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彰显主体参与 追寻有效课堂

时间:2024-05-09

高焕

[摘 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才能主动地选择和建构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增强学生参与意识、拓展参与途径、提高参与能力等对策。

[关键词]

课堂缺席;课堂在场;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才能主动地选择和建构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反观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操作的失范及师生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形式的单一,致使学生课堂参与缺乏主动性的反应,大都停留在表象参与或被动参与其中的状态,甚至如同“缺席”者般的“无动于衷”。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用鲜活的素材对数学教学内容加以整合,并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水平,使全体学生在理性、有序、高效的参与中达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交往等多方面的发展。

一、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内涵意义

课堂主体参与的实质是指在平等的条件下,学生主体对课堂教学活动主动地、积极地“投入”。课堂中主体参与度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为引导促进学生而采用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机制的使用,及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机会分配,等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和促进学生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参与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获得生命的意义感,成为意义建构的主体。

从过程看,课堂中的主体参与,就是通过唤醒和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激发学生将自我情感、思维真正投入进课堂学习活动之中,富有激情地主动参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中积极建构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参与的效能感和主体性的发展。从方法上看,主体参与,就是通过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一定的目标进行探索,在凸显学生参与和学生互动的同时,教师适时加以合理调控,使全体学生在理性、有序、高效的参与中掌握知识、增强能力。

二、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总体参与度并不高,甚至常有“在场却似缺席”的现象发生。课堂上不少学生参与表现并不积极,参与程度一般,大都停留在表象参与或被动参与其中的状态,甚至出现一些无心向学的“非参与”。有些教师将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式化、固定化、模式化,缺乏一种有效调动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致使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认知模糊,使学生参与停留在原有水平上的一种重复,个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甚至扼杀了参与的生机与活力。

三、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营造参与氛围,增强参与意识

和谐共融的师生关系与良好的参与氛围,是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的前提。“秧田式”的座位和“矩形式”“马蹄式”座位相比较,后者无疑显得更加开放,学生也觉得少些束缚,利于相互交往、沟通,个性也得以充分张扬和发展。课堂上教师的尊重、理解、关心和支持,不仅能满足学生精神的需求,促进其自我价值的觉醒和参与动机的激发,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从而提升主体参与意识和参与质量。

(二)抓住参与时机,拓展参与途径

1.动手“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

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和策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做数学”的目的出发,给学生创造动手“做数学”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究活动中去“再发现”和“再创造”数学,在亲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并形成数学技能,促进数学认知、数学思维的自我发展,培养创造性能力。

如“分数的认识”教学,在课堂上先让学生平分纸片、寻找衣服的一半、画出心目中的一半…在亲历动手、动脑、动口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初步形成对1/2的正确认识,然后再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从而使学生了解到分数由来的过程。在“做数学”的实践过程中建立分数意义的表象,自主获得有意义的发现,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2.组织合作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

合作讨论,是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互教、互学、互助活动。合作讨论,作为一种更深层次的策略参与的形式,同伴之间观点的碰撞、交流与融合,不仅能让小组内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释放的契机,而且使学生在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互助中聚合知识与经验,主动内化知识和能力,促进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发展。

“学校走廊长48米,每3米放一盆花,可以放多少盆花?学生解答时出现了两种列式:①48÷3=16(盆),②48÷3+1=17(盆)。这时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每3米放一盆花”有哪些可能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质疑、辩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合作讨论交流中启发思维、获得灵感。

3.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参与

课堂练习的实质是一种以主体参与探究为中心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精心设计练习,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而且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参与和行为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材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选择和设计形式新颖、富有挑战性和层次性的练习,充分发挥不同学生的智慧和主动性,在共同参与、协作探究中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如学习“条形统计图”后,让学生自由结合,利用星期天对某路口的过往车辆进行统计、分类记录,各小组要明确分工,根据所统计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并分析制成环保情况调查的统计图,给交通、环保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等等,学生在共同参与、协作探究、解决问题中获得体验参与后成功的愉悦感。

4.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评价的主体作用,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以彰显课堂评价内在的价值,使之成为“为了学生学习”提供支持和帮助的过程,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多元才能,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如课堂上引导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解法进行优劣评价,激励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参与状态之中;再如将传统的教师评价转变为引导学生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形成一个合作参与学习的方式,在了解自己和他人学习质量的同时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调整与改进,促进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学习。

(三)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参与能力

课堂上不仅要激发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确立明确的参与的目标和学会主动参与的策略、方法。因此,教师要从“教”这一层面出发,为学生创设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在更加高效的参与中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形成数学能力。

如课前教师把要学习的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发给学生,不仅能给学生有效预习提供探究的“脚手架”,而且能有效避免学生主体课堂学习的“自由参与”和“盲目参与”,从而促进学生在主动探索、积极思维中形成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积极思维,才能主动地选择和建构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应站在生命的高度,立足于人的主动、健康发展,从“教”和“学”两个维度出发,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学生课堂参与度的路径,关注学生课堂参与活动时认知、情感等方面的投入,提高学生深层次参与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形成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

[参 考 文 献]

[1]王咏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杨建国.浅谈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6).

[3]盛理亨.培养小学生自主参与数学课堂学习的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7).

(责任编辑:李雪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