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荡的情感 本色的语文

时间:2024-05-09

张惠菱

(泉州市惠安县城南实验小学,福建 泉州 362100)

语文是一门富有情感性的学科,它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让“情”满溢其中,让课堂真正充满“语文味”,这应该是语文课所呼唤的本色的回归。而这“情”就蕴藏在一个个令人心动的教学细节中。

一、挖掘文本情感点,拨动情感琴弦

语文书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经编者精选的文质俱佳的作品,这些作品的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情感信息。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中丰富的情感资源,去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去点燃学生追求崇高、追求完美的火焰。李白眼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如此的壮美,杜甫笔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草堂春景是那样的明丽,老舍笔下的猫乖巧、淘气、轻盈、俊俏、机灵又是那样的令人赏心悦目,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一种不屈的意志,赤壁之战、草船借箭闪烁的正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成为激发学生生命激情的钥匙。而寻求开启这把锁的钥匙正是文本的情感点,即文本与情感的媒介——图片、标点、字词。在这些课中,凡是较为成功的课例都体现了这一点。

课例1:人教版小学语文第8册中的《生命生命》一课,是香港残疾人作家杏林子有感于飞蛾被捉后拼命挣扎,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土壤的砖缝中萌芽和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从而写下的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短小精悍,思想含蓄深邃。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生命”也许仅仅意味着“活着”,如何让学生走近生命、感受生命、真正认识生命呢?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挣扎”一词和两个“!”的。

原文是:“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师(做着手捏飞蛾的姿势):这只小小的飞蛾就在我的手中,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但它却在——

生接:挣扎着。

师:飞蛾在我手里挣扎时,会对自己以及“我”说些什么呢?

生:飞蛾会对自己说:“我不能就此气馁,就此放弃,我要挣脱人类的手掌心。”

生:飞蛾会对自己说:“我要活下去,我的生命不能就这样消失,我要极力挣扎。”

师:哪些词语说明飞蛾在极力挣扎呢?

生:极力鼓动双翅,跃动。

师:这挣扎中我们看到了一股生命的力量,那飞蛾会对“我”说些什么呢?

生:飞蛾会对“我”说:“哦,人类,请放了我吧!我要活下去!”

生:飞蛾会说:“人类,我不怕你,我一定能挣脱你的手心的。”

师:有了理解,朗读就有了感情,让我们来读出飞蛾的极力挣扎,读出飞蛾的顽强。

(生读)

师:读书还要注意读准标点符号,请认真品读一下该句末尾的两个“!”,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这两个“!”号中体会到作者的惊讶与赞叹。

生:这两个“!”同样写出了飞蛾挣扎的强烈,飞蛾对生命的渴求。

师:一个“挣扎”、两个“!”让我们感受到了飞蛾生命的顽强,让我们共同来赞美它。

老师将这句话改成诗歌的格式,引导学生品读:

但它挣扎着,

极力鼓动双翅,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

那样强烈!

那样鲜明!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发掘文章的蕴蓄,没有一点含糊。也惟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语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

这个课例中教师抓住了文本的情感点——“挣扎”“!”,不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生命”,还踏踏实实地完成了一次学生、教师、文本与作者四者之间的对话,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情感历程。

笔者认为,要上出富有“语文味”的课,就应该学习这位老师深挖文本情感点的艺术。对于情感点,应该是挖得越深越好。这样,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作者独特的个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二、“巧”补白,“深”体验,丰富情感内涵

对于语文课,“教学决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而要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对文本进行“补白”和“体验”是两种非常巧妙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次的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这两种教学方法都被广泛运用了。

课例2: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天鹅的故事》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人敬畏的生命故事:在贝加尔湖畔,一群天鹅为了生存,在一只老天鹅破冰行动的感召下,用自己的身体去破冰,最后获得了生存。文中那只勇敢的老天鹅,它不仅仅是一位破冰勇士,也是智慧、坚强、无私奉献的象征,它的身上值得我们感悟、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文中是这样描述那只老天鹅的: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

对于这段感人的文字,一位老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先让学生品读这个自然段,圈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文字或标点并写上批注,然后集体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像石头似的“”重重”这两个重点词来谈自己所感悟到的老天鹅的痛、顽强,接着让学生带上理解朗读第一、二句,之后又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教师让全班学生都站了起来,并示意学生将右手握拳举到最高处,再伸出左手,手掌摊开,然后说:“请让你的右拳像石头似地、重重地击打在左手上。”在教师语言的引导下,许多同学都用右拳狠狠地击打了左手。打完之后,也许太痛了,许多学生一直在甩动左手,这时老师采访了在甩动左手的个别同学。

师:什么感觉?

生:挺痛的。

师:那这只老天鹅呢?它痛吗?有多痛?对于课文中的感人的文字,不仅要用眼睛去看,更要用心去感受。现在,请你结合刚才自己的体验,再去品读这一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这只老天鹅扑打冰面时,肯定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不然它不会像石头似地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冰面也不会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这只老天鹅是坚强的,它肯定特别地痛,刚才我用右拳击打左手时是挺用力,但离竭尽全力还差很远,这样我都感觉很痛,更何况老天鹅那“重重”地扑打呢?

学生二次品读,教师这次指导学生采用“突出重点词”的方法进行品读。

师:老天鹅扑打了几次?

生“:第二次,第三次……”

师:老天鹅这重重地扑打仅仅是第二次、第三次吗?

生:不是。

师:从哪里看得出?

生:“第二次、第三次”后面的省略号告诉我们这样的扑打是难以计数的。

师:在一次又一次的扑打中,老天鹅成了什么样呢?

生:老天鹅气喘吁吁,疲惫不堪,但仍在扑打着冰面。

生:老天鹅的片片白羽飘落下来,胸脯和翅膀上出现了斑斑血迹。

(学生带着感受第三次品读整个段落)

师:假如你是那只老天鹅,你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不怕痛吗?

生:为了我们整群天鹅的生存,我能忍受这种痛苦。

生:虽然这样去扑打冰面的确很痛,但我不怕,因为我是勇敢、坚强的,我所做的事是有意义的。

师(引领):多么可敬的老天鹅!

(生入情入境第四次品读)

师(引领):这哪里是一只老天鹅呀,这是一个破冰勇士!

(生第五次品读)

课上到这,老天鹅的形象已丰满、鲜活了起来,这得归功于教师一系列的办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体验老天鹅“破冰”时的痛;利用省略号,创设文本情境,让学生“补白”;让学生与文中角色——老天鹅换位体验,从而感悟老天鹅的勇敢、坚强、伟大、无私。

其实,文学就是这样,一篇好的文章通常是“语尽而意无穷”,这样就形成了文本中的空白。当我们感悟了“空白”的内涵,就能真正地与文章、与作者进行对话,达到阅读的目的。对于这留有想象空间、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巧”补白,“深”体验,从而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

三、以朗读悟真情,促进情感升华

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一文中曾这样阐述:“从前的人读书,多数不重内容与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

读为心声。如果说讲解带来的是知识,那么朗读便是感受,甚至是感动,朗读赋予文本以新的生命。我们的语文课要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积累、运用中寻求语文味,朗读是重要手段。在这些课中,我看到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如自由读、赛读、范读、齐读、评读、分角色朗读、引读等。每一堂课上都充满了朗朗的读书声,大部分老师采取了“以读代讲,以读代问,以读悟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层次地读,使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在读中不断呈螺旋式上升。读能有效地促进对文本的理解,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的内心跟着丰富起来,感情得到内化、升华。当然,“读”一定得读得“巧妙”。我们也许能从下面的课例中得到感悟。

例3: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的《在大海中永生》一课中,邓小平同志的那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是这篇文章的文眼,它既体现了伟人的博大、无私,也点明了“永生”的内涵。为了让学生充分感悟这句话的内涵,一位老师巧妙地利用补白来指导朗读:

(教师介绍邓小平的事迹后,出示该句指名读)

师:一位功勋卓越的伟人说的话却是这样的朴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生一读)

师:多么博大的爱,无私的爱,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动情地读。

(生二读)

师:这句话打动了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也打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这就是震撼人心的声音。请再读。

(生三读)

师:大海涛声永不停息,邓爷爷的声音也铭记于我们心中,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不会忘记他的誓言。请再读。

(生四读)

师:是啊,邓小平爷爷光辉的一生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他的精神将与大海同在,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我们衷心爱戴、敬爱的邓小平爷爷,他——(师指课题)

生:在大海中永生。

所谓教无定法,笔者认为,读也无定法。只要拨动了学生“情感”那根弦,学生自然能读得有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肯定能“水到渠成”。

语文课堂要想充满激荡的情感,充满“语文味”,就要为师者下工夫去钻研文本的情脉,花力气去品味语言的情思,毫不保留地敞开爱生的情怀,不遗余力地沟通互动的情意……这样,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个性得以发展,人文素养得到提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