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柳相宇
摘 要: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经历了从被动卷入到主动把握的转变,逐步从国际舞台的边缘地带走向舞台中心,逐渐从客体变为主体,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日益凸显。所谓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是指中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带来的多领域、综合性的积极影响,具有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全面性与不平衡性并存、示范性与发展性兼具的辩证特征。正确认识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需要积极构建自我认同与国际共通的衡量标准,坚持物质影响与价值效应并存、发展自我与讲好中国故事并重的思考维度,把握中国道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动态通融,秉持历史和开放的观察视野。
关键词:中国道路;示范效应;国际话语权;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D621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9)02-0001-06
中国崛起是21世纪重大的世界历史事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道路发挥着巨大的国际影响,彰显出深远的世界意义。广义上的“中国道路”包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路;狭义上的“中国道路”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换言之,中国道路就是中国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国范围内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难题,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目标的路径选择。中国逐渐走向世界,世界也在逐渐了解中国。国际社会不仅在试图了解中国道路成功的“秘密”,也在发掘中国道路成功的世界意义。因此,对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研究,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既涉及“什么是中国道路世界意义”,也涉及“如何发挥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既关系中国如何认识世界,又涉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
一、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客观基础与西方质疑
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取决于其对国际社会的贡献程度,特别是对其他国家发展的借鉴价值。中国开创性地探索出一条异于西方经济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创造性地用自身话语影响着西方主导的国际话语体系,把自身的实践成果转化为中国经验,为全球治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中国道路的巨大成功带来了世界影响。伴随着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日益凸显,国际社会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因此中国道路面临着一些外部挑战。
1.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物质基础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外溢出的前所未有的正效应,构成了中国道路世界意义最有力的物质基础,拓宽了中国道路的示范空间。经济方面,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3%的高速增长,从一个低收入穷国变为中等收入国家,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比重从1978年的1.8%提升到2017年的14.8%。可以说,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高速发展,“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①。政治方面,伴随着国际体系转型的加速与加剧,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历史潮流将中国推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无论是在“金砖四国”还是在20国集团的新兴市场群体中,中国都在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文化方面,中国文化软实力迅速崛起。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46个国家(地区)共建立了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孔子课堂。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依托“一带一路”倡议,在实践中日趋成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和普遍认可。中国道路的正外部效应不断彰显,国际舞台的成长空间十分可观。
2.中國道路世界意义的西方质疑
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阐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模糊化和不确定的问题。西方国家对中国道路的示范效应和国际影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中国道路世界意义在国际范围内面临一系列质疑。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形成的,而一些学者用“中国特色”来否认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认为中国经验的独特性使其世界意义无从谈起,或在肯定中国道路发展成就的同时,否定中国道路的借鉴意义。美国学者甚至将中国道路看作是“华盛顿共识”的成功典范③或者东亚模式的翻版。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战略,例如建立健全市场经济体系、稳定宏观经济、保护产权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华盛顿共识”存在暗合。也有学者认为,中国道路与东亚道路相似度极高,如出一辙。④还有学者认为,中国道路“结果未定”,即中国经验成果和问题兼具,难以盖棺论定,衡量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更是为时尚早。有学者以中国现有的“制度优势”在未来能否持续存在为由,对“中国模式”持否定态度。⑤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凸现且中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所以所谓的“中国模式”并不存在。⑥此外,应当看到目前国外学术界还存在过多关注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而忽视其对发达国家借鉴意义的情况。
由于生活环境和学术背景的差异,西方学者对于中国道路的认识不免存在误差。一方面,中国道路的发展经验的确不可直接复制。社会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变革,与政治密切相关,因此不能机械性地复制学习,需要根据不同的国情灵活运用到具体问题上。另一方面,中国道路可以为其他国家乃至人类社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中国道路是在特殊国情下形成的,但中国经验绝不是一种中国例外。一些西方学者以“中国特色”来否认“中国道路”,就是将复制等同于学习,混淆了二者之间的区别。
3.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外部挑战
当前,中国道路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影响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仍十分有限,这种与自身发展成就不相匹配的错位,不仅影响了人们对中国道路的认知和信心,也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首先,西方国家对于中国道路存在着揣测性解读和任意性发挥。虽然国际社会不否认中国发展取得的辉煌成果,也认为中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但对于这一道路的认识较为片面。如一些西方学者给中国道路贴上“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威权主义”等标签。近期,美国有学者提出“中国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杂交体,一个有民主特色的独裁政体”⑦。国际舆论上,“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责任论”更是甚嚣尘上,此起彼伏。“一带一路”建设也被他们冠以“资源掠夺”“债务外交”“马歇尔计划”等而进行抹黑、诋毁。实际上,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在被“他塑”而非“自塑”,中国真实形象与西方主观印象相差巨大,西方民众难以认识“真实的中国”。这些偏见和误解成为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刻板印象,构成了中国道路世界意义阐述的先天障碍。其次,西方国家主导着国际话语权。西方国家是国际话语内容的提供者、生产者和解释者。目前,国际格局依旧是“西强中弱”,国际社会话语议题的设定、规则议程的设置仍旧由西方国家控制,甚至关于中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定义、性质、特征、判断标准、成功原因的分析以及未来前景等方面的话语也主要由西方国家主导。⑧随着新兴国家逐渐崛起,在自身实力逐步增强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与之相对应的话语权,这引起了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旁落的强烈危机感,也意味着国际话语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会激烈化甚至常态化。最后,现有国际传播格局制约着中国道路及其世界意义的合理表达。目前国际信息的流动依然呈现出以西方为中心、“西强中弱”的格局,少数发达国家把控着国际传播方向。有关数据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控制着90%以上的全球媒体。⑨这些传媒公司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技术支持、高效的媒体人才队伍,在国际议题选取及舆论导向上拥有强大实力,牢牢控制了国际话语权,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阐述面临着严峻的外部挑战。
二、辩证看待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尽管中国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但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国际社会还没有获得更多的认可,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褒贬不一,甚至有许多曲解。因此,如何向国际社会说明中国道路的正当性,如何回应来自世界范围的质疑和挑战从而明确中国道路的合法性,如何在国际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彰显中国道路的优越性甚至示范性,这些都依赖于国际社会能否正确看待中国道路,取决于我们对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辩证把握和有效阐述。
1.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正因为中国道路具有特殊性,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尊重世界各国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和自主性,倡导包容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出构建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尊重世界多样性的生动体现。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建构于中国道路特殊性之上,但相比于对中国特色的论述,我们对其普遍性和世界性意义的认识和阐述都相当不足。应当看到,中国道路不仅具有本质属性和鲜明特色,也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普遍性。从人类文明进步的角度看,中国道路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为破解人类社会的共同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成功经验。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角度看,中国道路的示范效应,使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从国际影响来看,中国道路在发展过程中,针对人类社会发展问题所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国经验,对不同类型、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均具有不同层面的影响。我们尊重他国的道路和制度选择,更不强求别人亦步亦趋地走中国道路,但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道路不仅提供了破解问题的做法,而且提供了破解问题的方法。做法是实践层面的,方法是理论层面的;做法是特殊的,方法是普遍的;做法不能复制,方法可以学习;做法可能会过时,方法则与时俱进。
2.全面性与不平衡性并存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转型中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多元属性使得中国经验更加全面。对于那些发展水平低于或接近于中国的国家,特别是政治动荡和经济落后的非洲国家,在如何处理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并迎头赶上,中国道路高速稳定的发展经验对他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对于发达国家,中国道路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发展路径及对外政策,都给西方国家带来一定意义上的价值冲击、制度反思和变革诉求,也构成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中国道路对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对西方发达国家影响较小,呈现出不平衡性。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直接援助周边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拉动经济发展,并为边缘国家提供公平参与、共同发展的机遇,为发展中国家的转型提供了较多的物质支持和理论借鉴。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独特经验可以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遵循的简单药方。“从越南到叙利亚,从缅甸到委内瑞拉,以及横跨整个非洲大陆,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正钦佩和效仿一个可能被称之为‘中国道路的东西。”⑩但对于发达国家来讲,中国道路更多的是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理论超越和价值挑战,为其带来价值冲击、制度反思和变革诉求。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之外的地方,中国的软实力还没有那么成功”B11。此外,中国道路所彰显的世界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经济领域,例如转变世界“南北”格局、促使全球经济重心“东移”、促进全球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提升、帮助控制全球通胀和稳定经济增长,提供越来越重要的全球商品和服务消费市场等,相较于经济影响,中国道路在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较小。
3.示范性与发展性兼具
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在已有示范性的基础上兼具未来发展性,不仅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当下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还将在自身发展中不断释放正外部效应,持续提供中国智慧。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外源现代因素与传统社会因素的“错位”,以及区域间、地方上、部门间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象,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会遇到的障碍,如何妥善处理并成功突破这些问题,中国道路对其具有世界性的示范效应。同时,中国道路的探索和试验为世界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提供了实践平台。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的实践成果,大大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和现实示范效应。此外,从全球经济来看,中国為全球产业分工链带来了数以亿计的劳动力大军,这不仅为资源大国提供了增长便车,也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坐享了消费红利。并且,这种趋势将会长期存在,因此中国也必将持续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目前,国际上逆全球化趋势抬头,贸易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乃至极端主义思潮涌动,全球增长动能不足、全球经济治理滞后、全球发展失衡这三大根本性矛盾仍比较突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世界对中国充满着期待。中国道路在解决存量问题的同时,也在发展中不断解决增量问题。中国现在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持续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正确认识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若干关系
基于文化自信的中国正在通过道路自信,将中国发展经验总结为系统性的理论理念展示给国际社会,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制度自信。然而,当前中国道路取得的巨大实践优势没有转化为相应的话语优势,关于中国道路或中国模式的争论夹杂着较多的价值判断和意识形态因素,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化、道德化倾向,因此必须对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若干关系加以深刻认识。
1.构建自我认同与国际共通的衡量标准
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意义,这是中国发展成就惠及世界的逻辑指向和自然结果。当世界意义成为一种对中国道路的总体性评价时,就需要构建国内外相对认可的科学判断和评判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衡量标准是判断事物发展状态、发展方向和发展结果的重要依据,也是明确该事物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度量。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由于立场不同,对于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衡量标准有很大差异。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不仅涉及自我认同,即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价值目标确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包括他者认同,即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作用的认识和评判。因此,需要我们从中国自身和全球视角两个维度出发,不仅要构建世界共通的衡量标准,更要构建中国自身的标准维度。整体而言,这一评价标准可以从人类文明、现代化和国际影响入手,即中国道路是否能够推进人类文明进程、是否能够破解现代化弊端、是否能够推进世界格局的重塑。就国际评价标准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中国道路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构建明确的世界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可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经济成就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角度做进一步探讨。就中国自身而言,中国道路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提供了实践途径,更引领了中国的发展方向,其本身就构成了检验道路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2.坚持物质影响与价值效应并重
中国道路发展的事实只有一个,但是国际社会的外宣受众及其关心的中国故事却是不尽相同的。对当前人们生活还处在中下等水平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他们较为关注的是中国如何完成“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以及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经验等物质影响,而西方发达国家更愿意将对中国道路的聚焦点放在民主内涵的理解和民主实现形式等价值效应上。目前,我国在坚持中国道路的发展进程中采取价值中立的态度,没有刻意将自身价值观念传播出去,导致一些更看重价值标准的国家听不进或者听不懂中国故事从而产生误解和偏见。英国的研究人员指出,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外交”,而是通过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吸引其他国家的效仿和学习。B12美国也有学者认为“实用主义、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的中国道路及‘无价值的中国外交使发展中国家印象日益深刻,而西方外交把善治、民主、透明、法治和尊重人权等道德原则作为外交政策的几个目标之一”B13。中国这种以经济和战略利益为导向的对外政策对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国际话语体系中,西方国家一直处于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和核心地位,并以此来审视和揣度中国道路的外在影响。有西方学者就认为,“中国道路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缺乏道德吸引力,因为它完全受实用主义的指导,从定义上讲,实用主义既不受一套价值观的约束,也不受既定原则的约束。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中国道路的吸引力几乎完全来自有形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而不是无形的道德诉求”B14;“中国可能会与苏丹和津巴布韦政府相处融洽,但这种关系是,这只可能证实这样一种印象,即中国是一个总是把利益置于人权和其他道德原则之上的国家”B15。因此,阐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不仅需要加强中国的物质吸引和现实影响,更要融入世界价值体系,积极发挥中国的价值效应,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打造与中国的发展成就相称的国际形象和价值影响。
3.在发展自我中讲好中国故事
***总书记曾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B16讲好中国故事,意味着我们要自信地把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风情、基本国情、制度优势和实践成果讲出来,大方地把我们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客观问题讲清楚。实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和发展自我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故事是否悦耳动听,说到底还在于中国道路的实践成果和持续效应。有西方学者认为“与其说中国提供的是一个‘模式,不如说是一个可以做些什么的榜样,一种不同的做事方式”,中国道路的最重要的示范效应是“让西方模式变得越来越不吸引人,甚至令人反感”。B17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我们更应该在讲故事之前持续做大做好中国发展这篇文章,对内做好自己的事情,对外讲好自己的故事,不断发展自身实力,使中国故事更加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让国际社会在感受中国成就的同时,了解中国故事,认同中国经验,重塑中国认知,增强中国道路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力。
4.动态把握中国道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强起来的中国需要展示自己,变革中的世界需要了解中国。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社会较为内向内敛的文化传统,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民众,对于中国发展的世界影响并未形成广泛共识,对于如何处理中国道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还比较模糊,更倾向于关注中国道路的本土性影响,而忽视或不愿过多地研究传播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意义。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客观规律。毛泽东曾说过“中国问题本来是世界的问题”B18,解决好中国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邓小平也曾预言:“我们的改革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我们相信会成功。如果成功了,可以对世界上的社会主义事业和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提供某些经验。”B19***明确强调:“解决好民族性问题,就有更强能力去解决世界性问题;把中国实践总结好,就有更强能力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办法。”B20民族性和世界性相融相通的程度取决于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及发展阶段。这种通融性关系到世界如何认识发展着的中国,关系到中国故事是否在国际受众中被广为接受,关系到中国好声音能否在国际社会中悦耳动听,关系到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是否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关系到中国能否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中国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然而,如果单纯强调中国特色和民族特性,无疑是割裂了中国道路与世界历史的必然联系,限制了中国道路的示范区域,压制了中国道路的外部空间,阻碍了中国在国际舞台的活动空间。美国有学者认为,“如果我们过于关注这一模式的中国特色,那么其他发展中国家是否具备同样的条件、要素禀赋以及社会和历史背景,是否能够效仿中国的做法,似乎是令人怀疑的”B21。因此,中国话语不仅要讲清中国经验的民族性,还要讲清中国经验的世界性。如果一味强调中国道路的本土性和民族性,有失偏颇地认为中国道路只属于中国,那么这些经验和做法就无法被其他国家效仿,无法形成示范效应,也就容易演变成一种“特殊性”思维方式而滑向“中国例外”,最终将会在国际上丧失用中国话语去讲好中国故事的基本前提。
5.坚持以历史视野和开放视角看待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走出来的,其目标指向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当前中国道路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阶段的历史任务而来的,也正因为中国用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基本实现了国家现代化,特别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因此中国道路就是一条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之路。当然,在物质利益的合理分配、民主政治的积极完善、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等方面,我们仍然要走很长的路。此外,中国道路之所以日益焕发出强大生命力,并不是因为中国道路的完美性,而在于中国道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于其所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道路的进一步拓展中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道路必须保持开放性视野,不断进行调整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持续性。只看到中国发展的客观问题和现实困难并以此来质疑中国道路的态度是片面的;反之,只讲中国发展的成绩却回避中国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中国共产党从来不回避在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和困难。正如邓小平所说:“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發展时的问题少。”B22***总书记也曾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B23中国用一种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方式实现了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果,遇到了发展中的增量问题,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无论是中国道路的历史成就,还是中国道路存在的客观问题,都应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不应对这些因发展产生的社会成本感到“羞愧”;相反,承认中国为实现快速现代化和工业化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在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减少错误。一味评功摆好的故事并不能为中国的形象增光添彩,反而降低了中国发展经验的可信度。况且,当前我国面临的诸如贫困、生态和腐败等问题不仅是中国特有的,也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这恰恰构成了彰显道路自信、论证阐述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机遇和窗口。国际社会期待中国在持续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方案。因此,在认识中国道路世界意义时要坚持历史和开放的视野,既要肯定当前中国道路的发展成就,也要明确中国道路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认清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国道路所应对的挑战,在全球化进程中继续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注释
①《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
②《全球已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和111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7/12-10/8396976.shtml,2017年12月10日。
③参见[美]乔纳森·安德森:《走出神话:中国不会改变世界的七个理由》,余江等译,中信出版社,2006年。
④参见[美]乔尔·安德斯:《中国变化的图景》,王新颖主编:《奇迹的建构:海外学者论中国模式》,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编写:《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74页。
⑥[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⑦Ang Yuen-Yuen. Autocr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ijing′s behind-the-Scenes Reforms, Foreign Affairs, 2018, 97(3).
⑧许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世界意义若干问题的探讨》,《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2期。
⑨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挑战与对策》,《对外传播》2014年第12期。
⑩Rowan Callick. The China Model, American (19328117). 2007, 1(7).
B11How China Is Rewriting Its Own Scrip, New York times, 2018-11-18.
B12Stefan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Basic Books, 2010, pp.121-123.
B13Zhao Suisheng. The China Model: can it replace the Western model of modernization?,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0,19(65).
B14B15Gideon Rachman. The hard evidence that China′s soft power policy is working, FT.com, 2007,(2).
B16B23《***谈治国理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62、74页。
B17Breslin S. The "China model" and the globalcrisis: from Friedrich Listtoa Chinese mode of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Affairs, 2011,87(6).
B18《毛泽东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页。
B19《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5页。
B20《習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页。
B21Barry Naughton. China′s distinctive system: can it be a model for other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010, 19(65).
B22《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1364页。
责任编辑:浩 淼 思 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