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改 新语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探

时间:2024-05-09

樊忠霞

(沈阳市皇姑区岐山路第二小学,辽宁 沈阳 110032)

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颁发的语文课程标准,兼顾了课程的基础性与选择性,着力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从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调整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和教学评价等,使之更具有全面性、开放性与合理性。在新的课程理念的引导下,今天的语文课程与传统的语文课程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而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避免机械繁琐的分析,不能以老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教师不要以宣布标准答案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富有生气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由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主张改变了以往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的机械训练,一切都为了考试转,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将学生看作了一个装东西的容器,将学生物化了的现象。走进现在的语文课堂,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语文教师讲得少了,学生发言的多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经常可见班上同学“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小组学习场面;图书馆,阅览室,书店里,报廊前,不时闪动着同学津津有味阅读文章的身影。过去是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现在是学生要求老师给他们任务;过去是不少学生希望用学语文的时间来学习其他课程,现在是同学们要求老师增加语文课,多搞语文活动。语文课程改革大大扭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认真、积极、主动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学习态度。

二、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显著提高

新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就是力图改变多年来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偏见,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语文学习的书本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的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淡化训练,增加阅读,加强课外语文实践活动等,这些都成为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阅读量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二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三、四年级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五、六年级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有了这些积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要把学生引领走进课文之中,学生就会与作者,与许多饱满的人物形象沟通、交流,接受情感的熏陶、感染。一篇篇符合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课文,更能引起他们共鸣,好像是一道道精神的美餐,使他们阅读“胃口”大开;一次次精彩的综合性学习,又像是一次次精神的探险,让他们留连忘返。而减少练习题量也成为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改革使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语文学习扩展到生活之中,给学生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口,使他们尽情领略外面世界的精彩与美丽,语文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之一。

三、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练习交往的场所

由于这次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改变教学方式,强调教师只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就切切实实把课堂留给了学生。课堂上,过去是教师高高在上满堂灌,学生是死气沉沉埋头记,学生主动思考和发言的自由被剥夺。即使有头脑活跃、牙齿俐伶的学生,也是去猜测老师手中或参考书中的标准答案。这样出来的学生,往往成为木讷之人,这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安排上都非常注重情景的互动。在教学上,教师可以灵活利用这些教学情景,训练孩子多种交往能力,让语文课堂活化为孩子们练习交往本领的场所。交往不仅是课堂上的,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语文的“工具性”由此得到印证。现在我们惊喜地看到,课堂上学生发言是此伏彼起,争辩之声不绝于耳; 过去说三句话就脸红的同学,经过现在的训练,变得侃侃而谈,敏于应答,课本剧表演栩栩如生。学生们在不断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学习合作,语言表达能力、倾听理解能力以及团队精神都得到了培养。

四、学生课外学习语文意识明显增强

多少年来,学生的课外时间基本上被数理化占领。在旧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师生普遍认为语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许多学生课外不知道怎么学语文,不外乎读读课文,写写作文,做做作业,背背作者介绍和词语解释,甚至去背老师公布的标准答案。而现在,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更重视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这就告诉学生,应该在课外多看书,特别是可以多读中外名著,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课外学语文无事可干,而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读名著当作“正业”。在教师的引领之下,学生与文学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老师、同学合作交流,感受人类特有的情感世界,领悟做人的道理,修养心智,从一个物质的自然人成长为一个拥有丰满的人文情感的、具有社会属性的人。

课改倡导大语文教育,语文课程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社会的广阔天地里学习语文。公共汽车上人们的谈话,路边的一处标牌广告,教室的一则名人名言……这些都是语文。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意识明显增强。

五、教师正在与课程改革一起成长

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实施课程标准后,不仅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理解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随之提高了要求。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是“用”教科书,最突出的是教师要选择出适合本地区、适合于自己的学生的教学材料,教科书只能作为学习材料之一。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提供的内容领域,增删教材内容或补充课外材料。比如阅读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阅读资料,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帮助他们选择阅读材料,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语文教师只有不断阅读,不断学习,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成为一个语言、历史、科技无所不涉猎的“杂家”,才能在课改的大潮中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许多老师意识到这次课改是一次锻炼成长的好机会,他们勇于接受挑战,不断更新知识,增长学问。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语文老师的知识层次将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这一角度说,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过程。

当然,语文课程改革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例如: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基础性的任务无法落实;语文教师对目前通行的各种培训感到收获不大,隔靴搔痒;评价改革跟不上等等,这些都成为制约语文课程改革的“瓶颈”。但无论怎样,我们要坚定信念,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探索、创造和建设的实践过程,只有学校和教师真正成为新课程建设的主体,才能使一些全新的理念、举措落实到位。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余文森,郑金洲.新课程语文教与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处.语文课程改革:实践与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