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郭献功
十六大以来河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及其启示*
郭献功
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通过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选育“双强”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计划、培育农村先进人物、“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三票评议”村干部、农村家庭法人代表制、创先争优活动、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级联创”活动、“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双联双增”活动、处级干部任后进村支书、驻村帮扶、扶弱培强等形式,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以有利于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以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为主线,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为基本点,以是否符合群众利益为评判标准,以便于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服务为基本目标,必须因地制宜、稳步推进。
河南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实践;经验启示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全部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有效运转的核心所在。河南作为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党的十六大以来,河南省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放宽视野,丰富形式,创新载体,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并在不断创新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一定经验。
第一,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创新机制,引入竞争。2004年以来,河南省在18个省辖市选择不同类型的乡镇进行乡镇党委书记直接选举试点工作。如荥阳市汜水镇、安阳县铜冶镇、卢氏县瓦窑沟乡、商丘市梁园区张阁镇等地,就是这种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的试点地区。“公推直选”①乡镇党委书记试点工作具有党员参与面广、推荐形式多样、报名参选积极、当选人员公认度高,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好等特点。“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促使基层党员干部进一步端正执政理念,树立良好的执政作风;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公信力、凝聚力、吸引力和号召力,巩固了党在农村执政的组织基础;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发展党内民主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驾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树立了科学的、民主的选人、用人导向,激发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活力;打造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新形象,增强了乡镇党委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基础。“公推直选”赢得了广大党员的信任和满意,党员参选率高达98.6%。这说明直选这一新探索,充分调动了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密切了干部群众的关系,凝聚了党心、民心,增强了党的执政基础。
第二,选育“双强”村干部:树立标兵,提升能力。2001年以来,河南省大力实施以培养选拔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双强”村党支部书记为重点的“双强”工程。通过夯实基础育“双强”、广开渠道选“双强”、从严管理促“双强”、落实责任抓“双强”的措施,把优秀致富能手培养发展为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双强”党员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双强”党员干部培养成村党支部书记人选。对本村确无合适人选的,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等界限,采取下派、外引等办法,从乡村企业骨干、新经济组织带头人、有领办创办经济实体经验的乡镇机关党员干部、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中择优选配。“双强”工程的实施,提升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造就了一个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党支部书记群体,增强了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促进了农村个体致富向群众共同致富的优势转化。
第三,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优化结构,提高素质。2002年4月,河南省鹤壁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经过几年探索,取得了理想的成效。这一做法以其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能够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供新鲜血液支持,能够为中原崛起提供人才支持,能够为大学生更健康更全面成才提供平台支持,引起了河南省委的高度重视,并于2005年7月制定了《关于实施大学生“村干部”的意见》,明确提出用3年到5年时间,基本实现河南省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一是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为农村带去了新风气,带进了新时尚,带入了新思维:二是促进了所在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三是为党和政府输送了一批优秀人才,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四是提高了村级领导班子的决策水平和决策执行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管理人才。
第四,培育农村先进人物:楷模效应,典型带动。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新乡市出现了史来贺、吴金印、张荣锁、刘志华、耿瑞先、裴春亮等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农村基层优秀干部,他们在创业奋斗中带富一方、稳固一域,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推出新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先进典型群体现象。
第一,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科学决策,民主参与。“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是2005年以来河南省邓州市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四议”即党支部会提议、“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形成决议;“两公开”即决议公开、实施结果公开。“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构筑了党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新机制,走出了一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民主建设的新路子。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现了“两委”班子工作相连、力量相聚、目标相同;集中了民智,汇聚了民力,推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解决了部分干部不愿干、不敢干、不会干的问题;推进了农村改革发展,走上了经济发展提速、农民发家致富的路子;理顺了干群关系,使广大群众“参与有渠道、管理有资格、诉求有回应、监督有保障”,有效预防了权力的滥用乱用,有效化解了矛盾和问题。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在全省村级组织推广邓州市农村党支部、村委会“4+2”工作法的决定》。胡锦涛作出了“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包括建立健全既保证党的领导又保障村民自治权利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的重要指示,***的批示是“邓州工作法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可加以完善并在更大范围内推广”②。
第二,实施“三票评议”村干部制度:党群协作,评比促优。2006年以来,河南省孟州市为了解决农村干部“难选、难干、难管”的三难问题,推行以“群众评民意、党员评表率、组织评党性”为主要内容的“三票评议”工作机制,探索出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实施“三票评议”制度,有利于加强班子建设,夯实基层基础,破解农村两委班子日常工作协调难和使农村基层组织永葆先进性、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佳的问题;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民主意识,破解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中一些难题;有利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干群互信度,促进农村的和谐稳定,破解党群干群之间如何增进互信的问题;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破解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三,推行农村家庭法人代表制: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基层组织尤其是党组织如何进行管理已成为难题。郑州市中牟县、上街区、邙山区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实际,逐步探索出“家庭法人代表制度”。所谓“家庭法人代表制”,就是由每个农户民主推举一个当家人,作为家庭的“法定代表人”,代表家庭行使村务管理权利,配合村级组织落实农村工作的任务。实施“家庭法人代表制”,提高了家庭生产经营能力,在农村营造了一种求发展、奔富裕的浓厚氛围,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工作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了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活细胞,焕发活力。2010年9月27日,中共河南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推进农村重点工作的通知》,启动创先争优活动。河南各地农村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线,以“做科学发展先锋队,当中原崛起排头兵”为主题,注意把创先争优活动的目标要求与农村实际结合起来,围绕农村中心、服务农村工作大局;注意把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起来;注意把农村党组织满意与农民群众满意结合起来;注意把开展活动的任务与创新活动载体、搭建活动平台结合起来。通过开展诸如评选“优秀村官”、“十大杰出村官”的活动,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河南省通过在农村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预防和化解了农村社会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农民群众办了许多好事实事,使农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全面加强了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量服务群众的基础。
第二,深入开展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创新形式,打牢基础。按照中央统一要求和部署,2005年11月,河南省针对农村党员无领导、无组织状态,农村党员教育内容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育方式陈旧、教育阵地缺乏、教育经费落实不了,农村党员自身存在老龄化、结构不合理、比例偏低等问题。以中央作出的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结合河南实际,启动了保持农村党员先进性的教育活动。如,唐河县通过创新农村党员活动日制度,活化“党日”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突出“党日”活动时代特色,在农村党员中开展“争做新时期合格共产党员”、“奉献农村,服务社会”、“我为党旗添光彩”、“一面党旗一面旗帜”、“一个党员一盏灯”、“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家庭”、“党员联系户”等主题活动。河南省滑县推进“四制式”管理办法,对在职党员实行“创业承诺制”管理,对无职党员实行“设岗定责制”管理,对流动党员实行“就近挂靠制”管理,对高龄党员实行“1+1联帮制”管理,通过这些措施,保持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
第三,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层面协调,上下联动。“三级联创”是1998年前后河南省郑州市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县、乡镇和村三级党组织中,开展的以“五个好”③村党组织、乡镇党委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④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1999年初,河南省委组织部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推开“三级联创”活动。2003年,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进一步规范了“三级联创”活动的目标要求,对在新时期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出了安排部署,在全国农村普遍推开了这项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明晰了引领科学发展的思路,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发展和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积极改革和创新领导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三级联创”活动,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使河南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明晰了引领科学发展的思路,使千头万绪的“三农”工作条分缕析,层面结合,推动了党的建设与农村发展的相融互动,构建了一手抓党建、一手抓发展,常抓不懈的长效机制。
第四,深入开展“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示范引领,协力共进。“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是2006年以来河南省新乡市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全市农村开展的以“先进乡(镇)党委示范、先进村党支部示范,带动后进村、带动贫困户,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活动载体。其中,“双示范”是指:培育了20个示范乡镇党委,作为全市乡镇党委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的样板;培育了200个示范村党支部,作为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双带动”是指:全市200个示范村党支部,每个帮带1—2个后进村党支部;全市2万名“双强”党员、“双强”干部,每名帮带1—2个贫困户。“双推进”是指: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3年左右的努力,全市80%以上的乡镇党委达到“五个好”标准。75%以上的村党支部达到“五个好”标准,70%以上的村“两委”干部达到“双强”标准,60%以上的农村党员达到“双强”标准。“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促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全市形成先进更先进,先进带后进,中间赶先进,“双强”党员、致富能手带农户的新局面,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⑤
第五,深入开展“双联双增”活动:整合联合,破解难题。2004年以来,河南省荥阳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收富民为目标,在农村党支部和党员中开展以“支部联建、党员联户、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党群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增”活动。通过整合联建,荥阳市126个“五好”村党支部中有50个达到了“五好”示范村党支部标准,136个中间状态的村有了明显转变,20个后进村党支部弱、瘫、乱、散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村两委班子建设和阵地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分类联户,即把农村党员分为“双强”型、老龄参谋型、劳力型、救助型四个类型;把农户分为小康型、有潜力无实力型、纯劳力型、救助型四个类型,全市有85%的农村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具备科技致富条件的党员占57%,共培养党员致富能手3610名、群众致富能手5470名、村后备干部528名。通过“双联双增”,使群众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党群之间的“隔心墙”拆了,构建了新型的党群干群关系。“双联双增”活动实现了班子联优、党员联强、群众联富、党群联心,提高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双联双增”得到了中组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做法和经验在《求是》杂志刊发。⑥
第一,探索实行处级干部任后进村支书:重心下沉,破解难题。2010年,根据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的要求,结合河南省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省直机关选派19名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到19个省级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有5371个村迎来了来自省、市、县三级的村党支部“第一书记”。⑦选派党员干部驻村任职,是河南省委在总结驻村帮扶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破解“三农”问题所采取的一项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李源潮同志批示:“河南省抽调省直处级干部到重点村或难点村任支部第一书记的做法很好,既加强了基层工作,又锻炼了机关干部,密切了领导机关与基层的紧密联系,这对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领导机关工作水平都有益处。请干部二局和组织局关注,总结推广。”⑧
第二,实行驻村帮扶:植入因子,助力给力。2006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帮扶办具体负责,抽调省直机关干部,组成了193个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155个试点村和38个艾滋病防治救助重点村开展帮扶工作。经过持续帮扶,使帮扶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呈现出全面发展、整体提高的良好态势,驻村帮扶工作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据统计,2006年以来,省、市、县(市、区)帮扶村4700多个,三级驻村帮扶工作队员20000多人,驻村帮扶工作队共为帮扶村协调和引进资金20984万元,引进项目905个;投入生产生活设施建设资金8006万元;帮助当地调整高效经济作物面积13.7万亩,调整优质粮食面积27.7万亩;帮助新建乡村道路1228公里,新建学校51所,新打机井1860眼;推广优质畜禽155万只,发展优质果品面积2.4万亩,培养养殖种植专业户7990户;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2093期,受训群众211395人次;举办党员培训班1829期,培训党员37326人次,发展新党员951人,帮助协调民事纠纷5036件。驻村帮扶工作解决了困扰农村群众行路难、通讯难、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难题。⑨
第三,实行扶弱培强:分类施治,统筹提升。2010年,商丘市在全市农村实施以扶持100个弱村、培育100个强村为主要内容的“扶弱培强”工程。⑩采取定点帮扶的方法,以实现弱村变强、强村更强、统筹提升。从市直单位,市管各企事业单位,中央、省驻商单位选派优秀县处级后备干部驻村担任科学发展指导员或党组织第一书记,精心挑选出优秀党员干部到对口扶持的村庄开展工作。围绕“四治”即治散、治穷、治差、治乱扶持弱村,围绕建设四个“示范村”即党建示范村、发展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谐示范村培育强村,力争达到四个目标即党建目标、发展目标、民生目标、和谐目标。通过3年努力,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有力,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农村民生环境的明显改善,农村基层的和谐文明。
十六大以来河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六个方面的经验和启示。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各种组织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都要靠农村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作保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党在农村的领导,是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因此,要以便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党的领导为着力点,根据党员的从业结构、流动状况、社情民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消除盲区等基本要求来进行。通过改革创新,切实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在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四个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从而保证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据此,要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目标:一是要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体系;二是要实现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知识化,配备“双强”农村基层干部;三是要实现农村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资源的功能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四是要实现农村管理的民主化,逐步建立起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新机制。
有什么样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就有什么样的工作层面,党员和群众就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和实际表现。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正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三大挑战”:一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二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大量新经济新社会组织的涌现,对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了新挑战;三是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日益多样化,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这些新情况要求要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落实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行为中。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内容、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工作制度等不断进行大胆的尝试、改革和创新,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成为现代化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体制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保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围绕执政能力建设来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抓住农村党建的改革创新重点。执政能力建设是加强农村基层党建与促进农村发展的连接点。没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没有物质基础;没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能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能密切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民心,而这些,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来实现。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来促进农村改革发展。因此,一是要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要求,拓宽选拔渠道,拓宽选人视野,把那些具有改革开放思想、市场经济意识、真抓实干精神的“双强能人”选拔出来,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对于一时没有合适书记人选的农村党组织,采取外部引进、面向社会公开考录、机关下派等办法来解决。二是要选好配强符合农村改革发展要求的领导班子。不断把发展思路清、说话有分量、协调方法多、带动能力强的优秀分子选为村党组织班子成员,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先进组织。三是要创建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发挥好党组织的导向和组织协调作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党的建设双加强,不断扩大党在农村的工作覆盖面。
从方式方法的角度来看,尊重群众意愿、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是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把握的原则。当前,广大农村的经济发展处于艰难爬坡阶段,发展的基础十分薄弱,农村的社会稳定还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多发期,因此,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紧紧依靠广大农民,从他们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解决他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农村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具体化、形象化,让农民群众看得到、摸得着、得实惠,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投身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支持不支持、能否得实惠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最终标准。
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是对传统组织设置形式、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全盘否定,而是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农村党员管理教育服务所作的必要调整,是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种自我完善过程。因此,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创新,必须从便于党员活动,便于对党员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便于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出发,根据农村党员的分布特点,努力建立一个纵横交错,比较完善,隶属关系清楚,能覆盖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能找到党的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管理教育服务。
由于地区间、行业间存在着差异性和不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必须因时因地制宜,从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农村党的实际工作需要出发,适时合理地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调整与创新,而不能搞“一刀切”。必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服从和服务于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分类指导,稳步实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努力寻求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的最佳结合点。
注释
①“公推直选”是指把党委直接提名和委任变为在党组织领导下,由党员、群众公开推荐候选人,然后由全体党员直接差额选举产生党组织书记。②《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我省召开》,《河南日报》2009年11月12日。③领导班子好;党员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小康建设业绩好;农民群众反映好。④落实责任制;制定创建规划;推进经济发展;搞好服务;抓好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⑤《新乡启动“双示范、双带动、双推进”活动》,《河南日报》2006年5月28日。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大胆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与活动方式——对荥阳市农村“双联双增”活动的调查与思考》,《中州学刊》2005年第4期。⑦《河南:5371名“第一书记”让帮扶村换新颜》,《河南日报》2011年11月25日。⑧参见中共中央组织部:《组工信息》第291期。⑨《新农村建设驻村帮扶工作综述 兴农富民谋发展》,《河南日报》2010年2月4日。⑩《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商丘日报》2010年5月28日。
D26
A
1003—0751(2012)04—0018—06
2012—06—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成长规律研究》(09BDJ021)的阶段性成果。
郭献功,男,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教授(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浩淼 思齐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