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县委书记角色的要求、偏差与矫正

时间:2024-05-09

摘 要: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国家政权体系中,作为“一线总指挥”的县委书记担负着富民强县的重任,党和国家对县委书记提出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班子的带头人的角色要求。但囿于主客观条件,县委书记有时出现角色不优、角色失范甚至角色失败的情形,使得组织期待落空,党和国家利益受损。必须强化角色建设,通过培养角色意識、提升角色能力、建构角色规范、优化角色环境,推动角色要求从应然之意走向实然之路。

关键词:县委书记;角色要求;角色偏差;角色矫正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0-0013-06

在政治学视域下,政治角色是由政治行为主体所承担的,由政治文化所确定、社会政治系统所赋予的特定人的政治行为模式,通常表现为职务、地位和责任的“三位一体”。一定的政治角色受相应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关系所规范,体现着政治结构的特征,承载着政治期待。在执政党的组织架构和国家政权体系中,不同的政治角色都有特定的岗位规定性即角色定位,党和国家期待角色的扮演者能够出色地履职尽责。但囿于主客观条件,政治角色往往难以达到组织期待的“应然”结果而出现事实上的偏离甚至背离。基于“郡县治,天下安”的特殊意义,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一直承载着党和国家的厚望。但实践表明,县委书记在履职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角色不优、角色偏离乃至角色失败的情形。本文在论述新时代县委书记角色新要求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县委书记角色偏差的主要情形,提出矫正角色偏差的若干对策。

一、角色要求: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县委书记的新期待

角色定位是指一定角色所处的位置、所负的职能以及与角色要求相对应的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等。在政治系统中,角色定位通常不是由角色主体自行设立的,而是由组织根据岗位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来确定。就县委书记的角色地位而言,《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将其概括为“一县之首”“一地之帅”,***总书记称之为“一线总指挥”。就角色要求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与时俱进地对县委书记提出了新要求,这些新要求散见于诸多党的文件之中。其中,以***总书记基于“一线总指挥”的角色定位而对县委书记提出的“四种人”要求即“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最为集中和凝练。

1.以政治为首,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讲政治是中央对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位要求。在共产党的话语体系中,政治性是公共权力的最根本属性,它对其他一切经济社会事务起着统帅作用,凡属根本性、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都具有政治性质,都应上升到政治高度来看待。列宁明确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不肯定这一点,就是忘记了马克思主义的最起码的常识。”①***总书记强调,县委书记要心中有党,做一个政治上的明白人。换言之,县委书记要对自己所担负的职务角色有清醒的认识,清楚自己应遵循什么样的政治规则、按照什么样的政治要求、运用什么样的政治策略去从事公共权力活动。

县委书记要成为县级阵地党的忠诚卫士,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政治理想要明。政党是以实现某种社会理想为目标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就把实现共产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并要求全体党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终生。当前,县委书记要明确并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是政治立场要明。县委书记是党根据执政需要而安排的政治角色,是党的县委书记。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自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是县委书记必须具备的党性立场和政治意识,“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照办,党中央禁止的坚决杜绝”②。三是政治底线要明。县委书记为官从政的底线就在于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不触碰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底线和红线,更要远离国法的高压线。“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这是县委书记书写政治生命的第一底线。要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在守纪律、讲规矩上作表率;要明白自己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处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关系”③。

2.以发展为要,做县域发展的开路人

“郡县强,则天下兴。”做发展的开路人,是党和人民赋予新时代县委书记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组织委派县委书记值守一方,实则希望其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书写好县域社会发展的精彩华章。

县委书记要做好县域发展的开路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要保持意气风发的奋斗姿态。发展如同行路,各种可以预知或难以预知的困难常伴常生,没有一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无畏精神,是解决不了发展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特别是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发展进入关键期后,更需要县委书记以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姿态来面对新一轮改革。二是要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担当意识。在县域范围内,县委是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则是指挥部中的“总指挥”,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县域发展的大计谋划。为此,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责,牢记自己是推动县域改革发展的第一责任人,勇于担当,奋发有为。三是要有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发展的本质和使命是打破陈规,敢为人先。县域集改革攻坚、发展要务、维稳重任于一体,国家出台的诸多试点工作、政策探索一般都试于县、起于县,这就注定县委书记遇到的难题要更多一些、更大一些。为此,县委书记要有敢闯敢试,不怕失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开路精神。四是要有勤奋工作的实干精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县域治理的最大特点是既“接天线”又“接地气”,即对上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和省市的工作部署,对下要领导乡镇和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满足群众各种利益诉求。面对繁杂琐碎的事务,县委书记必须做到勤勉敬业、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益求精,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3.以人民为本,做基层群众的贴心人

“心无百姓莫为官”。在县域这个舞台上,县委书记是角色主体,人民群众则是其服务的角色客体,角色主体的演出成就最终要由角色客体来评价。***总书记将党员、干部的角色定位为人民公仆,要求当好县委书记必须做到“心中有民,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④。

县委书记要成为基层群众的贴心人,必须做到以下幾点:一是情感上心系群众。在县域范围内,县委书记就是党的形象代言人,是党与群众联系的中介,其与群众的关系密切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党与群众的关系密切度,同时也决定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为此,县委书记要做到心中有民,时刻心系群众冷暖安危,永远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坎上。二是工作上依靠于民。在当前服务型政府建设中,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基层政府由管理型转变成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工作创新的生命线。县委书记只有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方能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三是发展上为民谋利。县委书记的所作所为,事关一县十几万甚至上百万人口的幸福安康,理应把人民的期盼作为第一信号、把维护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选择、把改善民生作为第一追求。县委书记“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⑤,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

4.以身正为范,做县域班子的带头人

“班子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领头羊”的综合素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规定:县委书记是党在县级地方组织(委员会)的主要负责人。县委书记要做好班子的带头人,“事事带头、时时带头、处处带头”。

县委书记的“带头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带头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真正做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作为班子的带头人,县委书记要事事处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坚持以品德立身、用能力服人、让业绩说话、靠廉洁树威;要以蓬勃向上的朝气、披荆斩棘的勇气、舍我其谁的豪气、身先士卒的锐气、向我看齐的正气、以上率下的底气做好表率。二是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带头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县委书记是一班之长,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不把‘班长当成‘家长。”要按照程序进行决策,特别是涉及资金、项目、用人等重大问题,要经过集体研究,不搞个人专权。要善于把党委一班人、几大家班子和各级干部智慧集中起来,做到总揽不包揽、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⑥三是带头抓班子带队伍。县委书记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与同级人大常委会、政府和政协组织以及各人民团体的协调”⑦,既要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又要使班子整体形成最大合力。四是带头依法办事。作为基层政府的带头人,县委书记要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善于运用法治思维谋划县域治理。“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做决策、开展工作多想一想是否合法、是否可行,多想一想法律的依据、法定的程序、违法的后果,自觉当依法治国的推动者、守护者。”⑧五是带头廉洁自律。县委书记一定要恪守共产党人为官从政的底线,“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⑨。县委书记不但要自我约束,还要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严加教育和约束,要求他们遵纪守法。

二、角色偏差:县委书记背离角色要求的主要情形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角色主体并不能完全达到组织所规定的角色目标,也不能完全符合组织所期待的角色之意,于是便出现了角色偏差问题。所谓角色偏差,就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戈夫曼所称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的素质、能力和水平与他要扮演的角色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当前,我国县委书记角色偏差具体表现为角色不优、角色失范乃至角色失败等情形。

1.角色不优

角色不优是指县委书记总体上尽到了岗位职责,但还没有达到组织所期待的最佳境界。基于“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的考虑,党对县委书记坚持“取法于上”的高标准要求。政治上的绝对忠诚、发展中的开拓创新、执政中的亲民爱民、带队伍时的率先垂范,这些要求皆在高标准层面上对县委书记进行了形塑。就目前情况而言,有的县委书记由于主观认识不到位、自身能力欠缺或客观条件所限等,并未能展现出忠诚担当、锐意进取的行为特质,在角色表现上呈现出角色不优状态。

县委书记的角色不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治表现不佳。有的在政治方向上走岔了、走偏了;有的戴着假面具,台上台下、人前人后、对上对下各说一套、各做一套,成为典型的“两面人”;有的宗旨意识淡薄了,对群众的感情变化了,作风问题突出了。二是工作态度不端。有的县委书记执行政策打折,不积极、不主动,甚至搞地方主义自行其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出现本领恐慌,解决深层次问题、复杂问题、个性问题还缺乏招数;有的疏于组织建设,导致基层党组织软弱瘫痪,战斗堡垒作用无法得以充分发挥,甚至对于应尽的县域党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也没有完全尽到,出现了“甩手掌柜型、旁观者型、副业型、力不从心型、光说不练型、忽冷忽热型”县委书记。三是作风失范。有的工作作风简单粗暴,置民主集中制于脑后,搞“家长制”“一言堂”;有的生活作风失检,不注重生活小节。上述问题虽然大多尚未触及党规国法的高压线,但反映出有的县委书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他们的言行与中央对县委书记的高标准期待相比还有相当的距离。

2.角色失范

角色失范是指角色行为主体违反了组织规定,做出了越“规”行为,但尚未触及到国法。县委书记的角色失范是指县委书记逾越了角色规范界限,突出表现为违反了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有关规定,触碰到《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进而受到党纪党规的处理。从近年来落马的县委书记实际情况来看,他们无一例外地存在违反党规党纪情况。如四川省旺苍县原县委书记刘亚洲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组织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陕西商南县原县委书记刘春茂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广西壮族自治区上林县原县委书记韦志鹏严重违反组织纪律、严重违反廉洁纪律、严重违反党的纪律。当然,角色失范往往与违犯国法相伴,随着纪律审查和监委调查的深入,一些失范县委书记也随即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角色失败

角色失败是指角色的扮演者由于多种原因半途终止或退出角色扮演。县委书记角色失败通常是指县委书记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公职甚至涉嫌犯罪而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梳理县委书记“中箭落马”的风险点可以发现,干部人事调整、插手工程项目等经济活动、挪用贪污公款、执行政策偏差、大搞形象工程、违规收受礼金、大搞权钱权色交易等是县委书记涉险的主要领域。值得关注的是,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深入推进,近年来涉贫领域的贪腐案件明显增多。县委书记违纪违法不但影响县域发展,而且使党的形象受损、党的执政基础受创,对国家、组织乃至个人都是重大损失,是一件令人非常痛心的事情,有关部门特别是人事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三、角色矫正:强化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思路

县委书记的角色偏离会使党和人民的期待打上折扣,使组织既定的目标受挫,甚至严重损害党和国家利益。因此,必须结合县委书记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队伍建设,使县委书记准确认知角色定位,把握角色规范和要求,从而有意识地规避角色偏差,出色完成角色任务。

1.培养角色意识

角色意识即角色观念,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关系、地位、作用、规范、权利、义务、形象、行为等方面的认知、态度、情感的综合反映。角色意识是角色行为的前提,行为主体是根据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来决定自己应该如何行动的。县委书记只有深刻洞悉、反复揣摩、准确领悟角色定位,才能“养成符合角色期待的观念和意识,实现自我期待与组织期待的同构”⑩。培养角色意识主要包括:一是培养角色身份意识。县委书记要记住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时刻想到自己是党的人,时刻不忘自己对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B11;县委书记要意识到自己不是普通公民,也不是一般的共产党员,而是“一线总指挥”,肩负着县域发展的重任。二是培养角色价值意识。在价值意识培养中,县委书记的岗位价值可以体现在多个方面,但其最高的岗位价值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让县委书记牢固树立起“当干部就是做公仆、做人民的勤务员”的理念,牢记党的宗旨,惟其如此,才能察百姓苦、感百姓忧、想百姓事、谋百姓福、赢百姓誉。三是培养角色责任意识。“为官避事平生耻”。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精神状态,“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B12。县委书记身居关键岗位,应该深刻意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做到“任其职,尽其责;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不竭尽全力工作,不做出成就,就是对岗位资源的巨大浪费。党的十八大以来,县级政权所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需要办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通过采取卓有成效的形式,培养县委书记的角色责任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四是培养角色底线意识。底线也是红线、高压线,逾越底线意味着踩踏到了雷区,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县委书记处在中国政治体制的架构之下,其一言一行不仅要受到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的规范,而且要受到党纪国法的规制,否则可能招致自毁前途的后果。县委书记一定要筑牢三大不可触碰的底线思维,即公德底线、党纪底线、法律底线。***总书记指出:“县委书记作为县里的权力人物和公众人物,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时比某些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B13县委书记还肩负着“导扬风化”之责,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全县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B14。

县委书记角色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县委书记要加強学习,潜心钻研党内文件包括党章、准则、条例、规定等,特别是要熟知这些文件关于党委书记的相关规定,牢记职责要求;二是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思维;三是实践养成,通过社会互动使个人获得角色观念。

2.提升角色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注重培养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B15县委书记是县域舞台上的主角,要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必定要拥有能力上的“金刚钻”。新时代县委书记应重点历练八大执政本领或能力,即: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县委书记能力的增强,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自我提升。首先要学习常态化。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在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爆炸的时代,县委书记唯有以一日不忘学习的状态,才能跟上不断前进的时代大潮。其次要注重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县委书记尤其要把善于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要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B16。二是组织培养。首先是激发理想信念能力。通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县委书记能够正确用权,能够站稳基本立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其次是进行方法论灌输。“无论是县委书记的政治素质也好,领导能力要求也罢,还是业务本身所要求的文化知识素养等等,从党的事业的高度来审视,对于县委书记而言,不管总的是什么,首要的和具有统摄意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立场、观点、方法。”B17必须通过组织培训,使县委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到手,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去应对、处理、驾驭县域复杂的局面。再次是进行专题培训。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变化,县委书记面临的阶段性任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组织部门需要针对形势和政策的变化,定期对县委书记进行专题培训,这是县委书记能够与时俱进,贯彻中央路线方针政策和紧跟时代步伐的重要途径。

3.规范角色权力

贿随权集,祸从权起。“县委书记手中掌握着很大权力,所以各种诱惑、算计都冲着你来,各种讨好、捧杀都对着你去,往往会成为‘围猎的对象。”B18不少县委书记正是在这种“围猎”中“败下阵来”。因此,矫正角色错位应紧紧扭住权力这一关键因素。一是科学配权,形成合理的权力结构。在实际权力运行过程中,县委书记往往权力过大,“在事关县域重大的事权财权人权上都拥有最高决策权和最终拍板权,久而久之形成‘决策一言堂‘用人一句话等用权常态”B19,从而为县委书记腐败埋下了“祸根”。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以新一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深化县委权力结构改革,形成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权力结构,使县委书记既拥有完成特定使命与职责所必要的权力,又避免县委书记独断专权。二是阳光行权,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程序的不完善、不规范往往会带来暗箱操作,滋生不端行为。可以考虑以限权为起点、以公开为手段、以权力清单和流程图为载体、以事项透明、权力透明、责任透明、流程透明为“分解动作”,堵塞权力隐性操作空间,实现县委书记权力运行轨迹的“金鱼缸”效应。三是高效监权,提升权力的监督效能。按照党的十九大部署,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深化政治巡视,建立巡视巡察上下联动的监督网。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总之,要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协调衔接,健全和完善监督体系”。此外,《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也就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特别是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作出部署。要突出重点,对县委书记容易涉案的领域——干部人事调整、重大工程等进行重点监督。同时,也要紧盯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防止各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四是严惩滥权,加大权力腐败成本。要按照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的基本要求,提高县委书记腐败案件查处概率,加大惩治力度,强化“不敢腐”的氛围,使县委书记始终保持对党纪国法的敬畏之心,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名誉账、家庭账、自由账,自觉走好权力之路。

4.优化角色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塌方式腐败案、窝案、串案等清晰地表明,政治生态异化是县委书记角色不优、角色失范特别是角色失败的重要诱因。因此,要高度重视角色环境的优化。一是净化党内政治生态。首先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提高县域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其次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肃查处县委书记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县委书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再次要发展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大力倡导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规规矩矩的上下级关系、干干净净的政商关系,弘扬正气、树立新风”B20;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二是净化外部生态。首先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重点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斩断公权力对经济领域的渗透通道,减少县委书记在招商引资、土地出让、城市建设、房屋拆迁、国企改制等领域的寻租空间。其次要建设良好的文化生态。涵养积极健康的文化,彰显明规则、挤压暗规则。敢于打破“人情”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摒弃“官本位”、专制文化,建设公民文化、民主政治文化。要增强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为县域政治生态的优化夯实人文基礎。再次要加强社会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是活水源头,社会生态是大江大河,只有源头活水纯净清澈,大江大河才不会被污染被侵蚀。”B21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发挥法治的刚性约束,引导包括县委书记在内的县域社会克服惯性的“人情思维”“关系思维”,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开展工作和解决问题,逐步建构起与优良政治生态要求相适应的法治生态。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1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B11B12B13B14B18《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6、10、64、6、10—11、11、11、4、8、12、12、4页。

⑦《***论当市县委书记——从政以来重要论述摘编》,《党建》2015年第10期。

⑩姚巧华:《“四有”县委书记的角色期待与培养机制探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B15***:《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4页。

B16***:《之江新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54页。

B17马正立:《新常态下中共县委书记成长机理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8博士生答辩论文,第274页。

B19姚巧华:《县委书记权力运行科学化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5年第7期。

B20《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20页。

B21潘克森:《关于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实现路径的若干思考》,《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

责任编辑:浩 淼 文 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