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时间:2024-05-09

罗桂龙

(连城县北团电力希望小学,福建 龙岩 364300)

学生对于先进的信息技术操作虽具有浓厚兴趣,但可能对信息技术理论兴趣不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存在的天然好奇心,规范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和理解,创造活跃的信息技术探索情境,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解决这些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一、创设活泼探究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忱

情境教学模式应该成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常用模式,以直观的信息技术问题为指引,联系学生生活中常遇到的计算机技术方面的问题,保证学生最快进入教学问题情境,解决切实的信息技术问题。而问题情境是目前情景教学法运用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伊始,教师提出与围绕教学主题、联系生活实际的相关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将学生引入问题解决的真实学习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确定主线。角色代入教学情境,可以作为问题情境法的重要补充,教师根据教材设置真实角色,让学生依据角色特点,采用不同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

例如,福建版六年级下册的“机器人”主题的讲授方针在于:把握机器人的定义、领会机器人的成长和分类、把握机器人的基本组成;培育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本领,培育学生参与信息处理与分析的高层次思维活动。达到这些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稍有不慎学生很有可能进入学习误区,丧失对于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对此,教师在“机器人”课堂教学之初,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一听到机器人这个词,你们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对机器人有什么样的了解?你通过什么途径了解到机器人?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于“机器人”的相关思考,再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围绕机器人的分类,学生选择自己小组的研究主题,可选主题包括:工业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教育机器人,引导学生在网络、杂志上寻找相应的资料,为学生全面了解机器人奠定知识基础。设定如此的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将学生带入机器人领域的探索情境,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课堂学习效果。

二、革新教学方法,从方法层面提升教学有效性

(一)任务驱动,以学习任务确定学生学习主线

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运用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任务确定课程知识探索思路,将新知识的探索和学习隐藏在问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努力完成课程任务的过程中,提前接触新知识。这样合理灵活设计信息技术课程任务,能激起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加强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例如,在“画图软件中使用文字工具”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画图创作,画图中必须加入文字效果,先不教授在画图软件中使用文字工具的具体方法,让学生先行自主探索,尝试在画图创作过程中使用文字编辑工具。然后再在画图文字编辑的教学过程中系统教授使用方法,修正并加深学生对这一信息技术操作方法。

(二)小组合作,以团队思维引领学生学习

团队合作能力,是如今学校着重培育和提升学生的能力之一,增强小组互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团队互助本领。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围绕课堂学习主题展开讨论,也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信息技术操作方法的认识和理解。毕竟,有时候学生对一新知识点的认识存在片面理解的问题,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具有查缺补漏的作用。

例如,在学生学习《如何使用几何图形工具》时,该项技术操作要求学生学会如何运用几何图形工具绘制几何图形,在完成技术操作层面的教学后,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闯关游戏,使用几何图形工具完成图形操作任务,看哪个小组能最快最好地完成图形作画任务。小组操作竞赛,为学生熟练运用画图工具提供联系机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激烈、紧张的竞赛氛围,可以创造一种竞争的态势,有利于高度集中学生的关注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在由教师依据竞赛结果和各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

(三)学科融合,以增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学科教育之间联系紧密,进行课堂授课时,也不应割裂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不应例外。再者,许多信息技术教学就是以其他学科的知识为素材,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信息技术技能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学习的实用性。

例如,福建出版社版六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与数学、特别是几何具有很强的联系性,比方“海龟画粮仓”“海龟画旗帜”“海龟画冰箱”等等,都是基于对几何图形基本特征的认识和理解加以延展的。这些画图操作学习的实质就是教会学生画各种几何图形,如果不能深入掌握等腰三角形、矩形、平行四边形等几何图形的特点,就无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数学教学联系起来。再如,美术课和信息技术课之间的联系,可以开展计算机作图比赛,在夯实学生电脑作图技术的操作,提高学生电脑作图的熟练程度之余,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情趣。实践表明,融合学科知识进行讲学,教学效用可以得到很大的进步。

三、进行有效反馈,坚定学生努力学习与摸索的决心

对学生的操作实践给予有效的反馈,即教师对学生做的好的地方要予以积极正面的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技能操作练习,对于学生操作失误的地方,教师应加以修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操作的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课后就操作错误之处和操作不熟练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练习。

例如,在计算机作图比赛中,对学生的画作进行评比。教师应该依据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包括:小组合作有效性,比如小组是否实现全员参与,小组成员任务分配是否均衡,等等;计算机画作美观评比,比如作品整体效果如何,画作细节处理是否合理,几何图形的作图是否精确,等等。教师实施多角度多方位的反馈评价,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创作潜能,当然对学生的操作实践给予的反馈,不必非得以教师为主体,也可以让学生充当评委,让学生从鉴赏他人画作中获得启示。

四、结语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教师除了从摸索情境、革新教学方法、有效反馈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外,教师还要去发掘课程资源,提升教学效果,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自身的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运用到实践,以真正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发展。

[1]裔传君.谈信息技术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26).

[2]刘华东.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J].教育艺术,2010(05).

[3]唐天池.用信息素养支撑信息技术教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0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