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先秦《老子》文本的演变

时间:2024-05-09

摘 要: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包含有今本《老子》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庄子》一书涉及今本《老子》共十六章的内容,《韩非子》一书引用了今本《老子》共二十五章的内容,再加上《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著作对《老子》的引文,说明今本《老子》一书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具有了其中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而在这六十四章中,只有三十八章是完整或基本完整的《老子》某章内容,且它们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诸书所引《老子》则属只言片语或概述大意。这又说明,到《韩非子》成书时为止,《老子》一书实际只有三十八章完全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今本《老子》的最后定型,应该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为统一思想由丞相李斯主持完成的。

关键词:《老子》;《韩非子》;文本形态

中图分类号:B2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10-0107-12

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虽然将《老子》文本出现的年代推进到了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以前,但因为郭店楚简《老子》仅为后世所见五千言《老子》的约五分之二的篇幅,且不能确定它是属于《老子》“完本”还是“节抄本”,因此也就很难确定郭店《老子》之后五千言《老子》“定本”的形成时间。

对于这一问题,现代中外学者都曾从先秦著作对《老子》引用的角度做过很多探索,但由于先秦著作如《文子》《鬻子》《亢仓(桑)子》《列子》等,其本身的成书年代即存在许多疑问,故学界主要集中于通过对《庄子》《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战国策》等能确定产生于先秦的著作对《老子》的引用来探讨。如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曾通过《吕氏春秋》与《老子》的比较,得出了“当战国之末还没有今本《老子》存在”①的结论。郭店楚简《老子》出土之后,日本学者谷中信一在比较郭店楚简《老子》与马王堆帛书五千言《老子》之后,认为郭店楚简《老子》表明“在公元前300年前后,(《老子》)还处于形成的途中”,五千言《老子》的很多内容,“应该看作是在郭店《老子》之后”,有人“用改写”的方式“新加进《老子》之中的思想要素”。②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以《韩非子》为主的战国著作所引《老子》的进一步研究,从词语、句式、篇章结构及其意义单元等文本形态诸要素方面,对战国后期《老子》文本的演变和形成做出更清晰的描述。

一、郭店楚简《老子》的文本形态

为更好地梳理战国时期《老子》文本的形成,我们先从考察产生于战国中期(约公元前300年)的郭店楚简《老子》开始。学术界研究郭店楚简《老子》之后发现: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共涉及今本《老子》的第2章、第5章、第9章、第13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5章、第30章、第31章、第32章、第35章、第37章、第40章、第41章、第44章、第45章、第46章、第48章、第52章、第54章、第55章、第56章、第57章、第59章、第63章、第64章、第66章共三十一章的内容;其中今本第2章、第9章、第13章、第15章、第17章、第18章、第25章、第32章、第35章、第37章、第40章、第41章、第44章、第45章、第54章、第55章、第56章、第57章、第59章的内容,简文除个别文句或少数文字有异外,其他完全相同。另外,第64章的内容在简文中虽被分开抄写于第10、11、12简和第25、26简上,但它们合起来即是今本第64章的完整内容,且文字亦基本相同。

郭店楚简《老子》与今本《老子》在文本内容上的主要差异,是简文的第46章仅有“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数句;第30章前段文句及句序不同,又无末尾三句;第5章后半和第16章“万物方作,吾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数句,合抄于第23、24简,且简文中不见两章的其他内容;第20章仅有开头“绝学无忧”至“不可不畏”数句,无其他内容;第31章无开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惑之,故有道者不处”数句;第48章仅有前半段“为学日益”至“亡(无)为而亡(无)不为”数句,无下半段“取天下常无事,及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52章仅有“塞其兑”至“终身不救”数句,无前后其他内容;第63章仅有开头“为亡(无)为,事亡(无)事,未(味)亡(无)未(味)。大少之多惕(易)必多难”和末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数句,无中间一大段文字。另外,第64章“为之者败之”至该章末尾被重抄写一遍,且无“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一句,以至学者常由此而怀疑郭店楚简《老子》应属于“节抄本”,并非“完本”。

二、《庄子》书中所引《老子》

今本《庄子》一书中引用《老子》文句最多的,应是《庄子·胠箧》《知北游》及《天下》三篇。《庄子·胠箧》曰: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庄子·胠箧》一篇,《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已明确指为庄子所作。现在又有人以该篇中的田成子“十二世有齐国”,当为“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21年,齐王建在位时期内著述的”③;但更多学者则倾向于《庄子》一书乃“庄子学派”的丛书,《胠箧》应为庄子弟子或后学所作。《胠箧》中的这些文字,见于今本《老子》且有“故曰”提示的地方有两处:一是“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属今本《老子》第36章末尾两句;二是“大巧若拙”一句,在今本《老子》第45章中。由于《庄子·胠箧》对《老子》这两章的引用只是摘引,而不是逐章逐句解说式的完整引用(而今本《老子》第45章的内容在郭店楚简《老子》乙组中已完整出现),故似可以肯定《老子》中的第36章和第45章在战国后期当已有如今本的文本形态,但可能存在异本。除此之外,《胠箧》此段文字中的“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和“攘弃仁义”云云,其对“仁义圣智”的否定,与今本《老子》第19章文字虽并不完全相同,但其“绝弃”“攘弃”之旨则无异(其中的“玄同”说又见于《老子》第56章),而今本《老子》第19章和第56章的内容又完整地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之中,这说明今本《老子》第19章、第36章、第45章、第56章共四章內容,在《庄子·胠箧》成篇之时即已形成,但不能排除有与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存在差异的异本存在。

《庄子·胠箧》篇中还有一段与今本《老子》第80章相近的文字,曰:“子独不知至德之世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犬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这一章不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之中,却与今本《老子》第80章后半段基本相同。但《庄子》在这里并未使用“故曰”提示是在引用《老子》。这似说明,今本《老子》第80章的内容此时虽已具备,但可能并未完全定型,也可能尚未被加入《老子》一书。

《庄子·知北游》篇中也有两段与今本《老子》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其言略曰:

黄帝曰:“……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为也,义可亏也,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之已为物也,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庄子·知北游》篇中的这段文字,有两段由“故曰”提起的文字与今本《老子》相同,即今本《老子》第38章中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和第48章中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前者仅为今本《老子》第38章后半章的内容(《韩非子·解老》同时有此章前半章的内容,详待后论),无此章前半章的内容;而后者则仅为今本《老子》第48章中的中间四句,无开头“为学日益”和末尾“取天下常以无为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共四句。今本《老子》第38章的内容不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第48章的内容虽已出现于郭店楚简乙组,但简文除比《庄子·知北游》多了开头“为学日益”一句外,亦无此章末尾“取天下常以无为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三句。所以我们认为,此时今本《老子》第38章和第48章两章的内容都还处于形成的过程之中,尚未完全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庄子·知北游》中虽没有“故曰”提示为引用语,但其中与今本《老子》中的相同的文字,则有今本《老子》第56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本《老子》第2章的“圣人行不言之教”和今本《老子》第16章的“欲复归根”数句。因为今本《老子》第56章已在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完整出现,今本《老子》第2章在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仅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两句,故可以说,在《庄子·知北游》成篇时虽可能仍有人对此两章的内容是否真正属于《老子》原文持保留态度,但此两章无疑已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只有今本《老子》第16章的内容无一字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之中,其“欲复归根”一句在《知北游》中亦不似引用语句④,故可以说当时此章内容似仍未正式形成,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此外,在《庄子》一书中可确定是属于引用《老子》语句的,还有《庄子·天下》一篇中的一段话: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独取后,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其行身也,徐而不费,无为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独曲全,曰苟免于咎。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曰坚则毁矣,锐则挫矣。常宽容于物,不削于人,可谓至极。

《庄子·天下》篇此处引“老子之言”——“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数句,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仅见于今本《老子》第28章中,且与今本差异较大:一是它只引了今本第28章中的三分之一的内容,而非全引;二是它在今本“为天下谿”之后不仅没有“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三句,且“为天下谷”一句在今本作“为天下式”。可见,虽然当时此章的部分内容已经形成,但尚未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二句,不见于郭店楚简本《老子》和今本《老子》,但郭店楚简《老子》甲组和今本《老子》第66章、第67章皆有与之相对应表示“舍先取后”之意的语句。这说明当时这两章的内容可能已经出现,但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受天下之垢”一句,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相关内容,今本《老子》第78章曰:“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吕氏春秋·重言》曰:“故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则此章或是以詹何、田子方、老聃为“圣人”后才将“受国(天下)之垢”归入《老子》的,它当时是否已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难以断定。“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二句,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今本《老子》中也无此方面的内容。《吕氏春秋·不二》曰:“子列子贵虚。”可见,“贵虚”乃列子学说,而非《老子》之旨。故很可能此时“人皆取实,己独取虚”在于《老子》之中,后来人们以为其属于《列子》而非《老子》之旨,才将它移出了《老子》文本。日人福永清司曾以此章“修辞手法”与今本《老子》第20章“人皆……我独……”一致而将二者“联系起来”⑤,但这最多只能解释当初此章被并入《老子》的原因,而不能为此二句确属《老子》的证据。“无藏也故有余,岿然而有余”二句与今本《老子》第44章“多藏必厚亡”意思相近;“其行身也,徐而不费”二句近于今本《老子》第44章的“是故甚爱必大费”一句,而今本《老子》此章的内容已见于郭店《老子》甲组⑥,《庄子·天下》此处引述其大意,故可认为此章当时或已有与今本《老子》相同的文本形态。“无为而笑巧”一句,应“与(今本《老子》)第57章中‘人多伎巧,其物滋起……我无为,人自化同义”⑦,而此章已完整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可见此章当时亦已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人皆求福,己独曲全”二句,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相关内容,今本《老子》第22章中则已有“曲全”观念,说明此章的部分内容当时或已经形成,但未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曰苟免于咎”一句,郭店楚简《老子》和今本《老子》中都没有相同意义的文字,说明它也可能属于当时被视为《老子》文句,后来却又被淘汰的内容。⑧“以深为根,以约为纪”二句,学者认为其与今本《老子》第59章“是谓深根固柢”和“治人事天莫若啬”二句语意相近⑨,因此章已完整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乙组,故可以说当时此章的内容已经具备,但具体文字表述则与今本《老子》不同。“坚则毁矣,锐则挫矣”二句,前一句与今本第76章“坚强者死之徒”语义相当,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相关内容;后一句则与今本第9章“揣而锐之,不可长保”相同⑩,在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已有此章的完整内容;故笔者认为,这两句应该都是今本《老子》第9章的内容,表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意思,不必因其中有一个“坚”字而与“坚强者死之徒”相联系。因为此章的内容已见于郭店楚简《老子》,故可以说虽在个别文句表述上存在文字差异,但此章当时应该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常宽于物,不削于人”二句,有学者认为它与今本《老子》第16章的“知常容”和第35章“往而不害”二句相当,“其阐述的‘宽容以及作为逆向式体现的‘不害‘不争,仍可说是《老子》所具有的代表性思想”B11;因为今本《老子》第16章的内容不见于郭店楚简《老子》,而今本《老子》第35章已完整出现在郭店楚简《老子》丙組中,故可以说《老子》第16章当时正处在今本《老子》文本状态的形成过程之中,而第35章则已具备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庄子·天下》中还叙述了关尹、老聃共同的观点和属于关尹个人的观点:

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关尹曰:“在己无居,形物自著。”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尝先人而常随人。

谷中信一认为:“建之以常无有”二句,虽然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相关内容,但可以认为它是表达了今本《老子》第1章“常无”“常有”概念,应该和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一样,属于关尹的学说;“以濡弱谦下为表”的观点,在今本《老子》第8章、第28章、第61章、第66章等章都有相关的内容,但只有第66章的内容完整地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其他几章的内容则无,故可以说当时应该只有《老子》第66章的内容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其他各章的内容可能只是作为关尹学说而传播于世的,并未加《老子》之中。至于“关尹曰”的部分,谷中信一认为:“在己无居”相当于今本《老子》第2章的“圣人不居”,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已有;“形物自著”在今本《老子》中虽没有与之相应的文句,但今本《老子》第17章、第23章、第25章、第51章、第64章中的“自然”,第32章的“自宾”“自均”,第37章的“自化”“自定”,第57章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第73章的“自来”,等等,都是这种“自著”的思想,而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已有相当于今本第25章、第32章、第37章、第57章、第64章的内容,郭店楚简《老子》乙组中已有今本《老子》第17章的内容,可见这六章的内容在《庄子·天下》成篇时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关尹学说的这部分内容,在《庄子·天下》成篇时已被纳入《老子》的文本之中;而今本《老子》第23章、第51章、第73章的内容则仍作为关尹学说传播于世,尚未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其动若水”句最直接对应的应该是今本《老子》第8章的“上善若水”,与今本《老子》第32章和第66章的“犹川谷与江海”“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亦有一定关联,但今本《老子》第32章和第66章的内容已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故可以说“其动若水”当时应该未归入《老子》文本之中,仍被明确划归为关尹学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四句,今本《老子》中无直接相当的语句,但崇尚“静”“清”之意在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45章、第57章、第61章中皆可发现,而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57章的内容已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第45章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乙组,只有第26章和第61章的内容不见于郭店楚简《老子》。这说明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57章和第45章共六章的内容,在《庄子·天下》篇作者的时代应已具备——虽然人们知此六章的内容原是关尹之说,但它已被并入《老子》之中;只有第61章的内容仍以关尹学说的面貌传播于世,尚未纳入《老子》文本。“同焉者得,得焉者失”两句,今本《老子》中没有完全相同的语句,仅第64章有与“得焉者失”相类似的“执者失之”的观点B12,这说明今本《老子》第64章的内容在《庄子·天下》成篇时已经形成,但“同焉者得,得焉者失”则属关尹的学说,与《老子》有近似的地方,但当时尚未并入《老子》文本。“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可与今本《老子》第7章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第66章的“以身后之”和第67章的“舍后且先,死矣”相对应B13,且这三章已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故可知这部分关尹学说当时已被并入《老子》,郭沫若等人认为“关尹其实就是环渊”,《老子》乃是“学黄老之术”的环渊创作的《上下篇》B14,其原因当在于此。

此外,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中直接说到老子故事的一共有十六条”,《在宥》篇作为老聃的话的“故曰绝圣弃智而天下大治”,即今本《老子》第19章的“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天运》篇作为老聃的话的“故曰政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分明与现行《老子》一书十章‘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有关系”;《庚桑楚》篇庚桑楚的话里“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云云,“这分明是现行《老子》一书三十七章‘道无为而无不为的疏解”;“举贤则民相轧,任智则民相盗”一段,即今本《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为盗”和第19章“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等意义的概述;南荣趎向老子所称“然其病之者犹未病也”,“分明是转述现行《老子》一书七十一章‘夫惟病病,是以不病……的一段话”;老子答南荣趎问卫生之经所说的“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分明是现行《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及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的复述、概括”;《则阳》篇老聃告诉柏矩曰“财货聚,则民致争”,“分明是现行《老子》一书三章‘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的从反面的概括”;《寓言》篇老子告诉阳子居“大白若若辱,盛德若不足”,“分明是出自现行《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若辱,广德若不足……”。这样,在《庄子》一书中,共有五篇引用有与现行《老子》一书相符的老子之言;虽未明白举出老子(或老聃)之名,但可确定系今本现行《老子》一书者,有《老子》第36章的“鱼不可脱于渊”、第19章的“绝圣弃智”、第56章的“大巧若拙”、第37章的“故曰,玄古之君天下,无为也,天德而已矣”、第39章的“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以及“见于现行《老子》三十七、三十八、四十八各章,而文字稍有出入”的“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达生》篇中见于今本《老子》第51章的“是谓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知北游》篇中见于今本《老子》第38章的“故曰失道而后德……道之华而乱之首也”一段和见于今本《老子》第48章的“故曰为道者日损……无不为也”一段。B15

综合以上对《庄子》全书中各种引文和转述语来看,《庄子》一书中分别涉及今本《老子》共有三十八章的内容;而在这三十八章之中,共有十六章因有郭店楚简《老子》文本可资比较,可推定它们应該已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尽管其中有些章节是以郭店楚简《老子》异本的形式存在);其他各章则尚难断定。

三、《韩非子》所引《老子》

在现有先秦文献中引《老子》最多的著作,除《庄子》之外,当属《韩非子》一书了。《韩非子》一书中除《解老》《喻老》二篇专文引《老子》原文而解之以外,徐复观认为,《主道》篇有与今本《老子》第52章相似的句子,《扬权》中有与今本《老子》第29章近似的语句,《内储说下六微》中引有今本《老子》第36章的语句,《难三》中引有今本《老子》第65章、第13章、第17章中的语句,《六反》中引有今本《老子》第44章的语句B16;另外,《外储说左上》引有今本《老子》第28章一句B17,《说林》引有今本《老子》第36章的相似语句B18。只是因为《韩非子》这些篇中引用《老子》皆属片言只语,难窥当时《老子》之完整面貌;只有《韩非子·解老》《韩非子·喻老》两篇属于系统解读《老子》的专文,更多地反映了当时《老子》文本的具体形态。

对比今本《老子》可知,《韩非子·解老》依次引用了今本《老子》第38章、第58章、第59章、第60章、第46章、第14章、第1章、第50章、第67章、第53章和第54章共十一章的原文加以解说。这其中第38章、第58章、第46章、第53章、第59章、第60章、第50章共七章的引文,与今本《老子》除有个别文字差异外,基本完整引用了《老子》的原文。如《解老》所引《老子》第38章仅比今本《老子》少“下德不失德,是以有德”和“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共三句;《解老》所引《老子》第58章仅比今本《老子》少“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和“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数句;其引《老子》第46章、第53章和第59章三章,除个别文字差异外,一句不少;其引《老子》第60章,仅未重复“其神不伤人”一句;其引《老子》第50章,仅比今本《老子》少“出生入死”和“夫何故”两短语。其引《老子》第67章、第54章两章的文句,与今本《老子》原文虽有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非根本性的。如引《老子》第67章的内容,郭店《老子》中没有出现,《庄子·天下》篇引“老聃曰”有“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之句,论者或以为可与此章“不敢为天下先”对应B19,但这并不能说明此章当时已有如今本的文本形态;因为《韩非子·解老》引《老子》第67章的内容虽句序与今本差异较大,且比今本《老子》此章少“天下皆谓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和“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以及“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数句,但如果考虑到《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此章的引文中原有“吾有三宝,持而保之”和“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及其对它们的解释,则至少今本《老子》第67章中的“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三句,在《韩非子·解老》篇引用《老子》时的文本中本是存在的——其文本形态即使与今本虽有一定差异,却并非根本性的。《韩非子·解老》所引今本《老子》第54章的内容,后半段完整,前半段则仅見“不拔”“不脱”“祭祀不绝”三个单词短语,看似断续不接,但因为在《韩非子·喻老》篇有对“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的完整引用,郭店楚简《老子》乙组也有此章的完整内容,故可以说其内容应该是与今本《老子》第54章相同的。

在《韩非子·解老》所引《老子》诸章中,只有第14章和第1章与今本《老子》差异较大。《韩非子·解老》引《老子》第14章的内容仅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二短语,第1章则仅有“道可道,非常道也”一句。但因为《韩非子》在解《老子》第14章引文之前还有一大段“解文”,对于这段“解文”中由“故曰”引起的文字,虽然前人或以为“不知解《老子》那句,是不是本篇原文大成问题”B20;或以为其中“故曰:‘道者,理之者也”一句,当确属于《解老》篇引用而“解”之的引文,但“这一段文字里没有引用《老子》原文,但可确定是在解释道经”B21。笔者认为,《解老》中这一段“解文”不仅“是在解释道经”,而且引用的也是《老子》原文,其中间以“故曰”引出的“道者,理之者也”和末尾以“故”引出的“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四句,皆是《韩非子·解老》所引用的《老子》原文B22,只是因为这几句不见于今本《老子》,所以人们就误认为《解老》篇中的这段文字没有引用《老子》。实际上,这几句出现在《解老》引《老子》第14章和第1章之前并不是偶尔的。从内容上看,因为它们和《解老》接着引而“解”之的第14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第1章的“道可道,非常道也”,都是对“道”性质和特点说明,所以它们必须放在一起解释。从引文的特点来看,《解老》篇所引用的《老子》其他章节,基本都是整章完整引而“解”之的,此处所引《老子》第14章和第1章却只是零星的一两句话,这只能说是他在写作《解老》时所面对的《老子》文本,就是一个将“道者,理之者也”和“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无状之状,无象之象”“道可道,非常道也”合成一个单元的文本形态(其中或许还有个别联结词句),所以他只能照原样引而“解”之。在郭店楚简《老子》中共出现了今本《老子》三十一章的内容,但并没有第1章和第14章的词句;在《庄子》一书中多有“大道不称”“道不言,言非道也”之类的说法;《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傅说得之,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淮,骑箕尾,而比于列星”,但却没有与这两章相同的词句。B23故笔者认为,最合理的推测当是此时《老子》第1章和第14章都还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韩非子·喻老》篇依次引用了今本《老子》第46章、第54章、第26章、第36章、第63章、第64章、第52章、第71章、第47章、第41章、第33章、第27章共十二章的内容。与《韩非子·解老》一样,《喻老》引《老子》也是完整引用原文的,引文的面貌应该反映了当时《老子》的文本形态。如《喻老》引今本《老子》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常足矣”,除多了“罪莫大于可欲”一句和“咎莫大于”做“咎莫憯于”、“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做“知足之为足矣”之外,其余与今本《老子》此章完全相同。因为此章也曾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而在郭店楚简《老子》中此章仅有后四句而无前四句,故似可以说,此章在郭店楚简时代尚未完全成形,只有到了《韩非子》时代方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喻老》引《老子》第54章虽仅有“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试试不辍”数句,但因为《解老》篇已经完整引用此章“修之于身”以下部分,而且郭店楚简《老子》乙组已有此章的完整内容,故可断言此章当时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喻老》引今本《老子》第26章,比今本《老子》此章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四句,郭店楚简也未出现此章内容。《庄子·天下》篇引关尹曰“其静若镜”,有学者认为与今本《老子》第二十六章“静为躁君”有“相关性”B24,但这并不能说明当时此章的内容已经形成。比较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在《韩非子·喻老》成篇之时,今本《老子》第26章还只有它前半段的内容,并不具有今本《老子》此章的文本形态。《喻老》引今本《老子》第36章,除句序和个别文字差异之外,其余文字完全相同。但此章内容不见于郭店楚简《老子》,《庄子·胠篋》和《韩非子·内储说下六微》都曾引“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二句,可见这两句当是此章最早形成的部分;后来有人将《韩非子·说林上》所引“《周书》曰:将欲败之”或《吕氏春秋·行论》引“《诗》曰:将欲毁之”云云的内容并入其中——韩非子不仅如实地引用他所见到的《老子》此章文本的内容,还在其他篇中以引作“《周书》曰”的形式暗示了《老子》此章文本的形成经过。《喻老》篇引今本《老子》第63章,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和末尾“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各数句。“夫轻诺必寡信”句前“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句虽未见直接引用,但《喻老》在“解”此章结束时有“故曰圣人早蚤从事焉”一句,而依《韩非子·解老》《喻老》文例,“故曰”后当属引用《老子》原文,所以笔者认为此句应为《老子》此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二句的异文。《韩非子·喻老》所没有引用的今本此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数句,其中“报怨以德”一句,《论语·宪问》引作“或曰报怨以德”,未当作老子语,但早已出现;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亦有此章内容,只有此章开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惕(易)必多难,是以圣人尤难之,故终无难”数句;《庄子》一书中亦未见引此章内容。故似可以说,在《韩非子·喻老》成篇之时,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已基本具备,但“报怨以德”一句尚未加《老子》此章之中。

《韩非子·喻老》篇引用今本《老子》第64章是分为两处引用的,中间被解释第52章和第71章的文字隔开。前一处仅引用了今本《老子》第64章开头“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二句;后面才引用了此章末尾“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恃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数句。但今本《老子》此章内容已完整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而且在郭店楚简《老子》甲组中此章前半部分从开头“其安(也)易持也”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抄写于第25—26简上,为一个单元;此章后半部分从“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到“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则作为另一单元,抄写于第10、11、12简三支竹简上(这一单元的内容还重复抄写于郭店楚简《老子》丙组的末尾)。《庄子》未引《老子》此章文句。学者认为《庄子·天下》篇引关尹曰“形物自著”与《老子》六十四章之“自然”有关联B25,但仅凭此点很难推见此章的具体情形。可见在《韩非子·喻老》成篇时,今本《老子》第64章内容虽已完全具备,但具体的文本形态则与今本差异较大。

《韩非子·喻老》引今本《老子》第52章仅“见小曰明”和“守柔曰强”二句,无其他内容;其引今本《老子》第71章则仅有“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三句,不仅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二句,且直接与“守柔曰强”相连。郭店楚简《老子》乙组中有今本《老子》第52章有“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一段文字,完全不见今本《老子》第71章的内容。上文引徐复观称《老子·庚桑楚》中南荣趎向老子所称“然其病之者,犹未病也”,是在转述《老子》一书第71章的“夫惟病之,是以不病”B26;但这并不能说明在韩非写作《喻老》时见到的《老子》这两章已经成型,而恰恰说明它们都还只有今本《老子》第52章和第71章的部分内容,完全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韩非子·喻老》引今本《老子》第47章,与今本仅有“于”“可以”“者”等副词的差异,其余则完全相同。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此章内容,《庄子》一书中也未見引用此章内容。这说明,虽然此前此章的内容尚未进入《老子》文本,但在《韩非子·喻老》成篇之时,此章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喻老》引今本《老子》第41章仅有“大器晚成,大音希声”两句,但今本《老子》第41章的内容已完整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乙组且二者文字差异很小,上文曾说徐复观称《庄子·寓言》记老聃语曰“而雎雎盱盱,而谁与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分明是”今本《老子》第41章“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B27故可知今本《老子》此章内容早已形成,已具有今本《老子》此章的文本形态;但韩非所见到的则当是尚不完全具备《老子》此章内容的异本。《韩非子·喻老》引今本《老子》第33章仅“自见之谓明”和“自强之谓胜”两句,且与今本作“自知者明”“自胜者强”文字有异;《韩非子·喻老》引今本《老子》第27章亦仅“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四句。今本《老子》第33章和第27章,在郭店楚简《老子》和《庄子》一书的《老子》引文中均不见其踪影。故可知,直到《韩非子·喻老》成篇之时,《老子》第33章和第27章尚未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

由《韩非子》引用《老子》的以上情况来看,除去重复不计,《韩非子》一书共引用了今本《老子》二十五章的内容,其中被重复引用(或同一章分开在两篇中使用)的共有五章;有十章的《老子》引文,与今本《老子》仅存在个别文字或少数语句差异,已具有与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其余十章则不具有今本《老子》各章的文本形态。

四、先秦其他著作引《老子》及先秦《老子》的整体面貌

除了以上所述《庄子》和《韩非子》二书引《老子》之外,先秦著作《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等书中也时有引用。

根据顾颉刚的比较(重复引用和同一章被分段引用者仅计一次),《吕氏春秋》一书中与《老子》“同义”或“义合”的语句,涉及今本《老子》共六十九章的内容。当然,由于这些“同义”或“义合”者全都只是一两句或数句与《老子》相同,故只能说《老子》一书中共有六十九章的部分内容曾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出现过,而并不能说《老子》这六十九章在当时即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吕氏春秋》书中最接近今本《老子》原书的引用,实际上只有两条,一条出自《审分览·君守》篇:

故曰:“不出于户而知天下,不窥于牗而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

另一条则出自《恃君览·行论》篇:

《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

这两条引文分别出自今本《老子》第47章和第36章。“不出于户而知天下”数句属于今本《老子》第47章。尽管在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此章的内容,但《韩非子·喻老》有与今本《老子》此章内容完全相同的引文,说明当时此章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但《吕氏春秋》此处引此章,却与《韩非子·喻老》篇引《老子》此章有很大不同。《吕氏春秋》此处所引此章,只有此章前段的大半部分,而无末尾“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数句,且《吕氏春秋·论人》篇曰:“太上反诸己,其次求诸人。索之弥远者,其推之弥疏;其求之弥疆者,失之弥远。”《先己》篇云:“不出于门户而天下治者,其惟知反于己身者乎!”虽然顾颉刚认为“此与《老子》四十七章所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者义合”B28,但其实都只有此章前面几句的大意。这似也正可说明,《吕氏春秋》此篇作者所见到的《老子》此章具有不同于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或如顾颉刚所指出的,《吕氏春秋》此处“径用了《老子》的话了,但只言‘故曰而不言其出于《老子》”,故“我们作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吕氏春秋》著作时代,还没有今本《老子》存在”。B29当然,我们也可沿顾氏的思路再作一种假设:在《吕氏春秋》的著作时代,虽然《老子》第47章已部分具有了今本《老子》的内容,但《吕氏春秋》的著作者很清楚这些内容都是从其他著作中摘录来的名言名句,所以他引用了这些语句,但并不愿罔顾事实地说这些语句出自《老子》。

上文分析《韩非子·喻老》所引《老子》第36章说,它与今本《老子》此章应存在较大差异;《吕氏春秋》此处既无“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数句,又将“将欲毁之,将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等内容引作“《诗》曰”,可见《吕氏春秋》该篇著作者所面对的《老子》第36章也并非今本《老子》此章的文本形态。

《吕氏春秋》之外,学术界对其成书年代没有争议的先秦著作《荀子》和《战国策》二书,也曾部分引用《老子》。如《荀子·天论》曰“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伸)”,“恰合于现行《老子》一书中所说的人生处世的态度”B30;《天论》篇又说“不为而成”,出于今本《老子》第47章;《不苟》篇和《法行》篇都引有“廉而不刿”一句,《荣辱》篇曰“廉而不见贵者,刿也”,都出于今本《老子》第58章的“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荀子·君子》曰“不矜矣,夫故天下不与争能”,即今本《老子》第22章“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荣辱》云“察之而残者,忮也”,即今本《老子》第58章“其政察之,其民缺缺”。《天论》云“其形曲而治,其养曲而适……故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即今本《老子》第22章“曲则全”及第45章“大巧若拙”。《正名》云“权不正,则祸讬于欲而人以为福,福讬于恶而人以为祸,此亦人所以惑于祸福也”,即今本《老子》第58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云云。B31《战国策·齐策四》载颜斶对齐宣王引“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与今本《老子》第39章后段“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榖。此非以贱为本邪?”数句仅个别文字有异。郭店楚简《老子》中没有此章内容,《庄子》《韩非子》二书也没有引用。《吕氏春秋·论人》有“凡彼万物,得一以成”句,同书《君守》有“君名孤、寡而不可障塞”句,顾颉刚认为与《老子》第39章“义合”处。B32因齐宣王公元前生活年代明显早于吕不韦,故可说吕氏时今本《老子》第39章的内容已基本具备,其中“故贵以贱为本”一段已具有今本的文本形态。《战国策·魏策一》载任章劝魏恒子予智伯索地曰:“《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韩非子·说林上》亦作“《周書》曰”,都与今本《老子》第36章内容相近。吴师道《战国策校注》曰:“王应麟曰:‘《周书》云云,此岂苏秦所读《周书》、《阴符》者欤?老氏之言出于此。朱子曰:‘老子为柱下史,故见此书。”可为此章的形成提供某些信息。《战国策·魏策一》引“老子曰”评公叔痤曰:“圣人无积,尽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段引文出自今本《老子》第81章。郭店楚简《老子》《庄子》《韩非子》中都没有《老子》此章内容,《吕氏春秋·慎大》篇曰:“惟不藏也,可以守至藏。”顾颉刚认为“此与《老子》八十一章‘圣人不积……既以与人,已愈多义合”B33。由《吕氏春秋》和《战国策》的引文来看,此时的《老子》第81章虽未具有今本《老子》此章的文本形态,但至少已有“无积”“与人”等内容。

综合郭店楚简《老子》和《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荀子》《战国策》诸书引《老子》来看,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至少已有今本《老子》一书中第1章、第2章、第5章、第7章、第8章、第9章、第10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0章、第22章、第23章、第24章、第25章、第26章、第27章、第28章、第30章、第31章、第32章、第33章、第34章、第35章、第36章、第37章、第38章、第39章、第40章、第41章、第44章、第45章、第46章、第47章、第48章、第49章、第50章、第51章、第52章、第53章、第54章、第55章、第56章、第57章、第58章、第59章、第60章、第61章、第63章、第64章、第65章、第66章、第67章、第69章、第71章、第73章、第78章、第80章、第81章共六十四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到《韩非子》一书引用时为止,已经完整或基本完整出现的内容有今本《老子》第2章、第5章、第9章、第13章、第15章、第16章、第17章、第18章、第19章、第25章、第26章、第30章、第31章、第32章、第35章、第36章、第37章、第38章、第40章、第41章、第44章、第45章、第46章、第47章、第48章、第50章、第54章、第55章、第56章、第57章、第58章、第59章、第60章、第63章、第64章、第66章、第67章、第71章等共三十八章,且这三十八章全都出于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引《老子》,其他先秦各书所引《老子》皆片言只语或概述大意。在这些与今本《老子》内容完全或基本相同的三十八章引文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这部分引文本不完全或基本不具有今本《老子》某章相应的内容,今本《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是分别见于同一文献的其他地方,甚或是见于不同文献的不同引文之中的。如今本《老子》第64章,分别出现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的第13章和第6章。前半段见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第13章,后半段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第6章(其中后半段又见于郭店楚简《老子》丙组第4章)。在《韩非子·喻老》篇引《老子》第64章中,有开头的“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二句,后半段“(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之前,则有今本《老子》第52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二句和第71章“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三句。可见在先秦时期,尽管今本《老子》第64章的内容已经形成,但它们还不是一个文本单元,没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态。但即使是这种今本《老子》一章内容见于两种文献的不同引文的情况,也并不是说将见于两种文献中的不同引文简单相加即可等于今本《老子》某一章的内容。如今本《老子》第63章前半段的内容及末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二句,见于郭店楚简《老子》甲组第8章,而中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四句,则见于《韩非子·喻老》篇引《老子》,将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喻老》中所引《老子》此章的内容结合起来,我们虽可知今本《老子》第63章的内容在先秦时期已基本形成,但因为在郭店楚简《老子》和《韩非子·喻老》引《老子》中,其所缺少的“报怨以德”和“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云云,“是以”二句与上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思想一致,而“报怨以德”和“夫轻诺必寡信”二句与全篇讲“为”与“无为”、“小”与“大”、“多”与“少”、“难”与“易”思想有异。所以可以说,在先秦时期,《老子》此章虽比今本只少了“报怨以德”和“夫轻诺必寡信”两句,但这两句当时尚未成为《老子》第63章的组成部分。

五、今本《老子》的材料来源及其成书时间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尽管到《韩非子》一书引《老子》为止,今本《老子》至少六十四章的内容已完全或部分出现,但这既不等于说当时已具有与今本六十四章文本完全相同形态的《老子》,更不等于说《老子》书的这些内容是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个名叫老聃的人一次完成的(或皆出于老子一人之口)。恰恰相反,今本《老子》这六十四章的内容不仅有的完整,有的半完整,有的仅片言只语,有的只是章句大意,等等,且这六十四章的内容有的还明确标示出属于关尹、黄帝、鬻子、列子(御寇)、庚桑楚或某部古书。这就说明,这些材料来源不一,其进入《老子》一书的时间也不相同。上文曾经指出,在《庄子·天下》篇中所引述的今本《老子》共二十六章的内容,其实只有十三章是被标注为“老聃曰”(即归于老子名下)的,另十三章则是标注为“关尹曰”(即关尹名下)的;这还不包括所谓“人皆取实,己独取虚”之类,据我们的分析,它实属于以“贵虚”为特征的子列子(列御寇)的学说。

上文曾指出,《庄子·知北游》中有引用了今本《老子》第56章、第2章、第16章、第38章和第48章内容的文字。但《庄子·知北游》的这些引文中却只有第38章的“失道而后德”和第48章“为道者日损”两段前有“故曰”提示它应该是在转述老子(老聃)之言,其余的内容则是在所谓“黄帝曰”名下的。这就似乎在告诉我们:“《知北游》中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是黄老思想……并且可以推测最初是假托黄帝的言论,后来被添加进了《老子》中的。”B34今本《老子》第6章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列子·天瑞》篇引此章却做“《黄帝书》曰”。《列子》一书的内容固然可能存在“作伪”的地方,但这种自证其书早出的证据却是不可能“作伪”的。因此似可以说,今本《老子》第6章原本不属老子之言,而是“《黄帝书》”的内容;包括《韩非子》在内的先秦文献都未见引述这一部分内容,即说明它可能真是在《韩非子》诸篇成书之后“才被添加进去的”。马王堆帛書《黄帝四经》中的《十大经》第十章有“能一乎?能止乎?能毋有己,能自择而尊理乎”一段文字,注者认为《庄子·庚桑楚》“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管子·心术下》:“能专乎?能一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于己乎”(《管子·内业》亦有类似文字)“皆与此义近”B35。故徐复观也认为《庄子·庚桑楚》中老子的这段话,“分明是现行《老子》十章……及五十五章的复述、概述”。但因为此段文字在《黄帝四经》和属于黄老学派的《管子四篇》中都未标明为“老子曰”,而《黄帝四经》有可能“早出”于战国中期以前B36,故今本《老子》第10章和第55章的内容可能原来并非老子之言,而是属于《黄帝四经》之类的《黄帝书》的内容,后来才被添加进《老子》的。

上文还曾指出,今本《老子》第36章有“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一段,《韩非子·喻老》篇曾有引用和解释,但类似的内容《战国策·魏策一》《韩非子·说林上》却都引作“《周书》曰”,《吕氏春秋·行论》篇则引作“《诗》曰”。因为《韩非子·说林上》和《吕氏春秋·行论》的作者都十分清楚《老子》内容,但却对《老子》中这一内容以“《周书》曰”和“《诗》曰”标明之,显然应是《老子》此章内容乃是由《周书》和《诗》之相关内容化成后添加进去的。《列子·黄帝》篇载今本《老子》此章相关内容标示为“粥(鬻)子曰”,也应该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粥(鬻)子”即鬻熊。《汉书·艺文志》道家类有“《鬻子》二十二篇”,班固原注:“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周封为楚祖。”因此可以说,今本《老子》第36章的相关内容,可能是由《鬻子》的相关内容化成而加入的。

综合来看,直到战国后期《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等著作完成之时,当时已有的今本《老子》中那些章节的内容,其材料来源大致包括有老子(老聃)之言(至少是在编入《老子》一书之前已被认为是老子之言),老子之前的鬻熊等道家人物之言,老子之后关尹、列子等道家人物之言,黄老道家所“依托”的《黄帝书》或黄帝言,《诗》《书》等典籍中的名言名句等。其编入《老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大致以稷下黄老学兴盛时期为最多,因为其中的黄老之言最多。

当然,从先秦著作的引文来看,仅仅今本《老子》中的六十四章的内容先秦时期已完全或部分出现,仍有相当一部分今本《老子》的内容还未完全形成,甚至还根本没有被当时的著作者们所关注。根据现有文献,一个最早出现的相当于今本五千言的《老子》本子,应该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帛书《老子》甲本抄写于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之前,说明今本《老子》内容的基本形成应在自公元前233年韩非自杀于秦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这30年间。但自公元前223年至公元前221年这十余年间为秦统一中国的战争时期;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陈涉起义到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又是楚汉战争时期。这前后的20年间,社会既无暇、也无必要从事《老子》一书的编纂。故今本五千言内容《老子》一书的形成,当在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10年约十年之间。此时可以说中国社会既有可能、亦有必要编成类似今本五千言的《老子》一书。而且笔者认为,这个工作最有可能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别白黑而定一尊”B37之议之后,由李斯领衔编定的。理由如下。

首先,到《韩非子》引《老子》时代为止,《老子》文本由最初可能只是某些老子之言的集合,到郭店楚简《老子》,再到《庄子》《韩非子》引《老子》所采用的《老子》文本,《老子》文本似一直处于一个不断被添加的过程之中。这也说明,在文献的“抄写时代”,以任何个人之力都是难以形成真正意义的《老子》“定本”的。要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老子》“定本”,必须借助国家意志,以法定的形式来推行。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国家正是靠李斯等人颁布法令来实现全国“书同文,车同轨”的。故今本五千言《老子》文本的最后定型,也只能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由李斯等人以国家法律的名义完成的。

其次,在秦始皇时代,秦国的指导思想基本上是以韩非、李斯之学为指归的,而韩非、李斯皆学主黄老。B38故秦始皇的指导思想实亦为黄老之学,其统一中国之后欲统一思想,编定《老子》亦实所必须。

最后,李斯本人既提出了“蠲除”“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别白黑而定一尊”的文化政策,经秦始皇首肯而采取了“同文书”的措施;其实施的种种统一思想文化的工作亦必委之丞相李斯。《汉书·艺文志》“小学类”著录有“《苍颉》一篇”,班固原注:“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历》六章,车府令赵高作;《博学》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可见当时“书同文”的工作,实是由李斯领衔完成的。同样,《老子》编纂工作的主持者亦当非李斯莫属了。

秦二世之时,李斯受赵高诬陷而被腰斩,其著作或毁或禁,即使流传亦不具名,故《老子》成书遂成千古之谜。

注释

①B28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之年代》,《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一,中华书局,2016年,第806、761页。以下引《顾颉刚全集》仅注卷数和页码。

②③B34[日]谷中信一:《郭店〈老子〉与今本〈老子〉》,《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孙佩霞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4、91、96页,下引《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仅注页码。

④案:谷中信一认为“欲复归根”句与郭店《老子》也形成对应,疑误。见《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95页。陈奇猷:《〈吕氏春秋〉成书的年代与书名的确立》一文,以为《吕氏春秋》成于秦始皇即位之八年(公元前239年)。见陈奇猷:《吕氏春秋集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第1885页。案:《吕氏春秋·不二》曰:“王廖贵先,兒良贵后。”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论老子的成书年代》一文认为,此应为“兵家兒良的话,但《老子》本章不似论兵”。见《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中华书局,2016年,第775页。

⑤《从〈庄子·天下〉篇看〈老子〉经典化的过程》,《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86页。

⑥⑦B11B13B19B25《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85、185、186、183、185、181—182页。

⑧谷中信一引福永清司说,以为“苟免于咎”可与《老子》第52章“无遗身殃”相关联。见《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87页。

⑨案:谷中信一以“以约为纪”暗示与今本第67章“俭,故能广”相关,有嫌迂远而不尽妥当。

⑩谷中信一转述福永清司的观点,以“坚则毁矣”相当于《老子》第76章“坚强者死之徒”,“锐则挫矣”相当于第9章“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但这里两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同的,应该只相当于第9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见《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85—186页。

B12案:谷中信一将“同者和焉,得者失焉”两句拆分做解,以“得焉者失”与今本《老子》第29章、第64章中“执者失之”相类似。笔者认为这并不准确,“同焉者和,得焉者失”为互文,不可分;且说今本《老子》第29章中有“得焉者失”的内容,亦嫌牵强。

B14郭沫若:《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136页。

B15B16B18B26B27B30徐复观:《中国思想史论文集续编》,九州出版社,2014年,第249—260、263、252、256、266、260页。

B17“既雕既琢,还归于朴”二句,又见于《庄子·山木》载北宫奢曰,“奢闻之:‘既雕既琢,还归于朴”云云。则此语或诚如徐复观所言出于古本《老子》。

B20梁启雄:《韩子浅解》,中华书局,1960年,第158页。

B21《韩非子》校注组编写,周勋初修订:《韩非子校注》,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164页。

B22高华平:《韩非子引书考》,《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一辑上卷,鳳凰出版社,2018年,第251页。

B23案:谷中信一认为《庄子·天下》篇叙关尹、老聃之学“建之常无有”,即《老子》第1章中的“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已表达了《老子》这一章的“常无有”概念。但即使如此,也很难说已有此章内容。见《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78—179页。

B24《先秦秦汉思想史研究》,第182页。案:谷中信一又以为相当于今本第二十六章的内容见于郭店《老子》甲本(组),误。

B29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之年代》,《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一,第761、769页。

B31案:顾颉刚文中还列举了一些《荀子》与《老子》相同词语为例,以说明《荀子》与《老子》关系,有嫌牵强,故不举。

B32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之年代》,《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一,第761、759页。

B33顾颉刚:《从〈吕氏春秋〉推测〈老子〉成书之年代》,《顾颉刚全集·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十一,第761、763页。

B35余光明:《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岳麓书社,1993年,第174页。

B36白奚:《稷下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97—114页。

B37《史记·李斯列传》。

B38《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史记·李斯列传》。案:《史记·李斯列传》曰:李斯“学帝王之术”。然如司马迁、班固所言,黄老道家乃“君人南面之术”,亦即“帝王术”。故“黄老之学”与“帝王之术”名异实同。

责任编辑:涵 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