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何泽军
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构建研究
何泽军
动态能力是资源基础观的最新发展,是在动态环境中克服“核心能力刚性”、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高阶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面临诸多挑战,加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具有必要性。通过解析动态能力的构成,提出中小企业动态能力构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构建措施建议有助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推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
动态能力;中小企业;构建
发源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给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消费者喜好日新月异、市场需求变化多端以及市场上各类企业竞争战略层出不穷的变化等,构建并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整合和重新配置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动态能力),以适应外部快速变化的环境,并获得快速成长,成为中小企业当前应当重视的问题。
动态能力是基于资源基础观(resource base view,RBV)的战略管理理论的最新发展。基于资源的战略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所控制的战略性资源,即具有VRIN属性(有价值的、稀有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的资源;基于核心能力的战略观认为企业拥有的进入多种产品市场可能性、对终端产品客户具有明显使用价值、竞争者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而基于动态能力的战略观认为核心能力存在“惯性陷阱”或“核心能力刚性”,在动态环境中,动态能力才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尽管学术界对动态能力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诠释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人们对动态能力的内涵、性质及重要性的认识逐渐加深。国内外众多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动态能力进行了定义。Teece等人将动态能力定义为一种能力,这种能力能够重新配置、改变、转化现有核心能力,并将现有核心能力与外部资源、战略性或互补性资产进行恰当的塑造和整合,从而应对外部的、时效性的、竞争和模仿并存的快速变化创新的环境(陈卓勇,吴晓波,2006)。在Teece之后,许多学者对动态能力进行了界定。Eisenhard&Martin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组织和战略上的惯例,企业通过它可以完成新的资源整合去面对市场的出现、冲击、分裂、演变和消亡。Zahra&George认为动态能力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导向的能力,它帮助企业重新配置和整合自己的资源来应对不断变化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的战略。Winter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高阶能力,一般或零阶能力是指允许企业求得短期生存的能力,动态能力是指那些可以创建、扩展与调整一般能力的能力。Zahra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按其主要决策者的设想和认为合适的方式重构资源和惯例的能力。Wang&Ahmed 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的行为导向,它坚持不懈的通过整合、重构、更新和创造资源与能力,提升和改造企业的核心能力去应对变化的环境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徐万里,钱锡红,2009)
尽管上述关于动态能力的定义模糊多样,但它们都包含一个共同的思想,即动态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懈地调整与提升运营能力(一般或零阶能力)的能力。动态能力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动荡变化,强调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做出正确的战略规划,强调企业的资源重组和能力调整。本文以此定义进行分析。
基于上述定义,刘飞等(2010)总结出动态能力有以下特征:一是动态能力是高阶能力,是能够改变和提升运营能力的能力,因而有助于企业长期绩效的获得。二是动态能力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有助于显示企业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三是动态能力具有创业和创新性,是为了回应或创造外部环境变化而培养的感知、适应、更新、重组等能力,企业关键决策者对动态能力的形成与演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四是动态能力在抽象的概念上具有共性,在细节上具有异质性。五是动态能力的构建要消耗成本,包括认知成本、管理成本和运作成本,并且要花费管理者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六是动态能力具有路径依赖性,即动态能力是由过去的成长路径、现在的资源或能力状况组成的,其必将影响将来的战略决策。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而言,构建动态能力尤为必要。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在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本文所指的中小企业是指符合2003年国家经贸委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中通常不具备垄断地位,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所拥有的资源不充分。我国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中小企业往往具有某种优秀的特质,至少在发展初期如此。但只有极少数成长为大型企业,说明大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在成长过程中适应动态变化环境。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生存环境更加动荡不定,中小企业只有构建动态能力才能快速成长。
首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中小企业构建动态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方式必将由粗放型、出口拉动型向集约型、内生增长型转变。而我国当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技术设备较为落后,发展方式还主要是以资本投资驱动,知识和创新在发展中的作用还不突出;同时大多数分布在东南沿海中小企业还是以加工贸易为生存依据,一旦国外订单减少,这些企业常常遭受灭顶之灾。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知识和技术占据企业发展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中小企业必须改革原有的成长模式,加大技术创新,走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的道路。而要做到这些,必须构建动态能力。
其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要求中小企业构建动态能力。后金融危机时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一些行业,尤其是传统行业或高能耗行业可能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中迅速消亡,而处在这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而可能成为首批消亡的对象。这种威胁的存在将迫使中小企业构建自己的动态能力,及时进行技术变革或组织变革以获得生存与发展。
再次,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企业构建动态能力。中小企业常常由于资金短缺、技术设备更新慢而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差等情况。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源能源约束更加明显,清洁生产与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要趋势,这将迫使中小企业抛弃落后技术和设备,发展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型产品。做到这些要求中小企业必须构建动态能力。
由上可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在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要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成为发展主流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机制灵活、变革迅速的特点,构建动态能力,以求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把握机会,迅速壮大自己。
中小企业动态能力构建的内容涉及到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即动态能力由什么组成问题。而关于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研究。Teece等人认为动态能力包括三个维度,即组织与管理流程、位势以及路径。其中组织和管理流程包括协调或整合、学习和重组;位置是指当前时点上企业所拥有的难以交易的业务资产,如特定的技术资产、互补资产、财务资产和地理位置等;路径是指路径依赖,即企业目前可以选择的方向依赖于其当前的位置和以往的发展路径。Teece(2007)提出动态能力构成要素的另一种划分,认为动态能力的基本要素是外部感知能力和组织行动能力。Eisenhardt和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能力、重构能力、获取能力和释放能力四个构面。Wang和Ahmed(2007)则认为动态能力由适应能力、吸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方面构成。其中,适应能力聚焦于企业整合、重组自身资源以应对环境变化;吸收能力侧重于企业学习外部知识,并将它转化为自身的新能力;创新能力强调企业自身能力与新产品(市场)的创新路径或过程。
刘飞等(2010)基于现有文献的梳理,认为企业关键决策者在动态能力的构建中发挥主要作用,并且认为动态能力主要由三个核心维度构成,分别是感知塑造能力、学习吸收能力与整合重构能力。其中,感知塑造能力是指企业关键决策者搜索、识别、创造与商业化机会的能力;学习吸收能力是企业关键决策者获取、评估、整合和利用内外部知识的能力;整合重构能力是企业关键决策者整合、重新配置、再创造、延伸、修正或协调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黄俊等(2010)提出企业动态能力包括整合能力、组织学习能力与重构能力。贺小刚等(2006)认为动态能力包括市场潜力、组织柔性、战略隔绝、组织学习和组织变革五个维度。焦豪等(2008)认为动态能力包括环境洞察力、技术柔性、组织柔性和变革更新能力四个维度;等等。
由上述文献可知,由于对动态能力的内涵缺乏一个明确清晰的界定,动态能力的构成维度也很难达成共识。对于中小企业动态能力的构成,必须结合中小企业的特征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综合确定。
首先,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必须有外部感知能力,包括环境洞察力和信息处理力。这是因为,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家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舵手,其他一切因素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都离不开企业家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家对市场环境的敏感性和对市场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决定着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变化更加莫测,只有具有良好外部感知能力的企业家才有可能快速把握市场机会,从而进行正确决策并促使企业成长。
其次,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必须包括学习能力,包括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和员工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得以提升的根本,企业家是中小企业的关键决策者,尤其需要不断学习以保持敏锐的环境洞察力和信息处理力;中小企业员工需要不断学习以吸收先进技术或管理经验,提升执行能力。企业家学习和员工学习的持久度与深度有赖于企业学习氛围的构建情况。一般说来,学习型企业的氛围较好,学习效果也较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比拼的是知识与技术,而知识与技术来源于持久深入的学习。因而,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是推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关键。
最后,中小企业动态能力必须包括整合重构能力,包括内部资源整合重构能力和外部资源的整合重构能力。中小企业一般内部资源比较缺乏,能够最大化的利用内部资源或很好的利用外部资源是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而这需要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因而,中小企业的整合重构能力必须包括整合内部各部门的能力(包括文化变革能力、结构变革能力和制度变革能力)和整合重构外部资源的能力(企业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实际上,整合重构能力就是战略柔性能力,即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或转变发展方向的能力。
国内外学者关于动态能力构建措施的研究很少,这可能是由于动态能力内涵的模糊性以及测量体系与构成维度难以达成有效共识所致,也可能是由于措施研究必须结合企业具体的情况才有意义所致。本文依据后金融危机时代和中小企业的特征,尝试简要地提出动态能力的构建措施,当然这些措施具有共性特征。
企业家外部感知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中小企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尽管企业家的外部感知能力可能来自天赋,但仍可以通过后天学习得到提升。一是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从多种渠道获取外部环境信息。如经常参加行业协会论坛讨论,及时掌握本行业发展状态与趋势;邀请行业内著名学者或研究人员讲解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或者通过与行业内现有竞争者、供应商、顾客、政府部门、互补生产商、替代生产商等市场力量交流学习,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并搜寻市场机会。二是企业家自己要努力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面对纷繁芜杂的市场信息,企业家应该能够辨别出信息的有用性,并能够根据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三是企业家要塑造自己果敢、谨慎等决策意识和培养统筹全局的战略意识,在感知市场机会或挑战的同时,果断抓住有利机会或回避挑战。
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可以通过自己学习不断得以提高,但作为企业领导者,企业家还必须构建学习型企业,领导企业员工共同学习进步。构建学习型企业的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塑造学习型的企业文化。学习型文化是指企业中客观存在着的支持员工学习、合作和知识共享的软环境。以学习型企业文氛围,促使员工爱岗敬业、勤勉学习,奋发进步,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二是建立共同愿景。引导员工结合共同愿景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企业共同愿景有机结合。三是促进集体学习,促进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企业之间的同类技术或管理人员之间学习交流,促使个人学习的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能迅速地让企业所有成员分享,实现个人学习与学习型企业的创建融合。
采取办培训班、“干中学”、“请进来”、“送出去”等多种方式,给予员工学习机会,促进员工能力提升。其中,重点要抓好技术骨干与管理骨干的能力培养和提高。举办培训班使员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与企业当前的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促使他们胜任本职工作。尤其是外部环境变化引发内部技术或产品结构升级时更要加强培训。实行“师带徒”培养模式,号召技术落后者向技术先进者学习,加快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传递。实施“干中学”培养模式,给予员工良好的工作平台,给予“自学”并对企业成长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以重奖,在中小企业中逐渐形成“自学成才”的良好风气。实施“请进来”、“送出去”模式,邀请某些专家学者来中小企业讲课,或者将企业内的技术骨干送出去培养。
变革主要包括文化变革、结构变革与制度变革。文化变革主要是构建学习型企业,前面已经论及。结构变革是要构建高度有机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其主要方法是不断破除组织内部的各种边界和适度的权力分散。消除企业内部部门边界可以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和构建跨职能团队来实现。如实施水平或纵向的工作扩大,在生产线中建立小型的生产单元或工作单元,组织职责的改变,计划系统的更改,项目小组的使用和从职能分组转向面向市场的分组等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用超文本组织改革企业内部结构是值得中小企业借鉴的变革方式。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不仅需要文化变革作驱动力,结构变革作发展平台,还需要通过制度变革,形成有利于动态能力演进的规制框架。基于中小企业特征,制度变革主要考虑共享制度和激励制度的设计。一是突破组织内部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从战略的高度建立知识共享协调机制。二是建立知识共享交易和奖励制度,包括个体将知识贡献给企业和其他成员的奖励制度,个体将知识出售给企业和其他成员的交易制度等。三是要健全学习机制,建立和完善基于学习和知识绩效的评价机制、薪酬支付制度、晋升制度等。
中小企业自身的资源一般是有限的。在高度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中小企业只能从事其最核心的业务,而把其他业务通过网络化的结构外包出去。这要求企业跨越组织边界,构建垂直型网络或横向型网络。垂直型网络是企业根据价值链与供应商、顾客建立起来的战略联合或业务外包等契约关系;而横向网络是企业与行业现有竞争者、替代品生产商、互补品生产商、银行金融机构等建立起来的竞争或合作的契约关系。当前,通过构建多边的战略联盟是企业网络化结构的主要方法。
注释
[1]陈卓勇,吴晓波.新兴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的动态能力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4):261—267.
[2]刘飞,简兆权,毛蕴诗.动态能力的界定,构成维度与特性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47—154.
[3]黄俊,王钊等.动态能力的测度:基于国内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1):76 -81.
[4]贺小刚,李新春,方海鹰.动态能力的测量与功效: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6,(3):94—105.[J]
[5]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4):91—106.
F273
A
1003—0751(2011)03—0069—04
2011—02—24
何泽军,男,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郑州 450002);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晓 立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