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9
徐仁琼 许娜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0)
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是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人口老龄化给建设健康中国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年人数不断上升,且身体健康水平低、患病率高,对如何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让老年人能够健康养老是健康中国战略的应有之义。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空巢老人这一老年弱势群体。据中国老龄办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空巢老人占全国老年人的50%,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占总空巢老人总数的60%。农村空巢老人占比大,但农村物质资源匮乏、社会福利较少、保障待遇较低以及子女赡养的缺位,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养老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实现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养老成为健康中国战略较为迫切且艰巨的任务,也是当下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突出问题。农村空巢老人指不与子女一起居住或者没有子女的60岁及以上的农村老年人。陈强、沈宝生认为农村空巢老人不与子女一起居住面临收入低微、疾病困扰与精神孤独的三大问题。史金玉阐述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遇到经济来源不足,生活压力大,身体机能下降,生活照料缺乏,情感交流不足,精神抚慰缺失的养老困境。郭燕青等指出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受收入水平、躯体健康状况、自理情况和每周锻炼次数的影响。王水莲等调查表明空巢老人的养老健康影响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需求。李月研究发现与子女经常联系的空巢老人,其心理健康状况也好。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主要体现在子女养老支持缺失的情况下,他们的身体健康、经济状况、心理健康、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养老问题。原新指出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空巢老人增收;政策支持与落实农村养老服务,丰富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发挥政府、市场、家庭和个人的责任,形成多元化的养老模式,从而化解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困境。已有研究主要探讨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心理或其他某一方面的问题,较少有综合性地分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具体实际状况。
因此,在健康中国战略以及全面小康的社会的背景下,农村空巢老人不仅满足基本的养老,更要追求健康的养老生活方式。本文根据空巢老人实现健康养老在自我养老、家庭养老、养老文化休闲生活和养老医疗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养老的对策,回应了当下社会备受关注的养老问题之一。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主要是自我养老为主,一是日常生活情况为配偶两人相互照顾和共同劳作。由于子女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支柱主要是依赖于配偶。子女偶尔会打电话简单地询问空巢老人的生活情况,但这并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实际上的生活照料帮助,而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主要是空巢老人共同承担,特别是在老年人生病照料和劳务工作中显示出空巢老人自我养老的特点。基于生计生活的需要或是农村老年人勤劳、不能闲下来的特点,农村老年人没有退休可言,只要能动,就会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子女未能提供劳务帮助,再加上自身劳动力弱、劳动效率低,空巢老人的生活比非空巢老人的生活更加艰辛,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在农业劳作上来获取生产物质,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二是空巢老人还肩负起照料孙子女的责任。农村空巢外出务工的子女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和老年人一起生活,老年人要照顾孙子女的日常生活,这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和生活照料负担。参与农业劳动是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也是他们维持生活的主要方式。
农村空巢老人的休闲生活的时间少,生活单调乏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基本上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生活模式,具备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每天兼顾家务劳动和农业劳动,很少有空闲的时间进行休闲活动,一般在中午休息时才有空余时间与邻里老年人闲聊,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而不参与劳动的空巢老人,他们负责干家务活,准备好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坐在家里休息,或者是去到老年人聚集的地方和其他老年人说说话。农村空巢老人的休闲活动缺失,生活中缺少子女的关心照料与陪伴,日复一日地重复每天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略显单调乏味,没有乐趣。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健康状况普遍不佳。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不能陪伴在老年人身边进行养老照顾和养老支持,老年人为了能够满足自我养老的需求,常年从事高强度的农业劳作,加速了自身身体健康的损耗,易患上各种老年人慢性病。一是农村空巢老人对健康的意识不高。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水平不高,获取健康养老的信息来源有限,而且他们把生活需求放在首位,忽视对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的关注。因而,多数农村空巢老人患有1到2种慢性病痛,仍在坚持从事农业劳动。二是农村空巢老人缺乏来自子女的养老健康监督与支持。空巢老人身体出现不适时,子女不知情也不能陪同老年人去看病,老年人认为小病小痛吃点药,再好好休息,忍一忍就过去了。农村空巢老人“拖病”的心理是他们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的重要原因。三是农村空巢老人看病就医困难。农村地区只有在行政村才有医疗服务点,医疗服务限于测量体温、血压等体检项目和治疗感冒等小病小痛。老年人感到身体不适时,不会选择去村委会的医疗服务点看病而是到乡镇上的卫生院进行医治。老年人表示在乡镇卫生院看病一般是吊针输液,腿疼也是要吊针,吊针一个疗程要两个星期或是一个月,一个疗程结束后,病痛减缓了,再次不舒服时,又要去吊针,如此循环往复,也治不好。农村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非病重都不会要求子女陪同看病,只是在家里备有药物,身体不舒服了就吃药、休息。
农村世代的躬耕劳作模式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农业技术化生产因农村地形等因素限制未能在农村得到有效普及和推广,生产的低效率与农作物在市场上的低经济效益,农民的收入普遍不高,很难挣到钱,前半生辛辛苦苦存下来的钱基本上用于盖房子,给儿子做彩礼以及人情往来的费用,能留给自己养老的钱少之更少。尽管具备劳动能力的空巢老人仍从事农业劳动,但劳动力量薄弱和劳动能力低,劳动所得都用于家庭生活,用来获取农业收入的少。再有“保基本、全覆盖”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保障力度低,每月的养老金金额100元多一点,虽然空巢老人觉得少,但总比没有的要好,其保障意义重大。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资产不足、储蓄能力弱,没有多余的储蓄用于购买社会养老服务,自我养老难以实现健康养老。
农村青年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仍然在持续,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家庭养老的养老责任主体脱离老年人的养老生活,为空巢老人提供的养老支持逐渐减少。一方面,进城青年受社会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传统孝老文化的意识弱化,对空巢老人的关心照料支持减弱。进城青年同时面对生活的巨大压力,想要在城市立足和站稳脚跟,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城市生活中谋生,日夜繁忙的工作,常年的背井离乡,只有在春节假期期间才回一趟家看望父母。同时,当下的社会竞争激烈,子女在外谋生压力大,家庭核心化使得子女在保障自己家庭生活质量的情况下,面对要抚养子代与赡养亲代,更倾向于把家庭资源向抚养子代转移。空巢老人得到来自子女的精神和心理上的慰藉少、生活上的照料帮助缺乏和经济资源支持少。另一方面,进城青年面临融不进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的困扰。城市生活条件虽好,但生活成本高、竞争压力大,要想在城市站稳脚跟,不仅要在城市中积累资本,还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制度政策的影响。进城子女面对城市便利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的内心矛盾,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现实情况,既不能让父母到城市生活,又不习惯回到农村生活并赡养父母,家庭供养受到限制。
大多数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稀缺,公共文化建设更是少之又少。我国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不足,农村文化资源少,农村文化活动更少。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分布在行政村,且设施设备简单,诸如篮球场、乒乓球台和运动锻炼设施等。只有居住在行政村附近的老年人才会去使用,其他老年人因距离远就没能享受到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因此,很多农村缺少养老精神文化气息,农村养老文化资源服务的匮乏,文化娱乐活动缺失,使得众多“有闲无娱”的农村空巢老人没有能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只能静静地待在家里度过每一天。空巢老人长期得不到精神上的满足,情绪压抑,容易出现敏感、孤独等心理,对生活的热情也逐渐在减弱。在已有的研究中,子女因为工作忙,和空巢老人的情感沟通交流少,因距离家的路途远,很少能回家看望老年人,近四分之一外省子女每年探望父母少于1次。农村空巢老人缺少来自子女的关心,更需要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娱乐活动,来弥补老年人精神上的亏空。而农村养老休闲娱乐公共场所的欠缺,养老文化组织的缺失,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精神健康问题突显。
农村空巢老人对养老健康最大的需求是看病方便和能看好病。农村地区仅在行政村设置医疗服务点,提供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涉及到行政村及其附近的个别自然村落,其它大部分的自然村落未能囊括在内,并且村医疗服务点的医疗服务项目简单和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治疗老年人的易患的常见病。可见,无论是村医疗服务点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还是医疗服务水平及覆盖范围都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健康需求。乡镇卫生院是老年人看病就医的主要场所,但是也存在着医疗服务供给缺乏的问题。一是医疗条件和设施设备简陋,未能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较为常见的是老年人患病痛去做检查时,因目前设备不能使用,或是缺乏设施设备,而不能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农村老年人要到县医院里做检查,再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治疗。二是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农村老年人谈到去卫生院看病吊针输液不仅时间长,效果见效慢,而且还会再次复发,尽管反复进行多次治疗,还是治不好,就要到医疗水平较高的县医院或市医院医治。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看病医治面临路途遥远不方便、无人陪同照料的困难。三是农村关于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少,养老健康信息宣传欠缺,空巢老人缺乏健康养老的意识和行动上的健康养老方式。可见,农村医疗服务供给缺乏,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健康问题突显。
政府部门发挥养老主体作用,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特殊性,提供相应的政策倾斜,从国家层面上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财政补贴,设立空巢老人津贴制度。村委会根据村里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情况给予一定的生活困难津贴,为农村空巢老人再次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同时,村委会应积极做好养老政策宣传,告知并引导空巢老人办理享受养老优惠政策的申请,做到政策优惠保障不落下任何一个空巢老人,让空巢老人获得切实的帮助,从内心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对老年人的重视,提高农村空巢老人健康养老的积极性。其次,政策支持高校大学生寒暑假返乡关爱农村空巢老人的活动。当地政府应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尤其是农村当地的大学生参加助老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到农村空巢老人的实际生活中,帮助空巢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帮助空巢老人打扫房间、买菜、准备一日三餐,或是与空巢老人聊聊天,日常关心空巢老人的生活情况,积极主动地提供各项帮助等。志愿者走进空巢老人的生活,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爱,解决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困难和丰富其精神生活。最后,加快推动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协调发展,扩充老年人的养老保障渠道。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与引导老年人进行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储蓄和投资,实现个人投资理财的保值增值,从而能够获得更好的养老经济服务保障。
农村有着淳朴的乡风,有着乡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空巢老人可以利用血缘和宗族的关系组建新的养老生活方式,实现抱团养老。我国广西、河北、新疆等多地的农村已实行农村幸福大院的养老方式,已入住农村幸福大院的老年人反馈良好,这为进一步推广构建农村幸福大院起到了参考与借鉴的作用。农村幸福大院的构建将符合入住条件的老年人纳入政策扶持之中,解决他们养老生活方面的困难。幸福大院的建设主要是利用村委会现有的用房资源进行改建或扩建,资金来源可以为地方政府一般债券资金、中央或省(区)级福利彩票公益金补助等,对需要照料、生活困难的老年人可以向村委会提出申请入住农村幸福大院。农村幸福大院由乡政府人员担任管理和服务工作,安排经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的人员提供生活照料服务。生活在同一个大院的老年人是同一个乡村的,大家都相互熟悉、了解彼此,平常生活上可以互相照应,也有共同的聊天话题,一起相处生活较为容易,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这种以乡村熟人社会为基础的养老方式能够实现老年人之间的相互照顾、相互关心和相互帮助,避免空巢老人独自生活的无人照顾、心理孤独寂寞及安全问题的发生,是继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在农村未能有效开展之后的养老选择新趋势。以村庄熟人社会为基础和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的互助养老为中国提供了低成本、高质量的养老模式,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了战略性选择,甚至为中国未来养老乃至全世界的养老提供了重要方案。
创办农村社区养老文化活动是空巢老人实现健康养老“空巢不空心”的重要方式,政府应制定合理的、战略性规划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对农村地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严格落实到位,确保村村都有老年人养老休闲娱乐活动的公共场所。基层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适合老年人休闲娱乐的活动,老年人聊天室、老年人棋牌室、老年人手工艺区等,也可根据当地的风俗或是民族特色和传统的节假日举行相应的有意义的活动。同时,基层组织也要组织动员空巢老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农村社区养老文化生活圈的建设,既可满足空巢老人的休闲娱乐的养老需求,又可为空巢老人找到彼此志趣相投的爱好和话题,再次找到情感的寄托和新的归属感,减少了独自发呆无聊的时间,弥补了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精神状态也更饱满了。再有,空巢老人聚在一起也起到了相互照顾的作用,平常的小帮小忙,身体情况如何大概都有了解到,降低了突发安全事故的概率,减少了子女对空巢老人独自生活无人照看的担忧。因此,农村文化必须要发展为农村老年人养老的一部分,以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的健康养老的社会风气。
农村空巢老人健康有保障是实现健康养老的重要基础,完善农村基础医疗健康服务的供给是关键。农村老年人居多,对健康服务需求量大。农村的经济能力薄弱,首先要加大农村医疗服务的财政投入,注重城市医疗资源向农村转移,更新、引进并完善农村的医疗设备,保证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设施条件。同时,要向乡镇农村医疗机构引进专业医疗人员,提高农村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的水平。其次要健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空巢老人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发挥村卫生服务点的基础作用,做好空巢老人的健康信息记录,定期派出专业医疗服务人员上门为空巢老人提供看病服务,进行健康随访、健康教育、保健咨询等服务,解决空巢老人出门看病医治困难的问题,也从思想上给空巢老人植入健康养老的意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