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张小芳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兴起。当时,一首记录这一伟大变革历史的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应运而生,唱响全国。
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是陈晓光,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但我们不能忽略他的另一个身份,诗人晓光是音乐界公认的词作大家。在1981年创作这首歌时,他还是 《歌曲》月刊的一名普通编辑。这首充满激情和活力的歌,当年他仅用了半天时间就写就。当别人夸赞他下笔神速时,陈晓光却不以为意。他说,这种思想和情感的酝酿,可不是半天,也不是半年,而是用了近半辈子的时间。这是多年生活、感情积累的一次艺术爆发,而改革开放后农村火热的生活是触发点。可以说,没有农村的新变革、新生活,就不可能有这首《在希望的田野上》。当我们了解到陈晓光的人生经历,我们就能深切理解陈晓光说这番话的道理。
陈晓光的中学时代是在北京海淀区八一中学度过的。还是中学生的他,就发表了许多诗作,还写了一首同学们都爱唱的校歌,因而被大家称作校园小诗人。他不仅文采好,还是一个英俊洒脱的小帅哥,当年行走在校园的他被无数同龄人倾慕。中学毕业之际,就在绝大多数同学还在为自己前途困惑迷茫时,陈晓光已凭着父母给的一副好身板,接到了航校的录取通知书。军营生活让陈晓光沉浸在蓝天白云的世界里,同时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平台。中国有句老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就在陈晓光踌躇满志,准备在蓝天展翅翱翔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家庭”问题让陈晓光从“蓝天”一下落到了“地上”,到中学当了一名语文老师。在提倡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时时讲的时代,他却在课堂上教育学生 “哪儿有那么多坏人”。这句不合时宜的话,让落到了 “地上”的陈晓光彻底倒在了“地沟”里,他被送到“五七”干校进行再教育。“干校”是“干部学校”的简称,但这里绝不是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地方,而是变相“劳改”的场所。
在寒风刺骨、天还未大亮的清晨,一个裹着老羊皮袄的车把式,举着鞭,缩着脖子,赶着吱吱扭扭的送粪车,每天往返在京郊立交桥上,成为一道特别的风景,这道风景的主人公,就是陈晓光。此时的陈晓光心情有多抑郁,人们无从探知,但人们看到陈晓光的身影却不时出现在著名诗人贺敬之、柯岩夫妇的小屋里。在那个年代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贺敬之是谁,但说起他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则是无人不晓无人不知。当时,他们也被列为“黑线人物”“反革命分子”,被众人唾弃。陈晓光的到来,给这对伉俪带来温馨,夫妻二人倾心倾力辅导他。晓光在这里写下一行行或长或短的诗,记录下一段段心灵的沉思与感慨。
冬去春来。1976年10月一声春雷,粉碎了“四人帮”。1978 年,陈晓光来到了《歌曲》编辑部工作,创作的春天也随之来临了。
陈晓光
“《在希望的田野上》就是写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的。”陈晓光曾明确交代过这首歌的写作背景。1981年的深秋,中央电视台导演邓在军邀请陈晓光为一部农村题材的专题片写首歌。陈晓光刚好从中国音协和安徽分会联合组织词、曲作家到安徽农村深入生活回来不久,为安徽凤阳小岗村掀起全国第一个“大包干”、举起中国农村改革大旗,农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大变化所震撼,心里早就有一种想说话的欲望。当他看了这部专题片后,仅用了3个小时,就写出了歌词。
当年的安徽农村到底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激起诗人晓光的创作灵感?要说动人其实也是“冻人”,就一个字“穷”。安徽古来就是鱼米之乡,可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到村民家访贫问苦,当他走进一户低矮残破的茅屋,看到的情景却让他震惊。在阴暗的房间里,万里看见锅灶旁边草堆里,坐着一位老人和两个姑娘,便亲热地上前和他们打招呼。“老大爷!”老人麻木地看着他,一动不动。“老大爷!”万里伸出手想和他握手,老人仍麻木地看着他,不肯起身。万里很纳闷,以为老人的听觉有问题。陪同的地方干部告诉老人,这是新上任的省委第一书记来看你,老人这才弯着腰、颤抖着缓缓站起。这时万里惊呆了,原来老人竟光着下身,未穿裤子。万里又招呼旁边的两个姑娘,姑娘只是用羞涩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也不肯移动半步。村里人插话说:“别叫了,她们也没有裤子穿,天太冷,他们冻得招不住,蹲在锅边暖和些。万里当时就难过得流下眼泪。老百姓生活穷困,万里心里是有数的,但农民穷困到如此地步,还是超出了他心里可以接受的底线。他这才在省委工作会议上喊出:“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这样,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行动得到省委的肯定,并成为中国广大农村改弦易辙、追求幸福生活的一面旗帜,成为各行各业改革的一个标兵。
这就有了小岗村的故事,有了陈晓光他们的安徽之行。
施光南
陈晓光把歌词写好后,交给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施光南看了歌词,被歌词中散发出的激情所鼓舞,仅用几个小时就完成了谱曲。
施光南给晓光寄歌谱时附了一封信,谈了他作曲时的想法:“……为你的《在希望的田野上》作曲时,我给自己提出了两条要求。首先,力求做到雅俗共赏;第二,要力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风格”。他说要在创作中找出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的节奏和旋律。正如他在信中所说的,施光南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把中国民歌、戏曲的韵味和进行曲的节奏融合在一起,使音乐既体现出时代精神,又洋溢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这首歌的首唱者是空政歌舞团的女高音歌唱家杨淑清,1981年中央电视台录制了这首歌。当现场大家异口同声赞扬这首歌歌词好、旋律也好时,施光南在一旁谦逊地说:“是晓光的歌词写得好,是唱的好。我作曲么……算是歪打正着吧!”
青年歌手彭丽媛,1984年5月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首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这个大奖赛,就是我们所说的青歌赛,是中国首个国家级电视声乐权威赛事,是青年歌手展示自己实力、实现自己梦想的一条金光大道。首届青歌赛要求选手不使用麦克风,完全用自己的嗓音来演绎歌曲,选手分为业余组和专业组。彭丽媛选唱的歌曲就是《在希望的田野上》,她的演唱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好评,获得大奖赛专业组第三名。央视对赛况进行了录像播放,彭丽媛演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凭着这一“深刻印象”,彭丽媛受到中央电视台当年春节联欢晚会的邀请。在除夕之夜,千家万户围坐在电视机旁,看到身穿红色大蓬裙,端庄、大气的彭丽媛,放声高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洋溢着喜庆、欢乐、祥和的时刻,《在希望的田野上》朗朗上口、意境深远的歌词随着彭丽媛悠扬的声调和良好的唱功,顿时让全国人民都有一种身临其境、意气风发、生活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豪情。这是彭丽媛首次登上春晚舞台,此后的20年间,每年除夕之夜,全国的观众都会看到端庄美丽的彭丽媛,听到她那甜美、嘹亮的歌声。
《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彭丽媛的成名曲。当我们在欣赏舞台上流光溢彩、轻松飘逸的“牡丹仙子”的婀娜时,却不知彭丽媛为唱好这首歌曲、刻画出农民对新生活的喜庆心理而付出的心血。来自山东郓城县黄堆集乡彭庄村的彭丽媛,对农民的生活应该比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熟知、了解得多,但和父母生活在县城的彭丽媛,觉得自己对真正在农村土地里刨生活的农民生活的感受,了解得还是不够。为此,她回到家乡,到田间地头、农民家里,感同身受体验农民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喜怒哀怨,从落日黄昏鸡鸭成群、牛羊归圈的喧闹中,去体会这首歌深层次的音乐内涵。
这首歌是彭丽媛几十年间到农村为农民朋友唱歌时,必唱的一首歌曲,而且一定是打头曲,也往往是掌声最热烈、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首歌曲。最让彭丽媛感动的是,一次在贵州贫困山区演出时,有位农民听了她演唱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后很激动,走上台送给她自己采摘的一束野花,对她说:“希望你多唱农村的歌,多唱写我们农民的歌。”彭丽媛在舞台上收到的鲜花无数,唯有这束田间的野花让彭丽媛难以忘怀,这位不知姓名的农民朋友的一句话,直到今天还深深地印在彭丽媛的心里。
2006年,彭丽媛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深情地对两会采访她的记者说:“当年这首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我一举成名,让人们记住了一个文艺工作者。如今,我每每唱起这首歌,眼前就会出现农村那些栩栩如生的画面,激励我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要为农民演唱更多更好的歌曲。”
1984年,一曲 《在希望的田野上》让彭丽媛由济南军区政治部前卫歌舞团调入总政歌舞团这个更广阔的舞台上。时间一晃就到了1986年,彭丽媛参加了第二届全国青歌赛,喜获专业组民歌第一名的好成绩,且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入了党,歌唱事业蒸蒸日上。这年年底,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习近平。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这不禁让远在山东郓城的彭丽媛父母担心起来,怕自己的女儿嫁到高门大户,规矩多,受委屈。习近平就安慰彭丽媛:“我父亲是农民的儿子,很平易近人。我家的孩子找的都是平民的孩子,况且家庭不能跟我们一生,我会向你父母解释清楚的,他们会接受我的。”
1987年9月1日,担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和彭丽媛领了结婚证,晚上习近平请同事们吃了顿饭,就算是广而告之了他们的婚事。新婚第四天,习近平把恋恋不舍的彭丽媛送到机场,因为彭丽媛任务在身,必须回北京参加全国艺术节的演出。接着,彭丽媛又出访加拿大、美国。
待到彭丽媛回来,已是两三个月以后了。习近平领着彭丽媛回到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富平县淡村镇看望习家庄亲友。
一天,夫妻二人来到富平县的县委大院,机关的同志们看到习近平领着新媳妇回家,都高兴地向他们祝贺。当得知新媳妇就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唱者时,同志们更是格外惊喜。大家没有想到银幕上的歌唱家,生活中穿着这样朴素。在县委机关工作的同志们都不会忘记,农村大包干的第一年,把大家愁得、急得团团转,为的是担心分田包地后,秋收时公粮没得收。想想在农业集体化时,县委机关的同志每到秋收时节,县长、县委书记都要下乡,县委大院几乎是倾巢出动,每一个村都派工作组,就这样,大家是磨破嘴皮,跑烂鞋底,到头来还是年年都完成不了征购任务。工作组同志们自己的小家顾不上不说,每天吃住在农民家,叫做“派饭”,大人孩子都不待见工作组,大家是有苦没处说。
县委搞宣传工作的同志们,对于新时期农村工作这一重大转折,如何对农民宣传,都摸不着头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大家觉得这歌真是及时雨,工作上有了思路,觉得这首歌唱出了农民的心里话,当即就把这首歌作为对农民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的一个素材。再组织人员到农村宣传时,就为农民演唱这首歌,讲解这首歌的含义。
秋收时节,农民把自己的口粮留下,赶着大车,携儿带女,像过年一样高兴,到粮库给国家交粮。交粮大队浩浩荡荡,人欢马叫,粮站收粮过秤的同志忙得脚不沾地,那时大喇叭里反复播放彭丽媛 《在希望的田野上》。农民们一边听歌,一边哼唱说笑,等着给国家交粮,这已是富平县连续几年来秋收时的一道风景。
此时,同志们鼓掌欢迎彭丽媛给大家伙唱歌,彭丽媛大方地站起来,把头发往后拢了拢,亮开歌喉,为大家清唱“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悠扬、欢快的歌声,荡漾在每一个人的心田。歌声落处,喝采骤起,一阵阵掌声表达了故乡人民对这位才过门的新媳妇的欢迎和厚爱。
施光南的家乡在浙江金华市源东乡东叶村,他先是在东叶村老家上小学,1949年在金华城内小学毕业。1990年,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因患脑溢血倒在钢琴上。听到噩耗后,东叶村村民为他举行了追悼会。翌年4月18日,村里举行了“施光南音乐作品演唱会”,缅怀这位为人民谱曲作歌的家乡人。
2007年重阳节那天,村里组织村民演出,其中一个表演曲目就是扇舞《在希望的田野上》。欢快的旋律,现实中红红火火真实的生活,洋溢在心中的幸福让他们感同身受。施光南的歌唱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一些村民就向村干部建议,应把《在希望的田野上》定为东叶村的村歌。这一提议,立刻得到村里男女老少的一致赞同,都说早应该了。此后,这首歌便被确定为东叶村的村歌。
现在,东叶村里已建起施光南休闲广场。一到晚上,七彩灯光照耀着村中平坦的水泥路面和休闲广场,村里的中老年妇女开始随着《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旋律扭起秧歌,一派盛世祥和的景象。
彭丽媛首唱这首歌时,还是一个青年歌手。几十年间,彭丽媛已成长为著名的歌唱家了,岁月如流淌的长河,积淀了成功,不变的是彭丽媛如水一样清澈的心。她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人民哺育的歌唱家,我有义务、有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创作、而歌唱。《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曲之所以多年久唱不衰,就是因为它形象地描述了农村迷人的景色和光明的前景,让农民兄弟感受并品味到了田野上的希望和泥土的芳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