22岁,……满头金发。她温柔地微笑着,好象想起了什么甜蜜的事情”。这一“微笑”反衬纳粹的残忍与无道,由“年轻的姑娘的微笑”联想到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中刘和珍君的“微笑”(原句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刘和珍君的“微笑”,表现了她的和蔼、善良,像这样的一个人不可能是暴徒,从而揭露段政府走狗文人的可耻嘴脸。
深研尝试品读时,要十分注重研究语言的表现力和思想感情。
例如,语文版新教材第二册《我的回忆》中的细节描写和新版第二册《苏格拉底之死》中的细节描写,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速读方式迅速找到了细节描写。
《我的回忆》有如下细节描写,在“南京”轮船上作者与那个要出卖他的人对话,描写非常细腻,其中人格的对比衬托出孙中山先生伟大的精神和磊落沉着的气概。《苏格拉底之死》一文中的细节描写是“安详,手也不抖,脸色也不变”等,表现了苏格拉底坚定追求信念,寻找灵魂归宿,对死亡已大彻大悟的思想。课文中,作者对他的语言和情态进行细致描写,再一次体现他是一个崇高、正直、善良、智慧的哲学家,也表现出了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象。通过两篇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两位英雄真实感人的伟大形象。通过联想、比较分析及不断品味,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得到不断提升。
(二)文字诱发联想
《六一诗话》说:“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会以意”就是在文字的表面形式中敏锐地感知,读到描写性、记叙性语句时,让学生联想到自己以往的经历、体验,在头脑中呈现出相应的形象,读到说明性、议论性语句时,在头脑中展开联想,想到已学过的知识,在脑海里出现相应的概念和判断,如:《项链》中“项链”两个字,同学们看到后,自然要展开联想,想到脖子上闪闪发光的项链,由此及彼,联想到更多的内容。
(三)引导激发质疑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最困难的是不会生疑,教者要根据文中具体内容进行必要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敢“疑”,而且让他们据理力争,议疑,最后释疑。例如,《项链》中有“项链是假的”这一情节内容,对此,引导学生联想到其他。讨论的“疑”处是佛来思节夫人能否把真项链还给路瓦栽夫人,这样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联想、想象能力。
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遵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采用“三步尝试品读法”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多年的实践研究表明,此方法确实提升了学生阅读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宋.欧阳修.六一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虞国庆,漆权.中学教育心理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雪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