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王绍凯
(徐州市第八中学,江苏 徐州 221003)
众所周知,对于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空前扩大,排放废弃物也与日俱增,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化学是一门与环境密不可分的自然科学,也是学校教育中普及环境知识、提高环境认识的重要学科之一。
1.在前言中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前言的课程性质中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使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2.在课程目标中对环境教育的要求
在《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到的“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包含了相当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这一点在内容标准“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主题中得以充分体现。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强调,要“感受并赞赏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这都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意义,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促使他们从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积极采取行动﹐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由此可见,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全民意识,在彻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方面,化学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程标准》对学生环境知识的掌握以及环境意识的形成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1.紧扣课标内容标准,向学生渗透环境知识
目前,环境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开展的主要方式还是学科渗透,在化学课程教学中也不例外。《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就更加强调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内容标准包括5个一级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和化学与社会发展。其中“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与社会发展”都蕴涵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是进行环境教育的理想切入点。
目前国标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已经大量的编入了环境教育的内容,《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燃烧与灭火》、《化石燃料的利用》、《金属的防护与回收》、《酸、碱、盐的利用》、《化学与能源》、《化学与材料》、《化学与环境》等章节中均涉及到空气污染、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氢能源、防止温室效应、防治化肥污染等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内容。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每个主题也都根据教学内容给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其中有很多环境教育的好范例。例如,身边的化学物质主题中的“温室效应”、“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物质的化学变化主题中的“酸碱性废水的处理”;化学与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城市‘环保汽车’的兴起”、“沼气、天然气、‘西气东输’工程”、“海底深处的‘可燃冰’”、“海水的综合利用”、“原油泄漏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及其处理”、“中国的化石能源”、“中国的水资源危机”、“塑料制品的回收、再生与降解”、“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液的危害”、“光化学烟雾”、“空气污染指数”、“富营养化污染与禁用含磷洗衣粉”、“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等。在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污染和防治污染这一关系,适时、适当的添加一部分关于环境污染的情景素材,给学生讲一些既简单又较系统的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中国节水标志(第二代)、中国节能标志、中国环境标志、物品回收标志等,指导学生充分讨论它们的涵义,增强环保意识。
2.研读课标教学建议,培养学生环境保护能力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指明了化学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目标,更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而且这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我国当前科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重复练习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体验的探究性学习。在《课程标准》中一共提出了7条教学建议,仔细研读可以发现,其中至少有4条可以作为制定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策略的依据。
(1)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习的兴趣等情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而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兴趣需要在他们感到环境问题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后自觉培养起来。由于环境问题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依据实际情况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迪性的学习情景,让每位学生真正动起来,不仅是动口动手,更重要的是动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课程标准》也在二级主题的“活动与探究建议”中给学生的主动参与开辟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它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开展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下面例举一些具体的创设情景的片断,仅供参考。
①举办辩论会。不定期的围绕某一环境热点问题举办辩论会,组织学生收集资料,角色扮演,积极辩论。如:结合社会热点“圆明园防渗工程听证会”,组织学生们探索“白色污染”,初步了解塑料废弃物所导致的“白色污染”的严重现状,并通过相关实验观察和讨论分析,引导学生探索引导学生分别扮演圆明园修复工程管理处处长、环保专家等不同的角色辩论防治“白色污染”的途径,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了环保意识,认识到任何科学都是一把双刃剑,同时也引导学生用化学的视角关注时事,增强了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②社会调查。布置学生对本地的环境污染状况作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自己家庭中一天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质量,并以此推算一年中家庭所产生的垃圾有多少;在按全国3亿户推算一年全国产生的垃圾量;按每平方米可堆放2t垃圾计算,要占地多少平方米?调查自己周围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及其对人体、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关于回收和处理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建议。使学生认识人类要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③参观考察。有条件的学校可带领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的自来水厂、化肥厂、酿造厂、造纸厂、钢铁厂等(或观看有关影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考察企业环境污染和防治情况,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④板报宣传。在学习了《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一章之后,可布置学生4人一组以“化学能保护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主题出一期小报,在教室内展出评比。使学生增强环境意识,加深了对“化学将使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2)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科学过程的感受,通过创设“活动与探究”栏目,使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调查家庭金属废弃物的种类,讨论回收的价值和可能性”、“调查当地水资源的利用和污染状况,提出有关的建议”等课题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际感受“化学源自生活”,并借助已学的知识和各种教育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归纳,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而且也让他们亲自参与到环保治理中来,感受到“化学指导生活”,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3)贴近学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联系实际进行环境教育,不宜由教师单纯说教,学生的直接参与必定使其获益匪浅。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能只停留在宣传教育上,而应落实在行动中。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环境题材,教师应及时搜集与化学和环境有关的资料,结合到日常教学中去,这样做,可使学生真正感到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真正感到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
课标指出:“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知。对于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物质及其变化现象,要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例如,水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质,在水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出发认识生活中的‘水’,探究水的组成和性质,了解水的污染和污染源、水的净化和纯化等。”在讨论“怎样更好的治理和防治水的污染”这一问题时,再利用网络资源介绍深圳市宝安区白花村的人工污水快渗处理系统及其带来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这样就通过一种简单的化学物质“水”,把化学教育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相当多的与化学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充分利用能源、节水、节电、节约用纸、少用一次性用品、减少废弃物污染、防止旧电池的污染、防治室内空气污染、不用破坏臭氧层的喷发胶、分类处理垃圾等等。这些素材都和环境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中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进行环境教育。如:在所带班级中倡导学生集中处理废弃饮料瓶,培养学生能自觉地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身边的环境状况逐渐得到改善,效果良好。
(4)重视学科间的联系,增加跨学科内容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社会在文明化的进程中,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多方面问题的挑战,而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学科是很难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协调努力。而综合性恰恰就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特征,环境本身就是一个由各个领域的相关方面聚集而成的综合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广泛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由此,对于化学教学中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不应该只从化学角度去分析,应加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和地理学的联系,在已有的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认识。例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是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化学(燃烧产物)、物理(热值)等多个角度对问题做出价值判断。在进行“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学习主题时,也需要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判断。
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既能促进化学教学,又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环保知识,而《课程标准》为具体而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