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袁 峥
随着2004年“超级女声”在某省卫视台播出,铺天盖地的“选秀”活动仿佛一夜之间成了国内最受趋奉的娱乐方式和文化时尚。本文拟分析“选秀”活动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是负面影响,并探求媒介在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的责任。
一、“选秀”与青少年密切相关
“选秀”节目是一种“舶来品”,脱胎于美国歌唱类节目《美国偶像》,并很快在全球范围内掀起热潮。在我国,继“超级女声”后,五花八门的“选秀”活动充斥荧屏,俨然成了电视节目中的新宠。各类“选秀”节目虽风格、包装各异,但大致遵循一种共通的模式:低门槛、原生态、淘汰赛、包装培训、全民投票;都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力求内容和形式的市民化、平民化,表现出较强的大众化、通俗化;借助大众传媒打造“平民英雄”、“电视偶像”,为草根阶层铺就一条通过努力和竞争成名的道路。这种具有广泛平民化、较强参与性和空前互动性等典型特征的“选秀”节目深受青少年的青睐,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选秀”节目将受众锁定为青少年。这是“选秀”活动受欢迎的关键要素。众所周知,“选秀”活动的追随者大多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彰显个性、展现自我、追求新鲜事物是这代人的意识主流和心理需求,处于紧张学习或就业压力下的青少年群体,追求新鲜刺激的娱乐是其缓释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而不成熟的国内娱乐市场未必合理的造星之路为青少年提供了可资效仿的榜样。在有一定才艺并期盼有所作为或获得好运的众多青少年面前,“选秀”似乎成了一条实现成名梦想或暴富的捷径。
2.“选秀”节目因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而更具诱惑力。高科技手段的介入使“选秀”更具新鲜感、吸引力和民主性。在现代社会,短信、网络与电视等媒介的整合,为节目的创办、发展拓展了新的空间,加强了大众的参与性。在整个“选秀”过程中,每个怀抱梦想的选手和观众不再只是一名纯粹的表演者或沉默的看客,而变成了“大权”在握的参与者,选手和观众的意志得到了充分张扬。这满足了青少年追求平等、民主参与等心理需求。
3.“选秀”节目因满足青少年社会化诉求而独具魅力。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方面变化较大。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渴望参与社会事务,希冀受到关注,他们对新事物怀有执著的参与热情,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他们企盼成功,渴望对自我生命价值的肯定。但是在老师与家长的监护下,他们缺乏表达思想、展现才能的机会。而“选秀”活动的兴起,“想唱就唱”、“我要‘秀自己”等标语的诱惑和低门槛的参赛方式,给予了青少年展示自己的机缘;投票决定选手命运的评选方式,也使青少年在参与中得到被赋予权利和受尊重的公民体验和快乐。无可否认,“选秀”节目重视人,在节目中选手、评委、观众均被重视,整台节目中三个主体全部活跃于镜头之下。这对于需要引起重视、受到肯定的青少年而言,可谓正中下怀。青少年的社会化诉求因此得以实现,他们从“选秀”中得到极大的精神体验和满足。
总之,各种不同因素的整合,为“选秀”的崛起、草根文化的盛行提供了保证。社会、家庭、学校等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促动力,使青少年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选秀”的诱惑。
二、“选秀”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分析
在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下,“选秀”活动已在众多青少年中形成了一种时尚文化,一方面折射出青少年热衷追求梦想、渴望不平凡青春的积极人生态度,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回避。
1.“选秀”类节目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第一,为青少年提供宣泄渠道,维护身心平衡。米兰·昆德拉指出:“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统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选秀”活动中的青春舞台给进入青春期后因自我同一性和内心平衡的破坏而陷入困惑、矛盾和自我分裂和危机中的青少年提供了实现自我平衡的心理途径。青少年在参与“选秀”节目时,宣泄了其因繁重的课业、激烈的就业竞争等所造成的各种压力,满足了其身心娱乐与减压要求。如海选阶段各种搞笑的花絮使青少年通过娱乐的减压功能得以放松,维护身心的平衡,保持快乐的心境。
第二,加速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青少年时期是自我同一性混乱与同一性形成相冲突,从而获得新的同一性的时期。单调的学校生活使青少年对“社会化”有着强烈的渴望与希冀。而具有公众性、形象性、开放性特点的“选秀”活动,使青少年在轻松的娱乐和消遣中自觉不自觉地确立社会价值观,获得对社会人际关系及自我同一性的认知,使青少年更加成熟、理性。“只有努力才能成功”、“坦然面对挫折”等口号,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加速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第三,为青少年提供扩展经验的空间。当前,在教育判断标准相对单一的情况下,一个身心健康的人需要具有对自身心理世界扩展的能力和获得开放化的社会经验。“选秀”类节目直接或间接地给青少年提供了自我扩展的途径,这在一定条件下为青少年的人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选秀”类节目的负面影响
“选秀”活动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使青少年受益的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消极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第一,“选秀”易导致青少年“个性化”的过度发展,使传统审美观受到影响。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在自己时代的流行时尚中渴求与众不同、追求标新立异。“选秀”类节目的赛手亦如此,他们彰显个性,特立独行,以一些特别的办法如中性美女的装扮或阴柔男儿的姿态来吸引赛事评委的眼球。与此同时,他们的衣着、神态、嗓音、语言乃至性格也成了青少年追捧的对象。性别角色的错位、音乐审美和常规语汇概念的变异、评委开放适度的评审满足了青少年个性表达和追求娱乐审美新时尚的心理需求,引发了青少年的共鸣,但这同时也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审美倾向,从而影响并逐步改变了青少年的传统审美观。
第二,“选秀”易导致青少年“明星梦”的追逐,使传统价值观受到怀疑。“选秀”造就了一介平民瞬间变成明星的人间神话,无数青少年因此更加深了参加“选秀”是实现其明星梦的认识。在明星的示范效应下,每个参与主体都希望通过才艺比赛“秀”出“最好的自我”,以求一夜成名。于是,一些反映主流价值的正统思想被一些青少年所怀疑,不再是青少年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
第三,“选秀”易导致青少年浮躁心理的显现,使其急功近利。强大的传媒力量将“选秀”发挥到极致,平民“一夜成名”的明星梦因“选秀”而得到无限度放大,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社会认知和人格塑造,使那些抱有此类心态的青少年在浮躁风气日渐加深的影响下更加浮躁而急功近利。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本身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却又心比天高,喜欢幻想未来却又不肯从小事做起,以白日梦来弥补对现实生活的缺憾,这已是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共性。
三、反思与对策建议
“选秀”类节目带给青少年的深刻影响,让我们的媒体必须深刻反思,探讨当今社会正确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路径。
1.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人们建设性地享用传媒资源,培养和提高公民辨别媒介传播内容的能力和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同时监督和改善传媒,做既有责任心又有批判能力的公民。“媒介素养”教育也包括媒介自身的“内省”和“慎独”。就我国来说,日渐风靡的“选秀”类节目已对青少年产生了巨大影响,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也使缺乏深度思考、极易陷入单纯娱乐追求的青少年无意进入被重塑甚至被愚弄和欺骗的境地。基于此,媒体应树立“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文化”的自觉理念,珍视传播功能,增加责任意识,做到“内省”和“慎独”,以建立良好的媒介生态系统。
2.规范青少年节目内容。《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指出,青少年节目指以青少年为特定对象,播出反映青少年学习生活和日常生活为内容的节目。毋庸置疑,青少年节目的内容应该突出健康向上的主题,尤其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内容深入浅出,形式生动活泼。
3.倡导主流价值观。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时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碰撞、冲突,令青少年目不暇接,思考深度的有限性无法保证他们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因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可以是多元的,但其核心价值则必须是一元的。在当代中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目前我国媒体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媒体自身更需增强自律意识,弘扬职业精神,对社会、民族负责,对青少年负责,为青少年提供优质媒介服务,这是大众媒体生存的终极价值和生存之本。
总而言之,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不断受到主流文化的熏陶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价值观中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随 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