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思政一线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时间:2024-05-09

【摘要】教师是提升外语课程思政的关键。本文从微观的角度,调查了高职公共课外语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观摩了现场教学、并对教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了解到目前高职外语公共课一线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思政内容挖掘不充分、思政目标不准确、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方式生硬以及缺乏思政维度的评价方式等问题。文章从教师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公共课教师可通过了解外语教学前沿理论与实践、组成研学共同体、以赛促教和結合教师上课特色与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等途径进行改进,提升自身课程思政能力。

【关键词】高职;公共外语;课程思政;一线教师;提升路径

【作者简介】马菲菲(1990.01-),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平台及科研项目“为供给侧所需的高职人才口语能力教学改革——支架式任务教学模式”(项目编号:2017GWQNCX057);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校级质量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PJ210226)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广大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起着关键作用。各科教师要将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统一起来。大学公共英语课程覆盖范围广泛,高职高专也不例外,几乎涉及在校每个专业每位学生。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语言素材表达或隐含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或价值标准,因此公共英语的课程思政功能更具有独特的价值。英语教师能否善于从思政的角度挖掘教材语篇中隐含的价值标准,并能进一步分析这些价值观反映的是何种价值,谁的价值、这些价值能否为或怎么为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是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的关键。作为课程的主导者,分析素材、设计显性语言与隐形思政的融合,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思政教学效果,是目前一线教师需要思考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外语课程思政研究主要从宏观理论的角度进行,微观角度甚少(潘海英和袁月,2021)。但课程思政要落地落实,必须了解一线教师的真正情况和真实需要。因此,本文笔者通过访谈一线高职英语公共课教师、查阅教师单元教学设计、并深入教师课堂听课的方式,调查教师对教材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元素在课堂的融入以及对思政教学的评价情况,试图揭示目前高职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真实问题,并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自身提升课程思政能力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调查法,对某高职院校10名一线公共课英语教师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教师年龄分布在29-50岁,其中助教2人,讲师7人,副教授1人。本研究主要针对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师访谈以及8课时的现场听课进行调查。

三、结果及分析

1.教材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清晰。通过调查教师的单元教学设计,发现教师教案中基本都有设置思政目标一栏,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教师的思政目标偏离了素材内容,不够准确具体。在访谈中,一部分教师表示,不确定所设置的思政目标是否与素材内容相符合。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准确、科学地把握素材的思政元素。访谈中,大部分教师提到,不知如何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还有一些教师直接表示“感觉教材没有什么思政元素可挖掘的”或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分析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内容”,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已经有课堂思政的意识,但思政能力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2.思政元素融入方式生硬且单一。通过分析单元教学设计和现场听课,发现思政元素与课堂内容融入方式有限。教师一般就某个涉及的思政话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但次数不多。大部分情况是通过教师讲解,稍有提及,一笔带过。在访谈中问及原因,有教师表示学生英语基础、综合素质有限,课堂时间完成语言教学任务已是勉强,再谈思政,要求过高。甚至有教师安排课堂前10分钟用于思政话题进行演讲、讨论,或者选取相关文本进行朗读。这都与课程思政要求显性语言知识和隐形思政相结合,以达到春风化雨效果的原则相违背。思政元素在课堂中的呈现,不是教师简单地将自己从教材内容中提炼出的思政元素直接灌输给学生,或另花时间讲思政,如此则不是课程思政而是思政课程了。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师需要细化设计活动,搭建动态支架,把思政内容融入到语言学习任务的全过程。

3.对思政维度的教学缺乏评价机制。通过对教师的单元设计和实际课堂操作的调查,发现两者都没有体现出对思政教学维度的评价。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表示没有想到需要思政维度的评价,而部分较有资历的教师有这一维度的评价意识,但对具体、科学的操作持有疑问,并希望学校、部门或者团队能给到具体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思政维度显示的问题,一方面可能是目前这一评价机制仍处于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本身缺乏对思政课程理论的学习。其实,在思政维度评价的研究上,既有宏观的理论指导。

四、对外语教师课程思政提升路径的启示

1. 与时俱进,了解外语教育教学前沿。科研和教学相结合是高等学校的特点,高等学校教师除了要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知识,还应关注国家教育动态,仔细研读教育文件,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公共课英语教师更应关注外语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并在仔细研究理解的基础上,对最新成果予以实践,形成案例分析,为外语教育理论与实践添砖加瓦的同时提升自我教学能力。

2. 教师团队组成研学共同体。面对新问题新任务,教师组成研学共同体是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外语课程思政仍处于探索时期,而公共英语课作为全校统一的基础课程,完全有条件实现也非常适合形成教师集体备课、课后共同反思的路径,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提升整个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因为集体备课为集思广益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思政内容、精准设置思政目标、并丰富思政融入方式、更科学地整合语言教学与思政评价方式提供了条件。此外,有些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同在基础教学部门,英语教师可与思政课教师形成合力,探讨思政融入课堂模式。

3. 建立竞争机制,以赛促教。教师团队除去积极参加教师培训活动和交流外,还可根据团队情况,每周轮流上示范课,然后大家就上课情况进行讨论,提出改进意见,并把修改好的案例同步在团队的资源共享库中。这样形成团体内部既合作又竞争的机制,使得每位教师都有被听课的机会,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打磨课例,共同提高整个团队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也应该积极参加外语思政教学能力大赛,增加与校外同行的交流,通过比赛,不断提高自己以及整个团队的实践教学能力。

4. 结合教师自身上课特色。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尝试挖掘自身教学的亮点,可在其他同事的帮助下,提炼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实现思政元素的“基因式融入”,在实现语言知识学习以及价值引领的同时,发挥教师个人魅力,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从教师自身言行上进行思政课程的教育。

5. 结合学生及学生专业特点,上出特色外语课程思政。高职学生一般理论基础较差,英语学习动机不强,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且职业性目标明确。因此,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容易分神。高职公共课外语教师可利用实施思政课堂的契机,改进教学理念,花时间了解学生专业特点、内容和职业需求,将专业职业需求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多设置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学习活动。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既能提升课堂质量,也是教师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影响学生,以达到课堂思政春风花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高职公共课外语教师的教学设计、面对面访谈以及现场听课的方式,发现了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教师改进的思路和方法。高职外语教师面临的问题比普通高校教师面临的问题更加的广泛,因此一线教师应了解最新外语教育研究成果、组成研学共同体,以赛促教,结合自身教学特色和学生特点、学生专业特征等路径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能力。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从教师角度出发,加大样本,继续跟踪教师的课堂实践,也可以学生为切入点,了解学生的接受度、参与度、满意度等来提升教师外语课程思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9):23-28.

[2]黄国文.思政视角下的英语教材分析[J].中国外语,2020(5):21-29.

[3]胡杰辉.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中國外语,2021(2):53-59.

[4]潘海英,袁月.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中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21(3):53-62.

[5]肖琼,黄国文.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中国外语,2020(5):1,10-14.

[6]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7]杨华.我国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践的探索研究——以大学生“外语讲述中国”为例[J].外语界,2021(2):10-17.

[8]张敬源,王娜.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原则与路径探析[J].中国外语,2020(5):15-20+29.

[9]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