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时间:2024-05-09

贾雪峰��

摘要:【目的】分析印度蓖麻蚕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成就,以期对中国蓖麻蚕产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方法】采用文献检索与实地调研等方法,研究近年来印度蓖麻蚕茧产量持续稳定增加的原因和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我国蓖麻蚕产业与印度的差距以及衰退的原因,提出我国发展蓖麻蚕产业建议。【结果】印度国内有着悠久的蓖麻蚕饲养传统和强劲的蚕产品消费需求,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但落后的饲养模式和较差的基础设施,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中国的蓖麻蚕产业社会需求少,比较效益低,规模较小,失去了政府的扶持引导,产业已进入衰退期。【启示】建议中国蓖麻蚕产业依托现代科技,实施产业转型,在食品、饲料、医药、生物等领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运用全产业链模式提高产品附加值,将蓖麻及蓖麻蚕系列产品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才能实现蓖麻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6S8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374(2017)03-0047-08

Abstract:【Objectiv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achievements of Indian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Methods】The reasons & problems in the steady increase of castor silkworm cocoon production in India in recent years and the gap between China & India are analyzed,based on document study & field researchProposals are therefore offe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 in China【Results】In India,with a long tradition of castor silkworm rearing and strong demand for silkworm products,the industry has been strongly supported by Indian government,but the backward feeding pattern and poor infrastructure restrict the scale and speed of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In China,the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 has entered a recession due to little social demands,low comparative benefits,small scales and loss of government support【Implication】If China aims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astor silkworm industry,it involv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upported by modern technology,so as to create new consumer demand in the fields of food,feed,medicine,biology,etcThe whole-industrial-chain model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value-added products is also needed

Key Words:India;castor silkworm;development of industry;implication

蓖麻蚕,因主食蓖麻叶而得名,有兩种类型,一种是野生型蓖麻蚕,学名:[WTBX]Philosamia samia canningi,属二化性;另一种是驯化型蓖麻蚕,学名:Philosamia samia ricini Boisduval,属多化性,这两种蚕都起源于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在用于商业开发的非家蚕中,蓖麻蚕是唯一一个被驯化可以在室内整年饲养的野蚕。蓖麻蚕已在印度、中国、韩国、泰国和越南等世界上许多地方饲养。获取的蓖麻蚕丝是服装原料和医学上的重要生物材料[2-3]。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丝绸生产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生产蓖麻蚕丝、桑蚕丝、柞蚕丝、姆珈蚕(别名琥珀蚕)丝等4种商品蚕丝的国家[4]。2013—2014财年蓖麻蚕丝产量为4237t,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卢比(人民币约267亿元),为印度农村和半城市化地区提供了约785万个就业机会[1]。分析和研究印度蓖麻蚕产业的现状和发展成就,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找到其中的差距和不足,对中国蓖麻蚕产业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现状

11蓖麻蚕品种选育

在印度,从事蓖麻蚕育种研究的部门有位于阿萨姆邦的中央姆珈蚕和蓖麻蚕培训与研究所,还有位于门迪帕斯邦、梅加拉亚邦、沙德纳加尔邦、安得拉邦的邦级研究站。目前这些研究部门育成应用的蓖麻蚕品种约26个(表1)[5]。

Sarmah(2012)详细描述了这些蓖麻蚕品种的种质特征及其经济性状,其中Borduar、Genung、Diphu和Kokrajhar等4个品种的表现更好[6]。Debaraj[7]选育了2个蓖麻蚕杂交种,即ES-1(YZ×GBS)和ES-2(GBS×GBZ)。在两次蓖麻蚕的农村试验中,品种ES-1在产卵量、孵化率、全茧量、茧层率、虫蛹率等方面都优于ES-2和对照(表2)。

12蓖麻蚕饲料

在印度,用于饲养蓖麻蚕的饲料主要是蓖麻(Ricinus communis Linn),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 Seem),木薯(Manihot esculenta),Payam(Evodia flaxinifolia) 和臭椿(Ailanthus grandis)。其他饲料只有在蓖麻叶缺乏期间应急使用。木薯叶在夏季蓖麻叶缺乏时可以使用[8-9]。Payam (Evodia flaxinifolia)是印度东北部所特有的一种树,作为一种潜在的蓖麻蚕饲料植物,在6—7月以及9—10月可应急使用[10]。

13生产区域与规模

2014—2015财年,印度蓖麻蚕丝产量为4276t,桑蚕丝产量为21390t,柞蚕丝产量为2434t,姆珈蚕丝产量为158t。蓖麻蚕丝产量占印度国内生丝产量的16%,并且有逐年上升的势头[11](见图1)。蓖麻蚕生产区主要分布在沿着雅鲁藏布江河谷的阿萨姆、曼尼普尔、梅加拉亚和那加兰等印度东北诸邦,这些地区的蚕丝总量占印度的90%以上,其中仅阿萨姆邦生产的蚕丝产量就占印度蓖麻蚕丝产量的60%[12]。

近几年,在安得拉邦,古吉拉特邦,中央邦,恰蒂斯加尔邦,泰米尔纳德邦,卡纳塔克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安查尔邦,北方邦,恰尔肯德邦,比哈尔邦,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锡金等区域也开始大量种植蓖麻,蓖麻蚕生产也随之在这些区域迅速推广。

14蚕室及蚕具

在印度,大约有60%的农民在自己的居住屋内饲养蓖麻蚕,其他40%的农民在居住屋外建造专门的养蚕室。养蚕室的布局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开放区,主要用于存贮采摘回来的叶子和存放一些饲养工具,如竹匾、竹簇具等。另一部分是饲养区,主要是由竹竿、竹栏杆和竹垫等组成的饲养床。蚕农常用的簇具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由半干的香蕉叶做成;第二种类型是由干香蕉叶和带菠萝蜜叶的细枝放在塑料袋(称为“Basta”)或传统的篮子(称为“igin”)做成;第三种类型被称为“chandrike”,由竹子做成[13-14]。

15飼养季节

印度从事蓖麻蚕养殖的大部分邦都处于亚热带地区,尽管这些地区的地理特征不同,但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并不明显。因此,这些区域的气候四季分明,很适宜蓖麻蚕的生产发育。Sarmah[15]认为春季的3月至5月和秋季的10月至11月是一年中最适宜养蚕的季节。Sarkar[16]认为秋季的9月至11月是蚕种生产的最好季节,而夏季的5月至7月因为交配率和孵化率较低,不良蛾多,产卵量少等,比较不适合蚕种生产。

16饲养技术

农户饲养蓖麻蚕采用小蚕平面竹匾育和大蚕饲料束喂技术。1~3龄小蚕饲养采用平面竹匾育,4~5龄幼虫采用饲料捆挂技术,即把一根竹竿由绳索固定在饲养房的屋顶上,竹竿平行于地面,悬挂在空中。把饲料植物的叶子捆扎起来,向下串挂在竹竿上,幼虫自行取食。目前在农村推广的竹制床台育(3层),省力高效,成本更低,提高了单位面积饲养量和茧质。Meth[3]调查发现在“阿鲁纳恰尔邦”,当地农户自己养蚕、自己留种,养蚕室也是制种室。农户用线把约20~30粒茧穿挂在饲养室,直到出蛾。雌雄蛾自由交配,雌蛾产卵在蚕室墙壁上或在蚕室里作为背景墙的白布上。随后把卵收集,用纸包好,直到幼虫孵化。现在推广网袋产卵技术,相比传统的“kharika”,母蛾在尼龙网袋(尺寸为20cm×25cm)内的产卵速率和产卵量都有较大提高。

17纺丝

印度的蓖麻蚕茧大部分都是手工取蛹煮茧,蚕蛹拿来食用,茧壳用于纺丝。传统的脱胶方式为煮茧过程中不添加苏打水或其他表面活性剂,亦或利用香蕉叶、稻壳等的灰烬配制的被当地人称为“chola”或者“pila”的物质脱胶。脱胶后的茧壳经水洗晒干制成精干茧。精干茧用传统的设备“takuri”或者“tapo”(一种手工的缫丝机)来纺丝。尽管有新型的可生物降解的脱胶剂(表面活性剂),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环保经济,不但能减少对真丝织物的破坏,还能改善丝织物的弹性和质地,获得更高质量的生丝[5]。但大部分农户还是坚持用传统的脱胶方法。

2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制约因素

根据印度中央丝绸委员会的数据,从2000—2001财年至2014—2015财年蓖麻蚕丝产量大幅增加,产量从1089t增加到4726t(表3),14年间产量翻了3番,平均每年以115%的速度增长,处于一个稳定发展期阶段[11]。

21印度国内蓖麻蚕产品消费需求强劲

印度国内有着悠久的蓖麻蚕饲养传统和蚕丝消费习惯。蚕丝贸易早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吠陀文献已有记载。公元前1340年,来自雅鲁藏布江河谷的丝绸已在印度古代城市Mugadh,Mithila和缅甸(Brahmadesh)等地上市流通。公元600~650年,Haha Vardhana国王已从阿萨姆进口蓖麻蚕丝绸制作他的皇家礼服[5]。在“阿鲁纳恰尔邦”的Nyishi、Apatani、Aka、Sherdukpen和Bugun等地区,人们必须穿着蓖麻蚕丝的传统服装出席宗教节日和祭祀活动[3]。另外,在印度东北部,农户饲养蓖麻蚕主要是以生产蚕蛹供食用为主,出售茧壳为辅[17]。由多种加工方法制作而成的蚕蛹,比如煮蛹,油炸蛹,辣椒蛹,咖喱蛹等,营养美味,深受群众欢迎。此外,蚕蛹还被加工用作鱼,家禽以及猪的饲料[18]。印度国内市场对蓖麻蚕茧丝和蚕蛹的强烈需求,也是蓖麻蚕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22印度蓖麻蚕产业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印度的蓖麻蚕产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印度养蚕业从栽桑、养蚕、缫丝和织绸等均归中央纺织工业部管辖。政府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纺织工业部和各邦政府的蚕业部门,提供高产的蓖麻蚕种,饲养设备、消毒剂和饲料种子给蚕农,并按中央纺织工业部在东北地区组织实施的集成蚕业发展项目推广方案培训蚕农。此外,中央纺织工业部还通过在中央丝绸委员会下的催化发展项目对蚕农的蚕室建设和饲料植物的栽培提供贷款。2014~2015财年,中央纺织工业部实施的综合蚕桑发展提升项目,已在东北地区培训了100人,未来还将对510位村民进行培训[3]。

23落后的饲养模式和较差的基础设施,制约了产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在印度,尽管从事蓖麻蚕养殖的蚕农达137万户,但大部分蚕农的饲养规模很小,产量不高,仍然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蓖麻蚕养殖在当地是一种传统的休闲产业,是农村家庭主妇们的一种副业经济来源,养殖目的仅限于满足农户家庭传统服装和蚕蛹的需求。以“阿鲁纳恰尔邦”为例,人工种植的蓖麻蚕饲料(蓖麻和幌伞枫)近225英亩(约91hm2),每年可产出168t的蚕茧。按当地目前的茧壳价格600卢比/kg(约639RMB/kg)和蚕蛹价格200~400卢比/kg(约213~426RMB/kg),通过销售茧壳和蚕蛹,每年可分别创造1亿卢比(约1000万RMB)(茧壳)和200万卢比(约213万RMB)的产值(蚕蛹)。蓖麻蚕一个饲养周期约23d左右,当地的蚕农每年可饲养3~5个批次,每批收入3000~6000卢比(约320~640RMB),蚕农已很知足,无意扩大蓖麻蚕的饲养规模和数量[3]。

其次,缺乏先进的养殖技术和检疫合格的优质蚕种。没有适当的基础设施,如饲养房屋和消毒设备/设施等生产要素,以及在没有食用蚕蛹习惯的邦,蚕蛹的食用化、多元化开发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蓖麻蚕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5]。

3中印蓖麻蚕产业比较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

31中印蓖麻蚕产业比较分析

311产品的社会需求是产业兴衰的决定因素

近年来,印度蓖麻蚕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得益于其国内悠久的蓖麻蚕饲养传统和蚕丝、蚕蛹的强劲需求。而中国发展蓖麻蚕产业的初衷就是增加作为绢纺主原料的茧皮产量。60年代进入蓖麻蚕产业的成熟期,是基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增大,蓖麻蚕科研生产技术充实,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等因素。80年代后,化学纤维的创新引领纺织行业的改革,国内外对蓖麻蚕茧皮的需求锐减,蚕茧主产区不断萎缩,从全国20多个省区降到少数几个还在维持,茧皮产量也从鼎盛时期的6000t降至仅数吨[19]。

时至今日,蓖麻蚕丝绸产品目前仍以出口为主,虽然在真丝混纺和蚕丝被等产品方面形成了国内消费群体,但是在高档真丝服装和面料等方面仍然以国外消费为主,国内消费很少。广西是目前中国蓖麻蚕产业最集中、饲养农户最多的地区,目前产业的发展也是以熟蚕或蚕蛹食用为主。中国的消费市场对蓖麻蚕茧皮的深加工在纺织(如蚕丝被和无纺布)、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需求有限,无法带动产业的扩大发展。且蚕蛹作为高蛋白的健康食品,因为人们根深蒂固的偏见和食品化研发的进展缓慢,导致蚕蛹作为大众消费食品还有一段距离。受本地蓖麻蚕蛹的消费需求影响,当地的消费需求大,饲养量就多;反之消费需求小,饲养规模也会相应下降。现代产业经济学认为,需求、技术、资源、国际经济、经济政策等是产业兴衰的决定因素。而社会需求是决定产业衰退的最主要力量,当产业的社会需求弱化时,产业衰退就不可避免[20]。

312中国蓖麻蚕产业比较效益較低,限制了产业发展规模

种植蓖麻收获的产品有蓖麻籽、蓖麻叶、茎秆等。一般蓖麻籽用来提取蓖麻油,蓖麻叶用于饲养蓖麻蚕。目前中国的蓖麻种植模式有蓖麻单种、蓖麻套作其他作物和蓖麻种养等三种模式。种蓖麻养蓖麻蚕,是兼顾蓖麻籽收获、合理采摘蓖麻叶养蚕、提高种植收益的一种种植模式,与蓖麻单种相比,在种植密度、采摘籽叶时机、肥培管理措施等有所不同。基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蓖麻种植大户的调研数据,本文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分析了蓖麻单种和蓖麻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投入产出比即项目投入资金与产出资金之比,是一个项目运行好坏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其数量常用“1:N”的形式表达,N值越大,经济效果越好[21]。蓖麻种养模式按每株蓖麻一年采叶量约640g(40g/片叶×16片),每667m2蓖麻地按1000株计算,年可采叶量640kg,按一盒蚕种(约1万头蚕)需要蓖麻叶350kg计算,可养18盒蚕种,每盒可收获30kg茧。每667m2蓖麻种养模式投入成本为2600元,可收获54kg茧和250kg蓖麻籽,按蚕茧40元/kg、蓖麻籽5元/kg计算,总收益3410元,纯收益810元。而同样面积下,蓖麻单种模式投入成本为950元,可收获300kg蓖麻籽,总收益1500元,纯收益为550元。

分析显示,虽然蓖麻单种模式的单位面积纯收益低于种养模式,但投入成本少,投入产出比(1∶16)高于蓖麻种养模式(1∶13),说明了蓖麻单种模式的比较效益高于蓖麻种养模式。而比较效益是影响产业发展规模的关键因素[20]。目前的蓖麻种养模式约63%的投入成本为养蚕的人工开支,投入成本大,收益低,表明现在的养殖模式还不能确保技术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控制养殖过程中的生产成本,成为高投入、低产出的项目,缺乏可持续性。这也是为什么中国蓖麻种植面积达27万hm2[22],但很少利用蓖麻叶养蚕的主要原因。

313产业规模较小,失去政府的扶持引导,产业衰退不可避免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蓖麻蚕产业的生产环境和市场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化学合成纤维的研制成功和棉麻混纺技术的创新,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趋势。蓖麻蚕产业内部思想相对僵化,技术体系相对封闭,一成不变的蚕品种和生丝显然不能满足生产、流通等领域多样化的需要[23]。而社会需求减少、生产规模较小和比较效益低下等方面又严重制约了蓖麻蚕产业的发展,产业的规模较小,带动辐射作用弱,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造成蓖麻蚕茧原料产地和丝绸深加工地区的政府对这一产业都不够重视。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政府行为主要是通过其在资本市场、竞争条例、生产标准等方面的政策,对生产要素、消费需求、关联产业(或辅助产业)、企业策略与结构等四个因素产生影响,继而对产业的竞争力发挥较大的实际影响作用[24]。失去地方政府的扶持引导,中国的蓖麻蚕产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日渐式微,面临被淘汰的危机。

32启示

321依托现代科技,创造新的社会需求

黄先智[20]通过分析日本蚕业振兴的技术路径和蚕丝纤维消费市场特征,论证了单纯依靠增加蚕丝纤维的消费量这一路径很难保持我国蚕桑产业的持续增长。蓖麻蚕的蚕茧重量中茧皮只占15%左右,85%左右的蚕蛹才是延长蓖麻蚕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潜力资源。蓖麻蚕蛹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量的46%~49%,富含钾、钙、镁、钠、磷等矿质成分和锌、铜、硒等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昆虫蛋白资源。蓖麻蚕蛹的产业链已延伸至食品、生物防治、保健品、动物饲料等领域[25-28]。

由于蚕蛹中含有过敏原,蚕蛹过敏可引起头晕、头痛、恶心,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使得很多蚕蛹过敏者无法接受蚕蛹产品以及以蚕蛹为原料制作的产品[29]。加之部分人群的固有观念,将蚕蛹贴上了“不能吃”甚至是“令人恶心”的标签,导致蚕蛹食品在现阶段还很难被消费者普遍接受。

2013年5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可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保障的未来前景》的报告中指出,世界上至少20亿人的传统食物中包含昆虫,全世界可供人类食用的昆虫超过1900种,将昆虫作为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有助于缓解当前全球粮食和饲料短缺问题[30]。因此,大力宣传蓖麻蚕蛹的高营养价值,利用蚕蛹的营养价值均衡和更易被人体吸收的特点,加大蚕蛹食品的开发力度,让消费者开始重视和接受蓖麻蚕蛹食品,从而开辟出新的社会需求。一方面,创新蚕蛹的食用加工方法,通过炒、烤、炸、蒸等不同的烹调方法,搭配不同食材,迎合不同口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蚕蛹的高值化、多元化研发,研究蚕蛹油、全蚕粉、蚕蛹蛋白粉等蚕蛹的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实用化技术,在食品、饲料、医药、生物等领域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比如蚕蛹蛋白,经过加工制成的蛋白粉直接添加到薯类、麦类等高淀粉食品中,做成轻量营养充足的便携食品,在长途户外旅行、野外拉练等活动中可为消费者提供大量的热能、高质量的蛋白质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矿物元素等,方便消费者迅速补充能量,恢复体力。

322实施产业转型,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实现产业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中国蓖麻蚕产业已进入衰退期,迫切需要通过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根本在于产业模式的改造[20]。蓖麻种植和养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生产环节,应按产业属性分别把它们剥离到农业和工业中去,并在此基础上重组相关的产业链[31]。建议将蓖麻种植定位为农业,蓖麻蚕养殖定位为工业,按不同的产业属性、不同的技术规律操作,才能提高产业的生产力水平。一方面,应发挥市场的作用,由加工企业(缫丝厂或蚕蛹加工厂)来组织蚕茧生产,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模式运作,涉及产品从源头到终端,减少中间环节,营造出一个茧价下降,蚕农收入增加,工业成本降低,加工业有利可图,产品物美价廉受到消费者普遍认可的具有良性循环特征的产业运作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工厂化的养蚕技术体系。利用蓖麻蚕广食性的特点,大力发展以蓖麻叶粉或木薯叶粉为主配料的人工饲料育,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实现全年可饲养的工厂化模式,进一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桑蚕不同,蓖麻蚕产业并非单一产业,与蓖麻种植紧密相关,是蓖麻产业的伴生产业。面对不断上涨的人工成本和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单纯的以蓖麻或蓖麻蚕的产出效益来带动蓖麻蚕产业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已经证明走不通了,只有从提高蓖麻种植的资源利用率的角度,适度发展蓖麻蚕产业规模,以蚕丝生产为核心的蓖麻蚕产业转向以蚕蛹的深加工为中心的多元化产业。迎合绿色、健康、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抓住市场上流行的蚕丝与棉麻混纺的消费机遇,积极开拓国内蚕丝消费市场。同时加快推进蚕蛹食用化、高值化、多元化的开发进程,不断延长产业链,创造新的社会需求,增强产品竞争力,将蓖麻及蓖麻蚕系列产品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利用起来,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蓖麻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ZK(#]Dulur Brahma,Ananta Swargiary,Karabi DuttaA comparative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rearing performance of Samia ricini and Samia canningi crossbreed with reference to different food plants[J]Journal of Entomology and Zoology Studies ,2015,3(5):12-19

[2]Kim J S,Park J S and Min J KComplete nucleotide sequence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eri-silkworm,Samia cynthia ricini (Lepidoptera:Saturniidae) [J]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2012,15(1):162-173

[3]Meth Taba,Gogoi HirenRearing Of Eri Silkworm (Samia cynthia ricini Boisd) (Lepidoptera:Saturniidae) In Arunachal Pradesh:A Study In Papumpare District[J]Journal of Bioresources,2016,3(1):46-52

[4]佚名印度丝绸部推广蓖麻丝[J]丝绸,2006(4):45-45

[5]Sarmah M C,Ahmed S A,Sarkar B NResearch & technology development,byproduct management and prospects in Eri culture - A review[J]Munis Entomology & Zoology,2012,7 (2):1006-101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