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给学生一把走进文包诗的钥匙

时间:2024-05-09

刘 飞 陈海英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创造,是为了降低学诗的难度,来帮助学生学习。文包诗,顾名思义,内核是诗,把诗和文对照起来,在对照中提供给孩子资源,也让孩子发现文和诗之间的联系,这也是教材的资源。所以,我首先思考的是,如果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来说,如何上出文包诗的特点来。文包诗怎么教呢?它的核心应该是诗,由诗入文,最后还要回到诗,这是这一类课文教学的一般模式。笔者在教学《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时候,试图通过教学,给学生一把走进文包诗的钥匙。

一、扣题导入,初感“思亲”

师:引读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23课——(生齐读)

师:我听出来你们把倍思亲重读了,你们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

师:不知道,就是凭感觉。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它。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非常好,勤查字典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今天,刘老师再教你们一个方法,不用查字典就能理解词句的意思——读课文。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生:好)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话或者对应词语的意思,画下来,读一读。

(生自读课文,画出词句)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同学快速掌握了这个方法。每逢佳节就是说——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

师:真棒,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课文里指的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哪一天?

生:九月九日。

师: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生:插茱萸、登高。

师:是,茱萸是一种带香味的植物,传说可以祛病驱邪,所以人们在农历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头插或者臂戴茱萸,饮菊花酒,爬山登高,以求步步高升、长寿,这也是一个团圆的节日。

师:佳节来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思念家乡的亲人,就是思亲。倍呢?

生:更加。

师: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这就叫,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再读一遍课题,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设计阐释:指名读课题之后,教者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要把“倍思亲”读得这么重?学生是凭感觉读的,说不上来。教者指出:“大家读的书很多,语感很好,真棒!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来研究一下这句话,如何?要读好,就要理解它。课题中有3个生字,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怎么办?”孩子们告诉我查字典,我提出了“反复对照读课文,也能帮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孩子们捧起书,通过朗读找到了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这样做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的要求来设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从课文中去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为后面的学习引路。]

二、初读古诗,走近文本

师:好,同学们,我们都已经知道了这句话是唐代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出示古诗)现在,请你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来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生自读古诗,借助课后生字表正确朗读诗句。指名读,正音,男生读,女生读)

师:学习一首诗,只能读正确流利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读书应该做到见字知意,我们要理解它。刚才,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借助课后的生字表,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下面我们自己来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来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好不好?

生:好。

师:友情提醒:课文中也有许多生面孔,遇到他们,我们也要放慢速度,好好地查一查,读一读,弄懂它们。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合作,把你们的发现用笔在书上做个记号。

(生:自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师: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理解了什么?

生:15岁那年,他就一个人离开家乡,就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这里的山东不是指的我们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的蒲州,而他现在独自一人在京城长安求学,(师画草图)所以他说自己是——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板书:独、异、异

师: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思念家乡的兄弟,就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怎么理解呢?

生:以前在家乡的时候,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就想起了自己在家时,这会儿也一定是和兄弟们去登高游玩,但是,今天,兄弟们一定还是头插茱萸结伴登高,只是少了一个——

生:我(王维)。

师: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是呀,王维15岁就一个人离开了家乡,来到了长安求学,这就叫——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

师:每当节日到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这就是——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人们都去登高游玩,想到了在家的时候,想到了现在兄弟们一定也是头插茱萸登高望远,但是唯独少了我一个人,这就是——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所以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写下了这首诗,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对,这就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让我们带着对诗的理解,再读这首诗。

(生齐读)

师:诗是讲究韵味的,诗也是有节奏的,老师给大家标出来,我们再来试试——

(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教学评析:在通过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理解之后,学生掌握了联系课文去理解诗句的方法,这个环节则让学生在通读古诗的基础上,加以运用,从而将古诗读通、读顺,并在字面的层次上有了一个基本的理解。这一段对于古诗的朗读做到了正确、流利。]

三、诗文对照,走进诗人内心

师:大家读的很正确,也很流利,刘老师也想学着大家读一读。(师读,声情并茂,生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刘老师之所以能比你们读得稍好一点,有两个原因,一是你们今天才拿到这首诗,而我已经把这首诗念了二十几遍了,二来,刘老师今年和王维一样,有这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自然能体会他“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你们才读了几遍就读得这样好,已经非常非常了不起了,刘老师应该为你们鼓掌,要真正把诗读好,还应该走进诗人的内心。诗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他平常不思念亲人吗?

生:思念。

师:为什么到了节日的时候就更加思念亲人呢?下面我们再次拿起书,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生默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家家户户是如何欢度节日的呢?

生: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

师:好,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生:齐读。

师:重阳节这一天,大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看到这样的情景,王维就——

生: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师:触景生情,所以,他——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看到别人是如此的高兴,而自己呢?

生:独自一个人。

生:15岁那年就离开了家乡……

师:15岁,还是一个孩子,就背井离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生:生病了……

生:晚上害怕……

生:遇到困难,没有人帮助他……

师:是呀,因为孤单一人,独在他乡,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你从这个“又”字品到什么?

生:王维离开家乡已经很久很久了。

师:多久?

生:两年了。

师:你有亲朋好友不在身边吗?

生:有。我爸爸已经出去四个星期了。

师:你想他吗?

师:想他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想哭的感觉。

师:是,刘老师也有这样的感觉。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两点多钟坐在学校的操场上,仰望星空,就有你说的这种想哭的感觉。而王维离开家已经两年了,他还是一个孩子,700多个日日夜夜,是怎样的孤独和寂寞呀!所以,王维——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的时候,王维想到了……

生:以前在家乡时,……

师:再读这段话,体会一下这种团聚时的高兴,分离时的惆怅。

(生:齐读)

师:在家日日好,出门处处难。想到了兄弟们一起去登高的时候是何等的高兴,想到了如今兄弟们都在登高,遍插茱萸却——

生:少一人。

(师板书)

师:怎能不更加思念亲人呢?所以,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时候,王维就想到了这句——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风有情,花有情,月有情,人更有情,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王维写下了这首诗——

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评析:“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这篇课文的领子在哪儿?人家是“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大街上“热闹”极了,而自己呢?“独在异乡为异客”触景生情、睹景思人,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些词语的对比产生的反差就是诗人真实情感的写照,所以他是“思绪万千”,所以才得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线索也可以成为这节课教学的主线。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带领学生又将诗文对照走了一个来回,通过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品读,对人物和写作背景的适当渗透,以及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走入了人物的内心,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了共鸣。这一次对古诗的朗读已经入情入境了。]

四、情感迁移,加深感悟

师:是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知道我们国家还有哪些传统佳节吗?这些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师:天上月圆,人间团圆,中秋节是美好的佳节。

生:过年,吃饺子,放鞭炮。

师:对,过年也是举国团圆的日子,这两年多里,这些节日王维也是独自一个人过的,当这些佳节到来时,他也会——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他也会思绪万千,他也会提起笔来写下一首——

生:诗。

假如你是王维,在这些节日里,你会写下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来,静静地写。你可以填后两句,也可以全部自己写,还可以引用一些别的诗句。(播放音乐)

(生默默地写、交流)

师:请你说。

生:《八月十五忆台州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买月饼,遍吃月饼少一人。

师:大家对他补充的诗有什么意见?

生:我想改一个字,把买改成“打”。

师:自己做的意思,是不是?

生:是。

师:你可以考虑一下。

生: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说,遥知兄弟尝月饼,空邀明月少一人。

师:这样一改就好多了,关注了中秋节的两个习俗,且注意锤炼了用字。还有哪些同学写了?

生:中秋节,月儿圆,华山相隔众兄弟,天长地久不相见。中秋节,饼儿香,盛上佳肴滋味全,盛上汤来见兄弟。

生:天长地久用得不准确,既然是不相见,就不是天长地久,应该用天涯海角。

生:怎么会盛上汤来见兄弟呢?

生:我觉得不错,心中思念,就好像看见亲人在汤碗里出现了。

师:你说的真是太好了。

[教学评析:这一段的教学将文中的重阳佳节放大,将佳节的定义还原,同时通过模仿、改诗的手段,让学生在体会诗句语言的凝炼的基础上,升华了情感,对于诗句的理解又深了一个层次。]

五、再读融情,升华主题

师:割不断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了的是浓浓的亲情,于是,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倾诉我们的情感。(配乐朗诵)

集体诵读古诗。

师: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共同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节课的教学,笔者通过对“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不停叩问,“三读一改一诵咏”,力图体现学习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理解有感情、升华咏叹的过程,这是我对文包诗教学的一点思考和尝试,是不是还有别的方式呢?有老师提出来可以先学文,最后凝结成诗,我觉得似乎也是可以的。还有,《习作八》让写古诗的“研究报告”,我在想,其实每篇文包诗都是一篇优美的研究报告,是不是可以从这一点着手,在教学的时候关注一下如何撰写古诗的研究报告呢?

(责任编辑:梁 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