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4-05-09

摘 要:盖尔特·霍夫斯塔德提出的六个文化维度总结了不同文化间人群的文化差异。本文将从其中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和“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探讨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中国英语教师和学生在这四个维度视角下的心理特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姚松圻,中央音乐学院。

一、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概述

1980年,荷兰心理学家盖尔特·霍夫斯塔德(Geert Hofstede)在他的著作《文化的结局》(Culture's Consequences)一书中提出了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Geert Hofstede's cultural dimensions),该理论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跨国交流时出现的问题。该理论构建了一个衡量不同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框架。霍夫斯塔德认为,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具有的相似的群体心理结构。不同文化下,这种群体心理结构各不相同,也就是文化间存在差异。他从六个文化价值观维度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进行了总结。

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在刚提出时只涉及四个维度: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Index)、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和男性化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后来随着理论的发展,增加了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Short-term Orientation)、放纵与约束(Indulgence/Restraint)两个维度。上述六个维度反映了各个文化内部个体之间的相似性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体现在不同文化的各个层面,也包括英语语言教学的层面。下文将着重从其中四个维度来探讨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应对措施。

二、基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探讨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Index)

权力距离指某一社会中地位低的人对于权力在社会或组织中不平等分配的接受程度。简单来说,就是指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对等级制度的看法。各个文化和社会对权力的理解不同,在这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由于体制的缘故,大部分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更注重权力对个体的约束。东亚学生的思维模式受到儒家文化的深度陶染,尊师重道、尊敬长辈是传统。而家庭、企业中的等级制度在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和韩国影响尤为深重。尽管中国受等级制度影响的程度不如日韩,中国家长和长辈“说一不二”的权威树立会从小在学生心中留下认知印象,而在学生上学后,权力距离也会体现在课堂上。学生因为这种文化潜意识的作用会与教师产生一种“距离感”。

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适当缩小权力距离,尤其是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使用各种形式的口语活动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戏剧、唱歌、电影赏析、角色扮演等。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其实已经过时,现在大量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体。另外,在上课过程中,无论是读写课程还是听说课程,教师都可在学习的间隙或课程正式开始之前引入一些简单轻松的英语“闲谈”(small talk)活动,并适当增加幽默元素,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心态放松下来,在缩小权力距离的同时,既增强了师生课堂互动和师生情谊,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在无形中练习了口语和听力,可谓一举多得。而在对学生的作业或课堂任务反馈阶段,教师可多对学生采取亲善的鼓励和表扬措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在反馈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针对性的知识摄入。教师在课堂上主动缩小权力距离,与学生共同建立实现教学目的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或集体主義维度衡量某一社会文化更关注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倾向于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较为松散,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及小家庭;而倾向于集体主义的社会则注重族群内部的关系,人们从一出生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中国属于偏向集体主义的文化,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儒家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之一。

投射到英语口语课堂上,笔者发现,在单人任务(与教师进行直接对话、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的口语考试、单人演讲)和多人任务(角色扮演、对话考试、多人PPT演讲)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会比较倾向于后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某些学生想“浑水摸鱼”的心理,认为多人任务中,责任的承担可以由小组成员共同消化,不涉及太多的独立思考,因而自己不用尽全力做准备。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学生更加偏向集体主义的心理:找到一个可以为自己提供一定“保护”的内部集团,将自己的缺陷和短处最大化地隐藏。而将偏好单人任务的学生和偏好多人任务的学生的任务完度进行比较后可以发现,前者的任务完成有自己的风格,也更具有想象力和个性;而后者的任务完成较为平淡,就算语言优秀也没有什么突出的想法。

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尝试设计能够将学生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相结合的口语活动。比如,同是PPT展示,与之前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扮演“可有可无”的角色不同,学生需要从不同方面和不同角度对任务进行完成,而每个学生都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扮演必不可缺的角色,如同一环扣一环,少了一环任务便失去了完整性。这样可以从认知上“强迫”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给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另外,任务本身会强调学生之间“群体作战”的机制,也就是将团队合作最大化,而非之前的虽然是完成同一个任务,但学生之间存在“各自为战”的现象。因此,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师必须进行的探索。

(三)不确定性规避指数(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

不确定性规避指一个社会受到不确定的事件和非常规的环境威胁时是否通过正式的渠道来避免和控制不确定性。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在遇到不确定性的情况时,该指數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使用保守、稳重的方式来处理;而该指数低的文化中,人们强调一定的“冒险精神”,也就是敢于挑战不确定性。中国社会的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偏向中等(见下图)。

在英语课堂上,这种不确定性规避指数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敢于尝试新颖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是否敢于对具有不确定性的任务或题目发起尝试或挑战。大体来看,中国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通常还是以保守为主。尽管现在混合式教学、任务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颖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但是很多教师通常只是借用了这些模式的“壳”,并未掌握这些教学模式的精髓。而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在对个人能力没有清晰定位的情况下,并不敢对不确定性高的任务进行尝试。比如在写作考试中,笔者通常给出两个题目供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会比较常规、大众一些,而另一个题目的发挥空间较大,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而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大部分学生都选择前者,因为前者比较“好上手”,逻辑比较固定,对学生来说有较为清晰的“安全边际”,而后者由于需要深度思考和辩证思维模式,让诸多学生望而却步。比如在“社交媒体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和“你是否支持在科学研究中用动物做实验”两题中,三个班的学生(大约100人左右)中,有75人选择了前者。

笔者认为,不确定性作为一个常见现象,会大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有一点儿冒险精神未尝不是坏事。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敢于面对不确定性,而不是一味地规避,这样在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到来之时能够凭借经验来从容面对,不至于手忙脚乱。教师应主动探索一些尽管带有“不可预知”但又有一定潜力、能够达成某种目标的教学方式。笔者就尝试布置过一些并非完全符合主流思想的教学任务,比如将阅读与写作融合的任务(读一篇文章、报道、新闻后用写作的方式完成与文章相关的题目),或听说课上的名人采访口译练习(口译在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属于小众),以及以托福、雅思考试形式为主的练习等。这些任务对教学完成度和课堂质量都有一定的潜在不确定性,比如是否过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等。因此,这些任务对学生来说也有较高程度的不确定性。不过,在尝试完成这些任务后,笔者发现,学生是有很大弹性的,他们可以在不确定性存在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潜力,对任务进行完成,而一些原以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口译),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圆满完成,这会对学生的自信心提升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并且对后期的学习动力也有激发作用。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敢于尝试完成具有不确定性的任务也具有相当程度的意义。

(四)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Long-Term Orientation/Short-Term Orientation)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指的是某一文化中的人群对延迟其物质、情感、社会需求的满足所能接受的程度。换句话说,就是着眼于未来和长期发展还是更注重眼前的利益。中国文化受到长线思维的影响深远,因此,中国社会偏重长期发展(见下图)。这反映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比如,中国人强调存钱,很多中国人的工资大部分都存入银行或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西方人的消费意识更强,很多西方年轻人更是有“月光”的消费习惯,普通家庭账户里一般都没有什么可支配收入等。

然而,这种长期导向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在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上,教师和学生都显得有些“急功近利”,而忽视了英语学习的长期规划。教师通常会以课本为主,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基于课本的作业和任务,而教学方式也更加强调短期效果,比如背单词、背课文、做语法题等。这种教学模式显然在短期内能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比如让学生通过考试、得到平时分数等。但长远来看,这种脱离语言学习本质的训练方式其实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并无实质性帮助。而学生的学习会受到教师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变得“功利”起来:学英语就是为了过四级,考试中得高分,拿奖学金,至于语言水平是否真正提高并不在乎。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会以考试为教学模式的基础,而忽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学以致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变成了考试,而不是实际的语言使用。这种仅仅着眼于短期目标、缺乏长期导向的教与学在口语和听力的教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需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

英语学习需要有一个长期规划,这个长期规划应该以英语学习的目的和需求为导向,建立在科学性短期规划的积累之上,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生对自己英语学习的定位得以实施。而具体到课堂的规划上,教师应该综合听说读写四项英语基本技能,而不是单一地以考试为目的地侧重读写。英语学习不应该是为考试服务的,恰恰相反,考试制度是对学生英语学习是否达到短期预期的反映,是为英语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应符合强调英语实用性的主流走向。教师在改变教学模式的同时,应该告知学生语言学习实用性的趋势和重要性,让学生真正了解他们学习语言的目的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是要掌握语言的运用,这和国家强调的“中国文化走出去”和“提高中国软实力”高度契合。ESP教学模式(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它明确了学习目的,并强调了某一领域(也就是学生所学专业领域)英语技能的提高。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制订明确的短期和长期学习规划,包括树立目标和引导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在通过考试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基于霍夫斯塔德文化维度理论的四个方面探讨了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影响课堂互动效率;学生对教学任务的完成缺乏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教学过程中碰到的不确定性时都“畏手畏脚”;英语教与学都显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语言学习的实用性。教师在面对这一系列问题时,需要缩小权力距离,适当突出个人主义减少集体主义,降低不确定性规避指数,并明确英语教与学的长期导向。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