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需要坚定文化自信

时间:2024-05-09

李玉中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进行唯心化、抽象化的理解。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实质是宣扬“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从根本上动摇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的话语权、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等途径,筑牢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坚固文化防线。

关键词:文化自信;历史虚无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1-0012-05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想根源是文化自信的缺失

历史虚无主义从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出发,以重构或重新评价历史为幌子,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否定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其思想根源就在于缺少文化自信,坚持唯心主义的错误文化观,不仅否定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而且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支撑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理论。文化自信的缺失在实践上有着极其严重的危害。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搞清楚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实质及其表现,进而针锋相对地进行批判和抵制。

第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形态。中国的自信源自中华民族具有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中华民族非凡的文化创造力不仅赋予我们生生不息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精神支撑,而且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①。中国对世界文明贡献的华彩篇章不仅体现在中国灿烂丰富的文化,而且更重要的体现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和谐文化观。对此,***总书记有段经典论述:“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②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彰显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价值理念是***总书记这段话的重要内涵。历史虚无主义则无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的历史价值及其丰富内涵,无视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价值情感的文化本体,无视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和世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历史事实,从“犬儒主义”立场出发解构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英雄人物,从屈原到刘胡兰、邱少云、雷锋、孔繁森无一不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恶意取乐的“对象”,其真正意图是摧毁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总书记意味深长地告诉我们,“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③。要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绝不允许他们亵渎英雄的精神。历史虚无主义坚持相对主义观点,否定历史的真理性,进而怀疑历史的客观性和进步性,其本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培育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与历史相对主义相比,自由主义虽然肯定了历史的进步性,但由于过高地评价自由主义的进步性,把自由主义与现代化等量齐观,其结果无疑是把西方的现代化视为历史进步的唯一评判标准,无视本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独特价值,坚持全盘西化、崇洋媚外甚至数典忘祖,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作为“普世价值”,进而来否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动摇中国自信的根基。

第二,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了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在文化形态方面推行错误的文化价值观,不仅要摧毁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自信,更直接的现实目的是摧毁当代中国特色的“四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达到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四个自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坐标,而淡化、虚化甚至动摇、瓦解“四个自信”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惯用的策略。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深刻揭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四个自信”是如何虚无的,抓住其“虚无”的要害,排除对“四个自信”的干扰,才能更好地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从道路自信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历经千辛万苦而选择的唯一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不仅摧毁了“历史终结论”的邪说,而且也给了鼓吹“西化”模式为世界单一发展模式的论调一记响亮的耳光。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这铁一般的历史和事实,极力鼓吹“侵略有功论”,诋毁和丑化近现代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民族英雄,认为中国只有“以英美为师”才是“正确”道路之选择,以“荒唐史”“补课”“挂羊头卖狗肉”之“污名化”标签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正当性。从理论自信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正是从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实践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建设孕育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而40年的改革开放孕育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成果。历史虚无主义者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割断历史的连续性,否认历史的客观性,宣扬鼓吹“告别革命论”,从而否定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意图达到最终颠覆我们的理论自信。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待当代中国的制度选择,坚持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割裂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内在联系,以机械对立的观点,否定社会主义制度选择的正确性,高举私有制大旗,唱衰社会主义公有制,“以此打击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得以树立的经济政治实践根基”④。

第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文化虚无化。坚定“四个自信”,最根本的是坚定文化自信。正如***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⑤历史和文化是内在统一、浑然一体的,从某种程度上讲,历史总是一定文化的历史,反过来亦然,文化总是一定历史的文化。“欲灭其国,先灭其史。民族历史和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基本遵循,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⑥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首先虚无中华民族的文化,从心理上瓦解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挫伤其文化自信,从而动摇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共同情感。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根植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其发展有其独特的规律可循,而民族性和时代性不仅是文化的特质,也是文化发展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中华文化的发展遵循民族性和时代性两条主线协调而行,也正是如此才彰显了中华文化自信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通过绵延不断的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我们能感受到国运之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文化渗透、丑化和文化侵略从未停止,从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攻击污蔑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到炮制所谓的“黄祸论”,挑起中国与世界的矛盾,以此打压中国的文化自信。但是,与他们主观愿望恰恰相反,悠久的中华文化在“西方企图灭亡中国”的历史关头,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爱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使“振兴中华”成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最强音。由此可见,正是中华文化的强大的精神力量賦予了中国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底蕴。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处心积虑地希望通过侵蚀中华文化体系来动摇瓦解我们的文化自信,“通过虚无文化的价值、消解历史的意义,彻底颠覆一个国家、毁掉一个民族”⑦。

二、历史虚无主义观点的实质

潜隐在历史虚无主义种种观点背后的是唯心主义文化观,集中表现在“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五个方面。

第一,“去思想化”: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去思想化”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自信缺失的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思想支配行动,什么样的思想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毋庸置疑,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及其成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指导为前提的。正是由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我们才能战胜无数的艰难险阻,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视这一客观事实,虚无中国历史,即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史、建设史、改革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从碎片化的历史认知中断章取义,以个别代替整体,往往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有意放大我们在实践中的挫折和失误,进而抛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空想论”,甚至将其污蔑为异端邪说的“幽灵”。殊不知,170年前,正是“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公开宣称理论的阶级性,使各国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使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焕然一新,也正是这一“幽灵”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科学指导思想,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路明灯。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者坚持形而上学方法论,不是用发展的、全面的和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割裂中国历史,尤其是以割裂中共党史为重点,把中国共产党的不同时期的历史对立起来,以此相互否定,进而宣称毛泽东思想是“修正主义”,抛出“去毛化”的错误论断,叫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质是“资本社会主义”等谬论。总之,无论是“幽灵”论、“去毛化”或者是“资本社会主义”等谬论,其最终目的就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第二,去价值化:诋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因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其核心价值观呈现很大的差异性。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性反映了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多样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该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定的国情。在多元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⑧。文化自信“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⑨。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把价值观抽象化,罔顾不同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和不同国情这一基本事实,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观”。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视为一种普遍合理的自然存在,认为“生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基础上的,并符合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需要的诸如自由、平等、博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与价值范畴也就必然具有‘永恒真理与普世的性质”⑩。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愿也不敢承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价值观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不懂得“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等范畴是一种历史性生成,因而属于历史范畴”(11)。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通过虚无这些范畴的历史生成,坚持从“去价值化”出发,脱离具体内容抽象地谈价值观,进而否定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所坚守的核心价值观。

第三,去历史化: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者在历史观上所秉承的唯心史观,因此其理论谬误也反映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立场中,也就是说,其对历史发展客观性的否定表现为历史本体论的虚化、历史认识上的虚构及历史价值论的虚幻。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实践活动,历史的本体是人的实践。而实践的最根本特征是客观物质性。唯心历史观却坚持“精神”的本体性。历史本体论的虚化观点突出反映在其对待历史事实的态度上。正如前文所讲,历史虚无主义者,无论犬儒主义、相对主义或者自由主义,其所秉承的哲学从世界观和历史观讲都是唯心主义。正是在这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历史虚无主义者虚无历史的客观性,“碎片化”“中性化”“娱乐化”是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客观性的惯用技法。在历史认识论上,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历史过程”的客观性,把历史过程视为主观解释,从而“否认历史发展规律的可知性,同时却蕴含着虚构历史规律的内在冲动”(12)。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以满足自我需要为根本,虚构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以部分历史事件的偶然性消解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从而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历史认识论聚焦在历史的认知层面,而历史的价值论则聚焦在历史的评价层面。历史本体论的虚化、历史认识论上的虚构,必然导致历史价值论的虚幻,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为逻辑把历史的评价与客观事实相分离,鼓吹历史评价的多元化,把历史的评价视为戏说历史,从而否认历史的客观规律性。

第四,“去中国化”:主张抛弃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每次飞跃,人类社会的每次升华都蕴含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纵观中华文明发展史,尽管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的发展遭到了西方文明的碰撞,但并不能阻碍我们前进的步伐。而历史虚无主义者首先从消解历史的进步观念出发,进而主张抛弃“黄土文明”。“随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侵袭,历史进步的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13)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从形而上学的立场出发,片面地去理解历史的进步性,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跳不出唯心主义的窠臼,常常求助于用“精神”解释历史发展之过程,从而陷入民族自卑和文化自卑,宣扬鼓吹“全盘西化”才是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其次,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不同文明的共存,其实质是否定中华文明的存在。***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14)历史虚无主义者认为,“不同文明的共存或文明的多样性不是不可能的,就是不必要的”(15)。这意味着不同文明的互鉴、交流乃至发展既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这实质上是“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否定中华文明的存在,为其“去中国化”找托词、寻借口。

第五,“去主流化”:否定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学术中立”为幌子,以抽象的分析法,瓦解中国人民长期建立的民族精神,冲击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动摇和瓦解我们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决定着文化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16),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有其鲜明的阶级性,规定着文化的价值取向。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从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出发,否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斗争性,进而粉饰装扮历史虚无主义“去主流化”的伪理论。历史虚无主义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西方和平演变战略在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分化‘妖魔化瓦解中国主流意識形态的重要工具和舆论武器”(17)。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在于绕开意识形态的阶级性本质,以“范式转换”“普世模式”等面目静悄悄地向社会主义国家宣传、灌输和渗透西方价值观,最终实现其所推崇的“去意识形态化”。

三、以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决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们不仅要从理论层面揭露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本质,更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增强文化自信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第一,加强文化自信的话语权建设,筑牢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争夺历史解释的话语权,始终是各种思潮进行文化斗争的重要手段。只有抓牢对历史解释的话语权,才能筑牢文化道义的制高点,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加强话语权建设,首先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文化建设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新时代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讲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种政治性的体现:一是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绝对领导权。文化领导权也是现代政党巩固其执政基础的非暴力形式的特殊权力。这种“特殊权力”作用的发挥,一方面,有利于教育党员,增进党内团结;另一方面,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政治价值导向,引导人们规范其文化行为。在坚持党对文化的绝对领导的前提下,加强文化话语权建设还必须坚持科学的态度,遵循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二是加强文化话语权建设,必须着力打造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体系。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以所谓的“重构”为幌子,打造以“洋”为本的文化体系。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就必须立足中国大地进行文化建设,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当然,加强中国的文化建设还要具有全球思维,体现和而不同的多元开放特色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既要凸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世界价值,又要挖掘世界多元文化的“和声”,最终打造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开放包容性的文化话语体系。三是加强文化话语权建设,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把握好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感,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精品,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四是加强文化话语权建设,将正面宣传教育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有机结合。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必须强化正面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战斗力,守好主流文化舆论阵地,扩大主流文化话语体系的影响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文化观。

第二,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掌握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主动权。敢于和善于同历史虚无主义做持久的斗争,是新时代我们“伟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要保持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立性的战略定力,牢牢掌握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文化主动权。一是坚持中国文化独立发展的道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历史传承中,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号召力和凝聚力,而且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独特规律,尤其是国家民族命运转折的重大历史时期,文化发展的独有魅力更加彰显。也正是这一文化发展的独立性,使得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历经5000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可以说,文化独立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命题,也是今天我们同历史虚无主义进行斗争的主要任务。二是坚守当代中国文化立场。文化立场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对本国文化所持的一种稳固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思维方式。文化立场不仅体现在对本民族文化的鲜明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外来文化所持的鲜明态度上。历史虚无主义从全盘西化的文化立场出发,企图消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对此,我们必须坚持民族本位的文化立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不忘初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本,是文化自信滋养的丰厚沃土,我们要以坚守、融合、创新的科学态度正确对待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价值。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立场,加强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坚定文化自信与开放包容的态度是相得益彰的,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就必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出发,深刻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加强文化建设的愿景规划。

第三,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坚守同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思想阵地。意识形态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近代以来,在中华文化遭受西方文化肆虐的时刻,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文化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激发了中华文化的新觉醒,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铸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先进的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体系。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必须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强化国家意识形态自觉,必须掌控好主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坚守好各类意识形态阵地。当今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世界形势发生了令人震撼的深刻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也遭到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严峻挑战。要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才能有效抵制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邪说。

注释

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9年第6期。

②杨红柳、钟明华:《“四个自信”视阈下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批判》,《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5期。

③张有奎:《三种类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及其批判》,《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1期。

④王雪冬:《警惕文化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勾结》,《红旗文稿》2018年第21期。

⑤邓宏烈:《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应然性、规范性和超越性之价值属性论析》,《思想战线》2019年第3期。

⑥《***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8页。

⑦林剑:《关于普世价值问题的辨与思》,《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

⑧谢礼圣:《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論谬误、消极影响及遏制途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3期。

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9年5月16日。

⑩丁曉强:《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使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5期。

(11)庞超:《意识形态安全视阈下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基本路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年第4期。

责任编辑:浩 淼   思 齐

Resisting and Criticizing Historical Nihilism Needs Firm Cultural Confidence

Li Yuzhong

Abstract:The ideological root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s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fidence. Due to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fidence, historical nihilists have an idealistic and abstract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The essence of historical nihilism is to promote "de-ideologizing", "de-valuing", "de-historicizing", "de-sinicizing" and "de-mainstreaming", which fundamentally shakes the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n negate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the CPC′s ruling. To resist and oppose historical nihilism, we must further strengthe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build a strong cultural defense against historical nihilism by strengthening the discourse power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maintaining the independ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national ideology.

Key words:cultural confidence; historical nihilism; mainstream ideology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